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其选择好莱坞,宁可用钢针戳眼的迈克·李 | 巨匠

甘甘 导演帮 2021-03-17


2019年的戛纳即将在514日开幕,今年的戛纳,与网飞针尖对麦芒的对抗不再成为新闻头条,目前而言,缺少了激烈的电影界冲突,72岁的戛纳尚显波澜不惊。

 

不过,作为世界最重量级的电影节之一,戛纳每年都不缺少新闻。


如去年,《罗马》和《彼铁卢》两部关于社会历史叙事的影片双双落选,就一度引起议论纷纷。


《彼铁卢》


而如今再度翻看《彼铁卢》,则不难看到七十五岁的迈克·李,以他的新作《彼铁卢》,再次翻出了历史的复杂一面。

 

虽然迈克·李时常被拿来与小津安二郎相提并论,但对于海外观众来说,这位曾经赢得七次奥斯卡提名,获奖项14次,也曾拿下过金狮奖和金棕榈的老导演,与小津安二郎比起来,名声并没有那么响亮。

 

迈克·李


和第六代导演一样,在新浪潮的影响席卷全球后,各国都批量涌现出了自己的新浪潮导演。


迄今,在欧美媒体谈到迈克·李时,仍然将他视为英国现实社会主义创作者中,不可忽视的一位。

 

长久以来,迈克·李坚持关注英国普通人,将他们的平凡生活记录于胶片当中,对帝国主义、贫民窟和女性权益加以尖锐的批判,以对话为基础,记录工人阶级的真实生活,及当代英国中那些真切的贫困。

 

真实、尖锐、悲怆和幽默,即便已经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后,迈克·李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风格。



当现实主义这一类型在国内已经炙手可热时,也是时候,更多地关注这一类型的知名导演了。


 01 

七十五岁的转型

 

七十五岁还在尝试改变?是的,这就是迈克·李。

 

迈克·李是那种早已经在电影历史里被定论了的导演,他成为欧洲主流导演的时日已晚,第一次被提名威尼斯时已经45岁,此后虽然每隔几年就有新片,但毕竟时光不饶人,他创作的数量,并不及那些正值创作盛年的主流导演多。

 

生活在六十年代的导演们,无人可以拒绝新浪潮。


1960年,17岁的迈克·李离开曼彻斯特,到伦敦定居,当时在伦敦学习的迈克·李,发觉他能在影院里看到的影片,只有好莱坞和英国本土的电影。


但很快,英国受到了新浪潮的影响,戈达尔拍摄的《精疲力尽》《随心所以》以及特吕弗的《四百下》,都极大地影响了这位当年还年轻的电影学生。

 

在大多数导演的学习过程中,海外的影响和本土的文化根源都会有意识地体现在作品中。


在当时的英国,“厨房水槽现实主义”影响深远,受到这一风格影响的创作者,用大量真实的镜头来展现人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于其中尖锐地掀起现实肮脏的一面。

 

迈克·李的第一部影片《暗淡时刻》诞生于1970年,这部影片命途多舛,虽然1971年上映时,这部影片收获了好评。


《暗淡时刻》


但英国电影七十年代的衰落,让迈克·李有17年时间都无法再次拍第二部影片。

 

不拍电影的导演怎么活着?在这期间,他执导了多部舞台剧和电视剧,直到1988年才以导演身份重返影院。


从当年的《厚望》开始,迈克·李逐渐向欧洲主流导演靠拢。1993年的《赤裸裸》拿下了当年戛纳最佳导演及男演员。1996年,他以《秘密和谎言》摘下了金棕榈,又以《维拉·德雷克》获得了2004年的金狮奖。

 

从《厚望》开始,迈克·李就以极低的视角在观察着社会中下层的人们。


《厚望》


他的摄影机姿态低调又平实:工作、家庭、爱情、饮酒、贫穷、死亡、暴力……拥有这些生活的人,大多相貌普通,平凡到略显丑陋,性格有缺陷,生活规律不变,缺乏生机。

 

与习惯在平凡中挖掘刺痛的李沧东不同,迈克·李的故事朴实而平淡,悲喜虽然细微,但却动人。


在他的《维拉·德雷克》中,妇人维拉用心经营者自己贫穷平淡温暖的生活。与丈夫相互拥抱、女儿即将出嫁,就是一位年长女性生命中的暖意。

 

