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行,台湾电影半个世纪的缩影丨瞩目

林蔚 导演帮 2021-03-17


最熟悉内地的台湾导演是谁?

 

既不是曾在内地拍《色·戒》的李安,也不是张艾嘉、刘若英这般已可在当代内地语境中创作的电影人,而是上世纪80年代便已封导筒的台湾电影大师李行。


1990年开始,李行来往内地近百次,为了两岸电影的交流不停奔走。他和内地第三代导演谢晋是挚友,还把自己所有作品捐给了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他讲,这是落叶归根。

 


本周一、周二,作为第十一届台湾电影展的重头戏之一,在北京集中放映了四部李行创作于1970、1980年代的,数字修复后的作品。

 

观看李行的电影,有种影史“考古”的快感。从1950年代的台语片、1960年代健康写实的国语片风潮、1970年代明星制造机的琼瑶三厅电影,甚至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主将侯孝贤、陈坤厚、小野、张艾嘉等都曾参与过李行电影的创作。

 

 展映的四部影片

 

几乎可以说,了解李行的电影,便了解了半个世纪台湾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式伦理美学的继承者


 

作为一名30后导演,李行从未否认过他作品中对伦理、教化、儒家道统部分的着重展现。

 

李行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里。他在父严母慈的环境中长大,在四个兄弟中排行老三。


1948年,因国共内战,李行随父亲李玉阶离开苏州赴台。

 

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动荡、还是颠沛至台湾,他们一家人从未分离过。李行曾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过,“我们逢年过节,要给父母磕头的,要祭祖的。”

 

《小城之春》

 

离开内地前,费牧的经典之作《小城之春》给李行留下了深刻印象。彼时已在苏州国立社会育教学院艺术教育系戏剧组读大一的他,到台湾后便立下了要做演员的志向。

 

为了出演《永不分离》(1951)里小到不能再小的角色,一位林场职员黄夏,李行不仅放弃了学校的年终大考,还为角色写了上千字的人物小传。

 

后来,慢慢地做副导演,到和田丰、张芳霞一起拍摄台语片《王哥柳哥游台湾》(1959),李行拍摄了十几部台语片练手艺。

 


彼时,台湾刚经过日据时期,国语片制作还不发达。那时候,台湾的公营公司仅三家。

 

中制主拍军事教育片,台制则以新闻片、纪录片为主,中影则以剧情片为主。而且中影配置齐全,器材、演员、摄影棚以及院线应有尽有,是立志做导演的李行的最佳归宿。

 

不过,道路比想象中曲折。他曾三次申请进中影,均被婉拒。后来,李行在父兄的支持下成立了“自立电影公司”,拍出了《两相好》(1961)和《街头巷尾》(1963)。

 

 

其中,讲述一群外省人居住在台北违建区内相互扶持的《街头巷尾》,是李行面对时代而作的作品。他把台湾外省人们离乡背井、思乡心切的忧虑心情融入故事里,人与人间的暖意延续了三十、四十年代上海民国电影的精髓。

 

因为这部电影,中影为李行开放了大门。从《街头巷尾》里,中影找到了其特有的制片方向,走写实路线。他们趁着台湾经济渐渐复苏的势头,把目光放在乡土农村,便有了两部经典的《蚵女》(1963)和《养鸭人家》(1965)。

 

女主唐宝云是侯孝贤高中时代的梦中情人

 

李行后来回忆也提到,这种写实是有选择性的写实,走的是健康明媚的路子,也就是“健康写实”。在这些作品里,有着李行擅长的伦理问题。

 

比如《养鸭人家》里养父与小月间曲折动人的故事,探讨的是生与养之恩孰更重的命题。

 

而李行作品序列里对伦理、道德和仁义等中式命题探讨最深入的非《秋决》(1972)莫属。汉朝时期,在奶奶溺爱下长大的三代单传裴刚被陷害后杀人入狱,来年秋后问斩。

 


在一整个四季变幻中,桀骜不驯的裴刚经历了逃狱,失去奶奶,为传宗接代与被送进牢狱的莲儿成亲,至悔悟后接受问斩责罚的过程。

 

编剧张永祥和李行一起打磨剧本12稿,才有了这个登峰造极的东方伦理故事的呈现。《秋决》也是李行本人最满意的作品。

 


据说,李行不太满意《秋决》搭景拍四季,一直想要再拍一部《跪在滚烫的石板上》,依旧由《秋决》的男主角欧威主演。在实景中,拍出一年四季的变化,讲述一个人跪在寺院门口祈求僧人为其剃度的故事。

