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资深选片人吴觉人:青年导演的创作,每年都是大年

Albee 导演帮 2021-03-16


对现在的很多年轻导演来说,拍摄完一部影片并不真正代表工作的结束,解决如何进入电影节、如何与观众见面,才算跑完实现一部影片价值的全程。

 

也正是随着对于后半程工作的重视,选片人这一工作于各大奖项幕后的角色,也越来越难以保持神秘。无论是导演、制片人,还是影视公司和媒体,都企图从他们口中得到某种标准答案,因为他们的审美喜好、对各大影节的专业判断,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左右一部影片的命运。

 

导演帮有幸专访到了曾任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片负责人、第52届金马奖初审评委、54届金马奖复决选评审,以及平遥国际影展选片人的吴觉人。



1983年出生的吴觉人大学本科在同济大学物理系,大三时决定报考电影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随后进入上海大学进行电影文化遗产保护课题研究,所以吴觉人也是国内电影修复工作的重要一份子。

 

除选片人和电影保护修复研究者之外,吴觉人还有着多重身份,影评人、策展人、制片人此次专访聚焦青年导演在创作方面及大环境下的诸多困境,吴觉人对此给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专业建议。

 


处女作拍什么?

 


国内电影市场呼吁青年导演多拍商业题材已经不是一两天了,而有此情况也在于大部分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诉求的诸多原因之下,呈现出来的更多还是用文艺片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达。

 

面对创作与资本自说自话、各执一词的现状,吴觉人认为两种诉求并不矛盾。“商业和文艺这个分界,对于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来说,我认为没有那么的必要。

 

“导演的处女作,大家需要分辨的是这个导演的能力到底是什么样的。可能第一部长片是一个文艺片,但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商业片导演。

 

他认为每个导演的技能点都不一样,很多导演的处女作会充分显露他的能力和天赋,即使现有的作品是文艺片,如果有拍摄商业片的直觉和潜能,也绝不会因为文艺片的外壳被遮掩。

 

而对于电影节来说,吴觉人也认为只选文艺片是大众对电影节的误解。“电影节本身并不排斥商业片,其实它无所谓商业文艺这件事情,关键是你的片子要有特色,找的是特色。”在上海电影节工作的经验中,吴觉人也指出亚洲新人奖中也有很多商业类型的影片,商业或者文艺并不是对影片好坏界定的标准。

 

同时,他也认为,鼓吹多拍商业题材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我们的确是需要很多人制作商业片。但是你不能强求青年导演们一上来就是这样子,因为他们要摸准自己的路,先要呈现他的路,然后再和剧本、故事互相调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对于很多青年导演来说,处女作也被视为更多机遇的敲门砖,《过春天》的导演白雪就曾表示,在追求自我表达的同时,她也想让业界看到她有成为职业导演的能力。


《过春天》导演白雪 


吴觉人认为,能完成一部作品已经在证实这种能力,但这不能成为创作的出发点。

 

“把青年导演比作人生阶段的话,它就是青少年,青少年是最张狂、最自由、最有个性的时候,可能很中二,但是它有趣。如果想太多成年人的事情,包袱太多,就会伸展不开,这其实一直是一个难题。某种程度上,你或许必须要装得成熟,但同时你又要保留自己这种旺盛的状态,我觉得这才是每个青年导演要处理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回归创作本身,他认为每个导演,都应该全力以赴,把每部影片当作最后一部来拍。即使是处女作。

 

“因为你不能决定整个产业或者整个环境的走向,以及对你今后的事业进行预测,但是如果你手上确确实实有一部作品,肯定是要全力以赴。还有一种可能是你有两种方向,那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这个故事最适合哪个方向,是不是两个都能兼容,如果有不能兼容的,那你就要抛弃它。

 

面对处女作常常出现的太囿于自我这个问题,吴觉人说:“有时候青年导演的确会容易倾诉太多,其实这是在破坏作品的完整性。不能把自己太多和这部作品不相容的东西放进去,所以去判断一个片子如何才是更完整、更完善、更自成一体的,也是导演的一种能力和必备的素质。

 


 电影不是导演一个人的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让导演一个人来承担影片最终的好坏,但电影是一个团队的工作,面对资本,和制片人的合作;面对故事,和编剧的探讨;以及最终面对市场,和观众的交流。虽然导演是主要创作者,亲历每个环节,但他们并不能完全代表最后的成片。

 

对很多没有钱的制作团队来说,即使是不太专业的团队,合力之下依然可以创作出优质的影片。“草台班子也可以拍出很牛逼的电影,问题在于你要利用好草台班子的特性。去年的《过昭关》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没有几个人,很多都是亲朋好友。但是问题在于,他就把那部分给避过去了,他没有用一些特别需要技术、技巧的东西来拍,一些平缓的东西来也拍得很好,这也是制片和导演前期的一个判断。


 

吴觉人认为,导演一半程度上还是一个艺术家,所以在面对诸多与创作之外的事情上,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其实是分摊给剧组其他人的。

 

以一些处女作惊艳亮相的导演为例,资本进入的第二部影片才是进入工业体系真正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对制片人的挑战。

 

“你找这个导演第二部做一个大项目,这是投资方和整个制片角度的决定,如果你觉得经验不足,那也是你要考虑的风险。投资大了,必须有很多包袱你要背上,你怎么样分担,怎么样不被压垮,提前规划好,别走冤枉路,这些东西是全方面的,它不能跟导演直接挂钩。

 

但同时,区别于其他团队成员,导演也是整个影片仅次于演员站在台前的半公众型人物,所以也必须具备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能力。

 

吴觉人分享了曾遇到的一个新导演,入围了电影节,特别开心,但放映后发现了不少尖刻的差评,于是在酒店关了三天不出门。面对这种情况,吴觉人认为只能慢慢磨砺,拥有分辨恶意和真诚的能力。

 


每一年都是青年导演作品的大年

 


在大众的认识里,2015-2016年似乎是青年导演作品集中爆发的时间段,包括毕赣、张大磊等导演都是在那时进入了大众视野。但吴觉人却对这种说法予以了否定。


《八月》导演张大磊


他认为这无关作品,而是自媒体的发达带动了青年导演们的出圈速度。“可能商业片上有大年小年,但是年轻导演创作出来的片子,现在每年都是大年。《路边野餐》《八月》它们有自己相当厉害的地方,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它们一定是多少年来最厉害的处女作或者艺术电影,有些时候只是没有被媒体和业内发现。


 

作为一名资深选片人,吴觉人每年看大量的影片,也总能发现新鲜有趣的作品,“每年还是有很多非常不一样的创作,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地方。

 

在面对青年导演们的作品时,他也常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导演提供一个理想的观看者的视角,让打动人的地方更有力量,让青涩的地方找到藏起来的地方。“最重要就是你到底想要做什么样的电影,这个是你要在心里非常明确的东西。

 

至于电影节想要什么样的青年导演作品,虽然是后话,但或许正是导演心中坚定的那个部分最足以打动人。

 

对于金马奖这种有初选、复选和决选三轮评选的奖项来说,每年更换的评审团的审美喜好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但吴觉人也表示,面对新人导演的作品,完整度并不是对影片的首要要求,独创性才是最被看重的部分。



-FIN-



上期回顾


国产电影的续集为何总是难再续?


港片北上16年,终于迎来复苏期?


《长安十二时辰》曹盾:比起盲目追求“电影质感”,国产剧什么最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