然而他也不吝惜展现生活中的冷意,比如在这层暖融融的表现之下,维拉通过非法的形式为女性堕胎。在1950年代,这一做法不仅罪恶,并且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条件。黑暗的房间、生锈的床铺,在黑暗中进行的活计不仅代表罪恶,也是时代之光不屑照射的阴影。

 

直到2010年的《又一年》,对英国工人阶层的关切还是迈克·李影片的重心。


《又一年》


春夏秋冬又一年,他仍以聚焦家庭的表达模式,展示出了伦敦北部那些普通家庭的生活:一场尴尬而只能不失礼貌地微笑的葬礼,女儿嫁人,儿子远走,空巢老人独自度日,在静水流深的时间河流下,老人们所面对的情感、事业、家庭的问题,仍然无处可寻觅回声。

 

然而,在《彼铁卢》中,迈克·李挑战了他创作生涯中少有涉及,也曾表示过不大愿意拍的宏大历史群像戏。

 

《彼铁卢》


彼铁卢是一场不愿意被提起的屠杀,甚至连英国人自己都少有人了解。


1819年8月16日,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圣彼得球场。他们正在集会进行政治改革:希望每个成年男性都有权力投票。



在和平示威期间,骑兵冲入人群进行屠杀。混乱中有数百人受伤,这一场冲突,间接地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改革。

 

影片时长154分钟,长到仿佛是在挑战观众的耐心,但却并不乏味。迈克·李用了富有层次感的调度,来调整影片的节奏。


《彼铁卢》


平和镇静的是家庭环境中的小群像,具有冲突和对抗的是议会的辩论,一次又一次的激情宣讲将影片逐渐推向高潮,影片所有的能量在士兵冲入人群那一刻得以充分爆炸。

 

在拍摄大屠杀的场景时,迈克·李借鉴了黑泽明的《七武士》和《乱》的战斗场面,正是像黑泽明一样,他使用了三个相机压缩镜头中的所有元素,让马匹、士兵和奔逃中的人们密密麻麻地簇拥成一团。

 

最后的旋转长镜头拉出了令人惊愕的一幕:镜头以极低的视角向上,宛如一个已经躺在地上的受伤者所看见的画面,混乱和杀戮环绕着镜头,密集的混乱和尘埃成为了绝对的主角,所有能被拍摄到的事物都在天旋地转,所有观众都推入了血与尘土的马蹄之下。

 


这是迈克·李的花哨,也是迈克·李的朴素。

 

 02 

倔脾气的迈克·李

 

迈克·李之所以在国际影坛上并没有那么出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多次丢掉了好莱坞抛来的橄榄枝。

 

即便如今已经年近八十,好莱坞仍然坚持不懈地试图招揽这位年迈的英国导演。但他拒绝的态度和他的骨头一样硬。他不仅坚决地拒绝了邀请,并且曾经发表过尖锐的言论:“好莱坞就是一种幻想。”


 

迈克·李和每个试图在本土的电影产业上创作本土电影的导演一样,不肯脱离自己的土地:“我的电影就是这样的,对我来说,在英国拍电影是非常自然的事。”

 

迈克·李的剧组没有剧本,没有大纲,整个故事都由一个初始的想法牵起。演员们需要三到五个月的准备时间,“完全地沉浸在黑暗里”,和导演共同理解角色,从角色的相互作用中,故事才逐渐得以显现。

 

迈克·李从来不肯对投资低头,他曾提及过许多人都试图干涉他的选角。


“很多人都说,只要让我们在剧组里加一个美国明星,我们就会支持这部电影。”然而迈克·李一次又一次地回绝了这种建议:“这就像告诉一个作者要在自己的小说里写什么一样。”

 


即便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迈克·李都算那种倔强的出奇的导演。


他会毫不客气地批判拍摄其他历史题材的作品,认为他们对如今的观众做出了太多的妥协:“有些人说,人们不会理解它,所以女性角色不需要紧身胸衣,把领口放低以便显得更性感点。这些人没有让观众相信他们对真实的追求。”

 

迈克·李不像他的影片那样时常保留着温情,他十年前就曾颇为悲观地说:“我已经65岁了,我不会永远在电影行业里闪耀下去。我开始落伍了。”

 


悲观归悲观,迈克·李仍然死也不改地坚持着自己的硬气:“如果让我在好莱坞和用钢针戳眼中二者择一,我选择钢针。”

 

所谓死不回头的电影精神,不外如是。


 -END-

上期回顾 

专访《何以为家》导演娜丁:不愿做罪行的同谋 | 瞩目

《雪暴》:内地犯罪电影的雪白血红| 鲜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