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涅斯·瓦尔达:自由的影像没有边界,自由的灵魂也是

林蔚 导演帮 2021-03-19


正在进行中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是女性电影人的大年。

 

16部主竞赛单元影片中,7部为女导演作品。女性导演比例远超其他A类电影节。另外开幕式影片花落丹麦女导演罗勒·莎菲的《陌生人的善意》,终身成就奖授予英国女演员夏洛特·兰普林,评审团亦是由法国著名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领衔。

 

而在这群女性电影人当中绝对亮眼且分量颇重的还有一位,那便是现年90岁的阿涅斯·瓦尔达。柏林当地时间2月13日,这位“90”后资深少女带着她的新作《阿涅斯论瓦尔达》参与非竞赛单元的展映。

 

首映前,瓦尔达领取了金摄影机奖,即特别成就奖荣誉)


不再追金(熊)逐银(熊),走过光影世界六十余载的瓦尔达依旧自由地在电影里做着她的表达。她就像一个俏皮的老小孩,常常出镜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听起来絮絮叨叨的旁白带着你走进她那将虚构与现实界限模糊掉的影像之中。

 

自由书写影像的人

 

阿涅斯·瓦尔达是个怎样的存在?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瓦尔达和其老友戈达尔算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两位“活化石”。如果说,戈达尔的作品艰涩模糊暧昧,如戈达尔本人像迷一般难解;瓦尔达则是一位真诚的讲述者,自由的影像书写者。

 

(《阿涅斯论瓦尔达》)


不要试图给瓦尔达划定一个框架,不论是她本人还是她的电影作品都是相当自由的、灵动的、随性的。毫无疑问她是一位艺术家,她在创造作品,也在解构自己的人生。正如她的新作《阿涅斯论瓦尔达》。

 

这部时长115分钟的纪录片里,瓦尔达回顾了自己的导演生涯。有趣的是,柏林电影节流出了与影片内容相关的两个小片段。而这两个小片段恰好能粗略概括瓦尔达在创作上的特质: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模糊,用艺术家的思维拍电影。

 

1985年,瓦尔达创作的《天涯沦落女》拿到了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狮奖,为世界电影史留下了一个经典的不问出处、来去自由、我行我素的“流浪女”形象。这部作品挽救了瓦尔达之前岌岌可危的名声。

 

(从左至右:”莫娜“桑德里娜·博内尔,瓦尔达)


她将虚构与现实混淆,大段的长镜头、非职业演员与职业演员的混搭,还有蓬头垢面的女主和颇有现实质感的故事。流浪女莫娜一路上有着痛苦非人的遭遇,而愤怒是她生存下去的动力。莫娜死于沟渠的结局,引发观众对现实中社会责任的热议,则一直是瓦尔达最满意的部分。

 

《阿涅斯论瓦尔达》其中的一个小片段便是瓦尔达重回当年的拍摄地,讲述《天涯沦落女》中成组出现的跟拍镜头的寓意,和饰演莫娜的女演员桑德里娜·博内尔一起聊角色之于演员的意义。这种时间与空间的重构模式,也是瓦尔达将真实与虚构模糊处理的方式之一。

 

(瓦尔达与她身后的胶片小屋合影)


而瓦尔达将真实与虚构模糊交融的处理,很大程度源自其用艺术家的思维拍摄电影。流出的另一个片段便是瓦尔达将过往的影像素材变为陈列于展览馆里的装置艺术。尤其是她用自己拍摄于1965年的电影《幸福》的胶片搭起了一座胶片小屋,故事的内核与传达的理念在50年后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瓦尔达的艺术家思维在这个小片段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什么?那就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切,不管是以何种媒介形态出现均是他们观察世界和表达思维的素材、通道,瓦尔达便是这样一位有着实验精神的艺术家。

 

30岁的“新浪潮祖母”,怕不是个天才

 

