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在拍出一部粗制滥造长镜头的“烂片”后,留住观众?

甘甘 导演帮 2021-03-20


如何定义一部影片是“烂片”?


观众的评价可能是最直白的:前三十分钟和一镜到底,已经是在观众的耐心底线边缘试探。稍有知识的观众会愤怒地在社交软件上发问:导演是谁?他也配用这镜头?

 

而更多的观众则选择在评分软件上愤怒地打下最低分。

 

丧失信心的观众的态度异常简单粗暴:loser导演,搭档一群loser演员,接了个烂活,影片前三十分钟就已经让观众拍桌子走人,我为什么还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来了解烂片的拍摄过程?

 


即便在年末大热的《摄影机不要停!》里,仍然有大量此类差评出现。这部小成本的影片,以300万日元的投资,在日本揽获近30亿票房,投资回报率高达1000倍。然而,也不乏有许多同场观众,压根撑不过前三十分钟。

 

《摄影机不要停!》中的男主角日暮隆之,如果放在互联网的鄙视链里,怕是要沦为最底层。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迅速、便宜、品质尚可。”他对自己的作品基本没什么发言权,演员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只能点了眼药水仓促上阵,在镜头面前嚎啕假哭。

 


然而即便像是日暮隆之这样的末流导演,也在制片人说出“最大卖点是一镜到底”的策划时放声大笑:“哪有这么胡闹的策划啊!”

 

当制片人再一次强调“我们是认真的”时,每一个明知道不靠谱的导演,都只能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

 


影片导演上田慎一郎虽然只拍了一部电影长片,却恰到好处地拍出了这些新人导演的窘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即便是蠢到令人发笑的策划,也要硬着头皮执行下去,哪怕是极为不合作的演员,也要点头哈腰,导演能做的只有:我理解我的同事,我理解我的伙伴。

 

要改剧本就改剧本,要删戏就删戏,日暮隆之唯一的发泄渠道,就是假借着拍戏对小鲜肉演员嚷嚷:“小屁孩不要插嘴!这是老子的作品!我爱怎样就怎样!”

 


是不是有点熟悉?又有哪个导演没被问过“你是怎么和演员沟通的呢?你是怎么寻找的投资的呢?”

 

估计日暮导演也只能在心里反问一句:


“你觉得我会怎么和演员沟通的呢?你又觉得我会怎么寻找投资呢?”

 

你不会希望这些故事发生在你的片场

 

《坏动物》的导演伯塞尔说,切忌脱离主题,沉溺于鸡毛蒜皮的琐事,或者幕后的脏活累活。但对于日暮隆之这样的导演来说,没有什么可能一次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摄影机不要听!》宛如一部“导演在开机之前不得不注意的N个事项”。

 

演员的时间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被缩减,甚至可能因为某些莫名其妙的理由直接消失。原定冷血导演的演员和化妆师的演员搞到一块,因为车祸双双罢工。导演只好拉上自己的亲人,再次上演一出小成本导演的血泪史——全家上阵拍电影。

 


若本片的男主角并不是流量鲜肉,想必这又将是一部“缺钱导演的自传”。

 

开拍之前绝对不能喝酒,千万别为活跃剧组的气氛就带着大家提前娱乐,否则演员醉倒在现场,无法开机可能是你的最大问题。杀青宴上再放开了喝,或许效果更好。

 

如果你没办法雇佣专业团队,那就只能自己好好培训,加油打气,沟通谈心;如果明知道团队很差劲,那也只能像日暮导演一样,自己多干一点,肩扛手提,弥补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片场,每一个人的失误都是整个片子的失误,在喜剧片里,摄影师不幸因为腰痛栽倒在地在地,将手持镜头变成了固定镜头,也可以是个笑点,但在真正的片场里,没人笑得出来。

 

但每一个人的努力也都会体现在影片里,比如当你的摇臂坏掉时,只有每一个人都努力,才可能完成最后一个镜头。

 


但导演应当记住,除了导演之外,没有人是这部影片的第一负责人,没有人会为这部影片背锅。

 

女制作人在直播时笑嘻嘻地表示:“这个女演员的戏很真的!”“我们剧组是很讲究的!”然而在剧组出现种种状况时,又一边玩着手机一边说:“哎,太长了吗?还好吧?”

 


连制片人自己也在推诿:“删掉那场戏吧,改编机位吧,没有看那么仔细的!”

 

“会有人看的!”

 

真正维护影片的质量的人,真正应该较劲到最后的人,应该是导演,也必须是导演。

 

摄像机内外:理想与现实

 

《摄影机不要停!》的燃点在于,它制造了一个“烂片的拍摄过程也令人感动”的幻象。

 

《摄影机不要停!》是一种为电影工业和影迷们制造的幻觉: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你拼命,讲出足够多的背后故事,就足以令影迷感动。

 

它的背景故事和内容如出一辙,浓浓的日式励志热血风:

 

影片刚开始在日本上映时,只有一家影院愿意放映,但随着影片的口碑高涨,超过2000多家的影院争相放映。影片千倍收益,位列日本真人电影影史第三。

 


从演员到导演,零片酬出演,无名无姓的一波底层工作者,因为一部片子而立刻被捧上了天,女主角也感慨地表示,这部电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这样的故事,在大洋彼岸,在中国电影行业的现实中,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一部戏可以改变一部戏的人生,但这或许还不够。当一部影片呈现白热化之时,有不少问题也将纷至沓来。而许多刚刚被“改变人生”的制作者们,或许还没有准备好。

 

《摄影机不要停!》自己就已现身说法,在日本热映后,这部影片迅速被卷入了抄袭的风波:同名舞台剧的剧团主理人接受公开采访,认为《摄影机不要停!》这部影片抄袭了同名舞台剧的情节和框架。舞台剧的编剧也表示,名义上片方是与他们合作,但在剧本二次创造到成片的过程中,并没有征得编剧们的同意。

 

显然,这故事听着也十分耳熟。2018年《一出好戏》上映时,爆出抄袭疑云,《我不是药神》海报抄袭事件也一度议论纷纷。每一部大火的电影,背后几乎都有乱七八糟的传言四起:营销问题,票房黑幕,诸如此类。

 

但事实上,谁会关心电影的幕后呢?观众往往只能忍耐前三十分钟,他们看到了一部粗制滥造的影片,便愤而高声骂人。即便后一个小时里影片出现了足以载入影史的镜头,拍摄故事闻者伤心见者落泪,也很难改变你的电影有可能因为三十分钟而扑街的后果。

 


《摄影机不要停!》的优秀,并不能改变这部影片前三十分钟烂到一塌糊涂的风评。它的优秀,在于它无意间描绘出了这样一群人:


他们时而穷困潦倒,他们经常忍气吞声,但他们却仍然要坚持拍一部电影。

 

而作为导演们,如果你不是在拍摄《摄影机不要停!》,那么应当记得,要喊出那句:

 

“会有人看的!”



-END-


上期回顾

2018年度电影营销观察:长线出爆款,情绪总称王

寒冬是危机,也是转机!影业大佬有话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