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英片内地票房,瓶颈到底在哪?

洛弟 导演帮 2021-03-18

《雷霆沙赞!》的中国之旅,其实不那么太平。


一方面,是DC宇宙“新英雄”必然面对的观众磨合期,另一方面,档期接近理想的程度,未必尽善尽美。


如果影片质量够好,跟中国观众“混熟了”,磨合期快速度过,像《海王》一样后期发力,也行。偏偏两周后,对面漫威《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杀到,直接把“后路”切断了。


还好今夜,《雷霆沙赞!》首日票房破亿,华纳可以小松一口气。可后面又如何呢?毕竟超级英雄片的“十亿大关”,没几部片子能过。


按说,今天不该为了十亿发愁啊。从《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开始,好莱坞动作大片就是内地引进片的头号热门类型。


进口片票房前50名里,43部是动作片。而进口动作片票房前50名里,有20部是超级英雄电影。其中漫威影业的出品,票房号召力仅次于环球的《速度与激情》,略胜于派拉蒙的《变形金刚》系列。


怎么看都是绝对优势。


票房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但这些超级英雄电影里,迄今为止票房过了10亿的,只有6部。包括最近一点一点蹭进10亿俱乐部的《惊奇队长》——它也是2019年迄今为止,唯一票房过10亿的超级英雄电影。


更早,2018年公映的有《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毒液:致命守护者》和《海王》。2016年只有《美国队长3》,2015年的《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则是第一部内地票房过10亿的超级英雄片。


也就是说,超级英雄电影在内地最集中发力的时间,是2018年。


剩下的时候,看命。


按说,内地观众接触超级英雄电影并不晚,1985年,理查德·唐纳版《超人》以买断形式引进内地,可能是相对最早的了。



当然,由此衍生出“DC来得早,卖得惨”一类伤口撒盐的梗,那是另一回事。而漫威的登陆,是与其被迪士尼收购后,开展“漫威电影宇宙”的时间同步的。


第一阶段的《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全部引进,《复仇者联盟》也成了第一部内地票房过亿的超级英雄电影。等到《钢铁侠3》以批片身份打破纪录,达到7.54亿票房之际,漫威在内地的“盘子”终于坚固下来。


之后《雷神2:黑暗世界》与《美国队长2》由于“雷神&洛基”“美队&巴基”等人物关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的热议,整个漫威宇宙的的讨论热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破10亿,也就顺理成章了。



内地观众对于漫威电影的接受时间,与北美时间差几乎为零。整个系列内地票房的阶段性稳步上扬,甚至比北美更趋稳定。


但迈入“10亿时代”的超级英雄电影,依旧面临打不破的瓶颈:


“单体英雄电影”总上不去10亿,还是“英雄集结”更能撩动人心。10亿俱乐部”里的六部超英片里,《美国队长3》倒也是单体英雄电影。但其卖点在于“复联英雄”的一次小集结,因此被观众戏称为“复联2.5”。


而《毒液:致命守护者》与《海王》的超常发挥,是赶上了2018下半年超级大片缺位的真空档期,一马平川,票房撒了欢儿跑。剩下的三部里,还有两部是“复联”系列,依旧是“捆绑销售”之功。


不过《惊奇队长》的跻身,也许昭示着漫威即将脱出这一阶段的“瓶颈”:


长期的口碑发酵、品牌塑造,以及“连续剧化”的系列布局制造需求,终于让漫威电影宇宙在面世十周年后,成为中国观众的“刚需”。



可那边厢“DC扩展宇宙”的战局,远没有漫威家顺畅。且不说内部一地鸡毛,他们在内地的票房之路,距离突破瓶颈还差得远。《超人:钢铁之躯》3.94亿,《蝙蝠侠大战超人》6.18亿,《神奇女侠》6.1亿,《正义联盟》6.9亿……


在《海王》的奇迹到来之前,“6亿”成了这一系列挥之不去的梦魇。


“蝙蝠侠”辞演,“钢骨”换人,《正义联盟》代表的“第一阶段”崩盘在即,突破瓶颈阻力重重。难道DC要打破“10亿瓶颈”,也要像漫威宇宙,耗费十年苦功,甚至更久?