1954年,26岁的瓦尔达拍摄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短角情事》。而在此之前,瓦尔达没有接受过任何电影理论的学习,也没有任何实操经验,据传她的阅片量一只手便能数完。拍片子的时候,瓦尔达也没有导演证。


(《短角情事》) 


此前工作为剧场摄影师的瓦尔达,对电影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以低成本、实景拍摄和非职业演员为特点的《短角情事》反而给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将们极大的勇气。基于片子出现的时间比官方正史认定的法国新浪潮要早4年,因此不仅影片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先声,连瓦尔达本人也在30岁那年便被叫做“新浪潮祖母”,虽然她比新浪潮主将戈达尔仅年长2岁而已。

 

对法国电影感兴趣的人大概都晓得,50年代末席卷而来的法国电影浪潮有两拨。一波是新浪潮,另一波是左岸派。左岸派的创作与特吕弗、戈达尔等初出茅庐、无畏的年轻人有很大不同。他们相对年龄更成熟些,或常年从事电影创作,亦或是作家出身,均是有极好艺术感知的创作者。

 

(从左至右:瓦尔达,戈达尔)


瓦尔达的独特之处便在于此,她的存在似乎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电影人的桥梁。新浪潮们看重了瓦尔达开创的便宜拍摄模式簇拥她。她和难相处的戈达尔是多年好友。


1961年,在瓦尔达拍摄的喜剧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里,戈达尔难得脱下他的墨镜将自己的“素颜”留在瓦尔达的镜头里;他也是《脸庞·村庄》里用玩笑将瓦尔达气哭的那个“老混蛋”。

 

(瓦尔达与雅克·德米)


瓦尔达的一生挚爱,她的丈夫雅克·德米同样是新浪潮电影的一员。1990年雅克·德米去世后,瓦尔达拍摄了《南特的雅克·德米》、《洛城少女曾经25岁》、《雅克·德米的世界》、《阿涅斯的海滩》等一些列片子回溯和纪念德米。


从那时起,德米成为瓦尔达作品中的常客。即便一段电影之旅的开头并不在此,但其中均深藏她对德米的爱意和思念。无论是毫不相关的《拾穗者》还是在影片结尾被戈达尔点破其中深意的《脸庞·村庄》。瓦尔达曾言,在虚拟的人生中,她和德米从未分开过。

 

(从左至右:雅克·德米,瓦尔达)


瓦尔达作品里故意避免观影者产生认同产生的间离效果,不给出确定时序感的、刻意制造的时空错乱的剪辑效果,对位以及对类型的颠覆,则影响了左岸派大拿,拍出《广岛之恋》的阿伦·雷乃的创作。至少雷乃曾公开承认他的电影创作受瓦尔达风格的影响。要知道,雷乃本人正是《短角情事》的剪辑师。

 

所以,瓦尔达的创作在精神气质上与左岸派更相宜些。50年代后期还曾有一段轶事。左岸派里的纪录片好手克里斯·马克要到中国拍摄短片《北京的星期天》。在他的推荐下,1957年瓦尔达以“中国通”的名义接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到中国从事了两个月的报道摄影。

 

(《北京的星期天》片头还有萌萌的瓦尔达名字)

 

半个世纪之后,年过七旬的瓦尔达涉足装置艺术。她把过往的影像、照片以装置的方式再现。2012年起始,瓦尔达的装置艺术也出现在中国的展览馆中,她与中国半个世纪前的缘分被更多人知晓。

 

面对这样一位依旧对世界、生命和新事物保有好奇心,对电影有着无尽热爱的创造者,年轻或衰老变得不值一提。用瓦尔达在2015年接受法国戛纳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时说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我的一生不是为了打拼职业生涯,只是为了拍电影”。

 

-END-


上期回顾

春节档电影口碑大战:雾里看花,谁在引导口碑?

一月电影导演TOP榜单 | 《白蛇:缘起》成黑马夺冠,《四个春天》口碑逆袭引话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