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止毕赣,35年来洛迦诺对华语电影人一直偏爱

林蔚 导演帮 2021-03-16

1985年夏,瑞士风光旖旎的小城,两位初出茅庐的华语导演新作闪耀了洛迦诺的夜空。


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群体诞生的、陈凯歌的处女作《黄土地》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拿下了银豹奖;彼时正是台湾新电影运动刚起步的第四年,侯孝贤执导的《冬冬的假期》也入围了主竞赛金豹奖。


《黄土地》

《冬冬的假期》


在华语电影光芒微露之时,洛迦诺甚至早于欧洲三大(戛纳、柏林、威尼斯),率先对有潜力的华语新晋电影人们投以橄榄枝。同年八月,侯孝贤推出了其经典之作《童年往事》,次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拿奖;两年后,陈凯歌的《孩子王》入围戛纳主竞赛。


如今,第35个夏天已至。第7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依旧秉持着先锋、实验、推新人的理念,网罗了不少华语新作。



除了今年洛迦诺主竞赛没有华语片入围外,关注新人导演(第一或第二部)60分钟以上长片创作的“当代影人”单元里,荣光荣导演的《冷漠喂养冷漠》和越南籍导演张明归执导、中国演员郭晓东监制的《树房子》入围。


在由“Signs of Life”单元改名而来的、关注实验性与艺术探索的“Moving Ahead”单元里,艺术家周韬的纪录片《山之北》和德国导演奥马尔·法斯特应广东时代美术馆拍的VR影像《看不见的手》入围。


《山之北》


评委方面,2015年曾在洛迦诺一鸣惊人、拿下“当代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的毕赣将担任短片单元的评审;在今年一月份鹿特丹电影节凭借作品《完美现在时》拿下最高奖金虎奖的朱声仄担任“当代影人”单元评委。


洛迦诺电影节与华语电影人的缘分,不止35年而已。



在洛迦诺绕不开的名字:马克·穆勒



在华语片大规模进入洛迦诺的80年代之前,最早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在1958年。


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出品的国语电影《阿Q正传》,为演员关山(关之琳的父亲)带去了洛迦诺影帝的称号。在鲜少关注国际电影节的年代,获奖的意义多在于为卖片打响名号。毕竟,当时的市场重心在东南亚。



现在回头看,50、60年代的洛迦诺已经为如今被封神的欧洲大师们,比如库布里克、夏布罗尔、安东尼奥尼、萨博、扎努西等的早期新锐创作广开大门,或封奖推崇、或给予平台展映。


而华语电影的集中爆发期则要等到80、90年代。因为在70年代中期,一个意大利人到中国留学,他就是马克·穆勒。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电影在70年代末的爆发,且与谢晋私交颇为深厚。1978年,他在意大利佩沙罗办了第一个小规模中国电影展,放映了15部影片。


马克·穆勒


此后很长时间,他游走在中国与欧洲之间。他结识了中国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导演,也在第五代入学期间便与他们熟识。1980年,马克·穆勒在香港电影节结识了胡金铨,经由他认识了香港新浪潮的年轻创作者;同年同场合,他认识了杨德昌,也就结识了台湾新电影。



在1980年将《原野》推向威尼斯之后,马克·穆勒一直致力于把华语电影引向国际市场。1985年,他向洛迦诺推荐了《黄土地》并在陈凯歌缺席的状况下,代替登台领奖。


整个80年代,台湾新电影的领路人侯孝贤、杨德昌的作品有参展亦有斩获。旅法电影人且一直有作品推出的戴思杰,最初受到瞩目正是在洛迦诺。



1991年至2000年间,马克·穆勒担任洛迦诺电影节的艺术总监。在他的领导下,十年间除1991年外,华语电影从未缺席洛迦诺主竞赛。


香港电影领域,影像风格独特的王家卫(《重庆森林》)、罗卓瑶(《秋月》、《浮生》)和陈果(《细路祥》)贯穿了90年代的洛迦诺;继杨德昌一辈之后的台湾新新电影运动的参与者,陈国富(《只要为你活一天》)、陈玉勋(《热带鱼》)也在作品里展露不一样的美学尝试。