到这儿咱们不如展开说,超级英雄宇宙在内地的瓶颈何在,以及迄今为止,唯一实践得出的“出路”。


《海王》破“单体超级英雄电影”内地票房纪录


别的不说,超级英雄宇宙票房面对的头一道关,是文化隔阂——总有不愿吃“美式超级英雄”这一套的。后续推出多少部作品,也不可能完全弥合这道鸿沟。


不是说好莱坞的全球攻势只在中国失效,而是内地观众对更优质国产片的需求,在近年来逐步得到满足。某种程度上,超级英雄电影“崛起”的时期,与国产电影票房口碑起飞的年头,是重合的。


占大多数的观众,不论老少(当然以年轻人居多),还是更愿意接受越来越好看的国产电影。而超级英雄电影,则要面临“好莱坞套路”的局限:当观众看了几十年英雄成长故事,难免生厌。


如何在叙事上出新,仍然是难题——直到近期的《惊奇队长》都没能解决。除了观影选择的初期障碍,还有圈层讨论的二层隔阂。


一直以来,漫威系与DC系,在内地社交媒体上引发的讨论,还是基于圈层基础上的。讨论人群,从最早的原作粉到电影粉,再到更多的电影粉,圈子一直在扩大。


可“圈子大了”和“出圈”终究是两码事。总有一些人,是被隔离在圈外的。那圈外人想入圈怎么办呢?挺麻烦的。


“补片”成本,是圈子最外层的壁垒。


这是每部漫威电影上映,总有观众要遭遇的问题:


要想看懂一部漫威,你需要补多少部电影?许多新观众对漫威电影的了解,却步于数以十计的“前传”上。


如果你在《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上映的2015年入坑,也许要补8部电影——除了与该片剧情关系不大的《无敌浩克》与《银河护卫队》。时间推迟到2016年的《美国队长3》,这个数字将增加至10部。


至于后续,要补的影片必然越来越多,新观众入坑的数目,不免从此停滞。漫威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在创作路线上有了自己的应对措施——不是解决,而是认命。


由2017年的《雷神3:诸神黄昏》开始,漫威的“连续剧式拍法”正式形成。



影片不再指望新的“破局者”新人物引入,或是更多类型元素的尝试,而是以主轴人物衍生出的“反差萌”“同人梗”等社交网络笑点为主,重点迎合老粉丝。


目标定位的“专注”与美学的“固化”,也许是最不坏的选择:在想好目标观众群延伸的办法之前,先把固有的观众保持住。


至于新观众,先在门外稍侯片刻吧。


另外一个“内地特供”影响因素,则是2018年下半年票补取消后,票价的整体上扬。


当然,从《毒液:致命守护者》和《海王》异军突起的票房来看,超级英雄大片已成“刚需”。相对于内地影市整体而言,票价对这一类型票房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以上重重阻力夹击下,漫威也没拿出行之有效的根治方式。


但从2018年,《蚁人2:黄蜂女现身》与《惊奇队长》以“纯单体英雄”姿态破8亿、破10亿之后,漫威的内地票房号召力,达到了《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以来的新阶段。


“复联3”英雄们飘散成灰,尽数化为了社交媒体无法计数的流量,变现成下一阶段的票房。



可以说,漫威的票房闯关,圈层扩大,是十年辛苦,步步为营,熬出来的。那其他新“宇宙”,能熬得过这十年寒窗吗?


拥有“DC扩展宇宙”的华纳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他们面临的,不仅是未来路线的长远考虑,更是迫在眉睫的生死关头。


经历了主控导演扎克·施奈德离开,《正义联盟》票房口碑双扑街,其续作及数部新作计划取消,“蝙蝠侠”本·阿弗莱克与“钢骨”雷·费舍尔辞演,“超人”亨利·卡维尔去留存疑……一系列磨折,不少人已不再看好。


今年1月,华纳兄弟影业董事长托比·艾默里奇对《好莱坞报道》表示,今后DC扩展宇宙的创作方向会转变,与漫威有着巨大不同。


其创作重点,不再放在英雄集结的“宇宙”上,而是专注于单体英雄电影。


“每部电影都会有自己的拍法,自己的创意方案,可以说一切取决于导演。”


这段言论被不少人解读为,华纳与DC将放弃《正义联盟》等一系列“宇宙化”尝试,不再试图让英雄故事之间产生联系,回归更传统的超级英雄电影拍法。



冲出瓶颈的方式是打破瓶子,像是无奈的艰难选择,但也像是最明智的选择。脱出从众与模仿,抛弃噱头的“成功经验”,专注电影本身的质量与特色,听起来是应有的回归。


毕竟近年来,好莱坞大片集体模仿“宇宙化”的歪风,是该刹一刹了。


但说得出,能不能做得到?摈弃“宇宙化”这一好莱坞类型片最新、最大成果,是归真还是倒退?


这些都得等时间、作品和票房来证明。


-END-


上期回顾

巨匠 | 日影30年,平成导演图谱(上篇)

《夜以继日》这部在戛纳引起争议的电影真的“狗血”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