 

可惜,欧威在拍完李行的《婚姻大事》(1974)后因尿毒症去世,《跪在滚烫的石板上》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片。

 

 

没有李行拍琼瑶,就没有琼瑶


 

这句话,出自李行导演之口。

 

如果说拍《街头巷尾》、《秋决》是出于李行个人的美学追求,拍《喜怒哀乐》是为了帮衬来台湾发展的李翰祥的话,拍琼瑶大抵是出于商业考虑。

 

《喜怒哀乐》四大导演(左起):白景瑞、胡金铨、李行、李翰祥

 

李行曾与琼瑶电影结缘过两次。1960年代,在拍摄健康写实片的同时,公司经理也和李行商量着总不能老拍乡土题材,于是中影在1965年买下了琼瑶的短篇合集《六个梦》。

 

李行将两个短篇中的《追寻》改编成《婉君表妹》,另一个《哑妻》改编为《哑女情深》。如今,备受当下年轻人吐槽的琼瑶故事里的三观,也没逃过当年李行的毒舌。他曾说过,“琼瑶剧里的男女爱情都是不正确的。”

 


李行试图在情情爱爱的三角故事里,找到其社会关怀和有价值的部分。比如《婉君表妹》里三个表兄弟追求一个表妹的故事,在李行的口中是荒唐的。最后在争夺的难分难解之时,其中一个出走进入黄埔军校,参加革命了,这是李行口中健康写实的部分。

 

而《哑女情深》则抛开上一代狗血的三角恋情不谈,在哑妻生下来的女儿依旧是哑巴的设计中,李行想要反映的是残障教育问题。

 


这两部作品火了之后,找琼瑶改编的电影公司越来越多,中影将剩余作品归还给琼瑶后,一度未再与之合作。

 

七十年代,李行与张永祥合作的《风从哪里来》票房失利,两人从当时中学女生的爱好读物中了解到琼瑶小说依旧受欢迎。

 

从1973年的《彩云飞》开始至1977年的《风铃风铃》为止,两人搭档共改编了六部琼瑶作品。70年代,也是琼瑶三厅电影(客厅、歌厅、咖啡厅)最流行的时候。

 

《彩云飞》

 

李行依旧试图在琼瑶电影里挖掘与伦理相勾连的主题。比如《心有千千结》里,浪荡子在过世父亲的安排下,一步步走向正途。

 

虽然有评论认为李行的作品里,常常将矛盾对内,且认为教育、感化、仁爱便能解决矛盾,是软化回避客观现实世界的表现。但就琼瑶电影这类悬浮感颇重的故事而言,李行已经尽量在商业感颇重的故事里加入他的人文关怀。

 

甄珍

 

同时,这些李行牌琼瑶电影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制造机”。甄珍、林凤娇、秦汉、秦祥林、邓光荣等玉女小生,他们或在李行的电影里成名,或大放异彩。

 

尤其是秦汉和林凤娇。琼瑶电影结束后,李行重回健康写实路线,当然这其中融合了不少言情的元素。

 

《汪洋中的一条船》

 

比如,三人搭档再次合作的、根据自传体小说改编的《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不仅拿下金马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还为秦汉带去了影帝。当年,这部影片引进内地也受到了极大追捧。

 

后琼瑶时期,他们还合作了怀念故土的《原乡人》(1980),也是经典。而林凤娇获封金马影后的《小城故事》(1980)里,她的搭档换成了钟镇涛。钟镇涛也是李行唯一签约过的演员。

 

《小城故事》

 

这中间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点,林凤娇和钟镇涛搭档的第一部李行作品《早安台北》(1979),剧本由侯孝贤创作。其松散的故事线倒是能看出几分侯孝贤的影子来。

 

1980年,侯孝贤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就是溜溜的她》。台湾电影新浪潮的风正在吹来。

 

 

结语


 

1980年代中后期,李行息影。与我们距离更近的、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的台湾电影新浪潮在彼时声浪不息。

 

也正是在那个时间,台湾电影在走向艺术性的过程中,渐渐走丢了票房和观众。而李行一辈导演们的存在,正是在提醒后世人台湾电影也曾有票房辉煌的商业时期,也有传统伦理与现代表达交融的创作。

 

 

-FIN-



   上期回顾


韩国电影“三大”崛起史:从禁拍到金棕榈的半个世纪丨视野

小津与文德斯:那些为爱豆拍纪录片的导演丨巨匠

场刊最高分拿金棕榈,《寄生虫》是20年来第六次丨瞩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