《热带鱼》


90年代初,又是在香港国际电影节,马克·穆勒透过电影《妈妈》认识了张元。他明白,在中国内地除了第五代之外,还有更新鲜生猛的地下电影、独立制作在野蛮生长。


洛迦诺关注了第五代整体中的“异色”,比如芦苇的导演处女作《西夏路迢迢》。他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第五代导演群的御用编剧。以及曾多次与张艺谋等导演合作的摄影吕乐,他的导演处女作《赵先生》拿下最佳影片金豹奖,更被认为是内地导演中处理男女情感最好的作品。



2000年,在马克·穆勒当值的最后一年,作家王朔的跨界之作《我是你爸爸》拿下了最佳影片。此后,洛迦诺选片的倾向在主流之外,寻找独特先锋表达的作品。一波作家、艺术家运用影像形式做自我表达的作品,在洛迦诺展映。



不迎合电影节而作



实验戏剧导演孟京辉、盛志民,作家李红旗、张律,独立电影人郭小橹、王兵、应亮、徐辛、张跃东,独立艺术家徐冰、周韬等等,近二十年来,这些创作者的名字及其作品勾画了华语电影在洛迦诺的色彩。


这份色彩是斑斓、小众且凌冽的。他们的作品与大众间总有隔阂。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小众艺术电影市场的渐有起色,万玛才旦、松太加、韩杰、毕赣、仇晟的作品在逐步走向国内市场。


郭小橹执导的《中国姑娘》


但这并不是洛迦诺所在意的地方。洛迦诺电影节的选片人之一Julian Ross曾说,“洛迦诺电影节不是在寻找某种特定风格的电影,而是在寻找挑战电影业的影片,所以不要为了进电影节而制作某种影片。


不迎合电影节而作,选择挑战电影业的作品,这些方针致使洛迦诺在先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剑走偏锋、不流俗的选择常带来意外惊喜。比如2015年,毕赣在洛迦诺的获奖,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影响了五年来国内艺术电影的版图。毕赣也成为世界艺术电影人当中闪亮的一颗星。



洛迦诺也不吝惜对毕赣的喜爱。在获奖四年后,洛迦诺邀请毕赣成为短片单元的评审。这是在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嫡系吗?或许吧。总的说来,洛迦诺对曾有过突出表现的电影人,也会持续关注。比如两次入围主竞赛的罗卓瑶、应亮。



还有李红旗在处女作《好多大米》亮相洛迦诺之后,2009年其另一个项目《寒假》获得了洛迦诺的“开放大门”创投奖。次年,《寒假》进入洛迦诺主竞赛并拿下最佳影片金豹奖。


而要说洛迦诺最钟爱的电影人,非贾樟柯莫属。2007年,贾樟柯担任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评委,与当年获得荣誉金豹奖(终身成就奖)的侯孝贤一起成为一段佳话。2010年,刚40岁的贾樟柯,在洛迦诺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终身成就奖(荣誉金豹奖),他也是此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



2010年之后的几年里,越来越多与贾樟柯相关的电影人参与到了洛迦诺电影节中。比如曾任《世界》、《三峡好人》副导演的韩杰,带着作品《Hello!树先生》进入洛迦诺;贾樟柯“添翼计划”出品的《记忆望着我》(宋方执导)不仅入围而且拿下了最佳处女作。2018年,久违洛迦诺的贾樟柯出任了洛迦诺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一职。


如此看来,华语电影人与洛迦诺电影节间有着远超三大电影节的深厚联系。洛迦诺几乎见证了80年代以降,华语电影代际间的流转。并在其关注独立、实验电影的大方向下,无意中勾勒出了一条华语独立电影的渐变发展之路。



-FIN-



上期回顾


靶向市场,新创投聚焦类型商业影片


是枝裕和首拍法语片,是否会水土不服?


《大侦探福尔摩斯》盖·里奇跑路了,新导演竟是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