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莱坞往事》距离中国还有多远?丨视野

甘甘 导演帮 2021-03-17

 

虽然《好莱坞往事》在戛纳颗粒无收,但这不能阻挡全球观众对于昆汀的热捧。《好莱坞往事》仍然是戛纳电影节上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昆汀的新片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上映,也就成了最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好莱坞往事》距离中国还有多远?这一问题,以联合出资方的身份参投的博纳,或许最有发言权。

 

 

虽然受时局影响,进口片的未来或许有些许波折,然而,这或许又是一次中国影视企业找准自己位置的时机。毕竟,在多年来与海外的学习、竞争、合作中,中国影视企业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波折,不断地以挫折和成功,来印证自己的国际位置。



 中国资本在海外:权力的游戏

 


从中国影视资本走出去的第一天起,无论是传统的影视传媒公司,还是近些年新崛起的互联网新贵,都一直意识到了主导上游的重要性。

 

资本进入确实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按照富兰克林·R·鲁特的归类模式,境外资本的市场进入模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出口进入模式,包括间接出口、直接代理商/分销商、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等;二是契约进入模式,包括许可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合同生产、联合生产协议等;三是投资进入模式:包括新设独资、收购独资、合资等。

 

这几种类型在中国影视进入海外市场中均有所体现。其中出口进入以中国影片“走出去”,在海外发行为主,而“引进来”的影片,国内资本更多地以契约进入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为主。

 

 

历史最为悠久的合拍片,是现阶段跨国影视合作最常见的模式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契约进入模式。中美合拍片,最早可追溯至1987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太阳帝国》。当时中方为美方提供劳务、场地、器材设备等有偿服务,是完全的辅助角色。后来,合拍片由演员输出,转为使用电影技术;再到直接资本输出、使用制作团队,直到近几年,合拍片开始了共同打造剧本,合作拍摄的模式。

 

从器材设备,再到演员技术至剧本,合拍片这些年始终试图直接深入内容领域,但却一直不得门道,其原因就在双方实力不相当、始终没有实现平等对话。但正是在合拍片的过程中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等国内一流的电影公司,才得以积累了与好莱坞对话的能力。

 

而将目光转向近十年来,便可发现,中国的电影公司并非简单粗暴地“买买买”,而是在多重方向,试图与海外影视产业更方面进行互动。

 

投资好莱坞的电影仍然是近几年最热门的合作方式。对于有眼光的影视公司及互联网企业来说,一旦眼光毒辣,投资正确,就能在口碑和票房上实现双赢。

 

 

票房方面,腾讯影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承担了三年的舆论压力后,腾讯影业成为了与好莱坞六大合作的最大赢家。据外媒Deadline报道,腾讯影业获得该片约1/3的全球权益,《毒液》全球票房到8.5亿美元,扣除成本后,腾讯影业的票房分成已超过1.3亿美元。

 

而在口碑方面,这几年中国资本对于奥斯卡的追逐热也可见一斑。从《荒野猎人》到《绿皮书》,近几年大热的奥斯卡影片背后,都有着中国资本的身影。

 

但中国资本的野心从未止步于此。

 

2016 年,华谊兄弟与美国罗素兄弟共同投资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该公司60%的股权归华谊美国所有。

 

 

同样是在2016 年初,完美世界影视和美国环球影业达成合作,在未来 5 年内,完美环球娱乐投资 5 亿美元给环球影业旗下的电影。


这其中存在着权力的角逐:比如在华谊兄弟和罗素兄弟的董事会成员方面,就指出华谊美国委任三名,罗素兄弟委任两名,董事长则由华谊美国来指定。

 

 

而在好莱坞“六大”面前,中国资本就很难有这样的底气。据合同表示,完美环球娱乐只能获得部分环球影业影片的投资权,像最为赚钱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完美环球娱乐就不能插手其中。

 

与当地的合作者共同分享所有权与控制权,通过合资经营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中国影视资本在这一阶段,仍然是处于学习的状态。好莱坞“六大”能走到今日,与北美政府、华尔街、整条产业链,都有着极为紧密联系,这样的合作模式,使得投资风险大大减少,就目前而言,中国资本仍然在通过合作的模式,对好莱坞产业进行观摩和学习。



海外投资有风险


 

虽然近几年,中国影视公司在海外看似一路顺风,但这其中并非没有失败。

 

中国资本曾经在海外炙手可热。自 2012 年起,万达影业收购了多家运作成熟的院线公司,包括美国的AMC,澳大利亚的HG Holdco院线以及欧洲的 Odeon&UCI 院线等。

 

 

2014年,出资1.3亿美元的华谊兄弟在美国特拉华州设立全资子公司美国华谊兄弟。同年10月,乐视影业在美国成立子公司,斥资2亿美元进军电影市场。

 

2015 年熙颐影业全资收购游族美国,接管游族美国的全部电影项目,包括游族 Bliss 电影基金出品的国际项目和合拍项目的落地宣发。

 

2016年,万达集团在好莱坞35亿美元收购传奇影业,如今仍然是中国公司在好莱坞金额最高的收购案例。据数据统计,当年中国对美国娱乐产业的投资高达47.8亿美元。



独资子公司,借助其庞大的市场份额和管理运营经验快速地获取收益,拓展国际市场。中国资本不再受好莱坞的影响,所有的经营成功,都回归了母公司的口袋。在当年看来,设立海外独立子公司是最热门的发展战略之一。

 

但这“财大气粗”的策略背后,除了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在经营方面同样存在着风险。这样气势汹汹的进入好莱坞根据地的北美市场,自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震动。在这些子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的法律制度、社会体系,以及与当地影视产业的合作,许许多多的问题,都给当时拥有大量资本的影视公司们,造成了长期的阻碍。

 

 

如今那些曾经在海外辉煌一时的“金主”和投资热,都已经趋于理性。有些影视行业的巨人,已经逐渐湮灭在金融和投资的浪潮之中,而那些尚有余力一搏的企业,也在逐渐反省。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在后来回顾这段时光时,也承认,当时的步子迈的太急,主投主控的电影作品“质量不佳”,电影业务团队存在执行力不足、花钱大手大脚、员工互相甩锅等问题。由此可见,在资本的热度和盲目的展望情况下,即便是大概是资本雄厚的企业,也难以避免进度过大,从而衍生出一系列问题。

 

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资本前进的步伐,也就止步于此了。中国的影视产业正在不断成长之中,每个阶段性的身份,都在发生火速的转变。


“在好莱坞的发展历史上,有过很多海外资本的进入,包括来自欧洲、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等地,但是这些更多是为了分割当地的市场。我们与他们不一样。”阿里影业总裁张蔚就曾在媒体采访中谦虚地表示,阿里影业目前在好莱坞的定位是“做好海外公司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帮助好莱坞在中国的发展。

 

而商场上从来没有永恒的伙伴。



 -FIN-



    上期回顾


后漫威时代的IP宇宙:《哥斯拉2》为何不得不小跑前进丨立场

只差表演奖,他们就拿了戛纳大满贯丨瞩目

从“天才导演”到被嘲“烂片”,多兰的十年丨潜力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