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贻弓先生逝世 | 曾创办上影节,将《城南旧事》搬上荧幕

导演帮 2021-03-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剧研社 Author 柠檬君


中国第四代导演、原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二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于2019年9月14日7时32分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吴贻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重庆,1948年起定居上海。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大木匠》, 1960年,吴贻弓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
 


“申江小吴”



吴贻弓拍摄的电影按先后顺序,可分为《我们的小花猫》《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阙里人家》《海之魂》。
 
他曾参与创办上海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功不可没。2012年,吴贻弓被授予第15届上海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诸多成就加身,但他始终待人亲和,没有一点架子。“人缘极好,让人敬佩,不计较人生得失,他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刘澍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一个月前他去吴贻弓家,“他爱人还留我在他家里吃年糕,我有点不好意思,他们说,不要紧不要紧,你尝尝上海的年糕不一样。”刘澍带去吴贻弓作品的电影海报,吴贻弓都一一签名,特别热情。
 
很多年前吴贻弓以“申江小吴”为笔名,写了754篇博文,其中有对电影发展的思考,也有凡常的生活琐事,难忘的经历及有关花鸟鱼虫的随想。
 
其中小到电脑又出了故障,去超市发现想买的酸奶下架了,博客访问量又减少了,学会了用ipad发文的功能……
 
在一篇名为《无奈中的无奈》中吴贻弓写道:“小吴家的电脑今天出毛病了,屏幕一闪一闪的,根本无法工作。打电话报修要到周一才有人来。无奈中的无奈,只得先借别人的电脑发一个情况通报。这几天只好歇着啦,待电脑修复再和大家握手言欢可也。
 
也会思考中国电影的发展,他在博文《关于“中国电影和未成年人发展”》中说,“世界本来就是精彩纷呈的,社会原本就是五花八门的。想把未成年人放在“无菌”的状态下令其成长,结果反会失去应有的免疫力……所以,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因噎废食不行,杞人忧天也大可不必。
 
前些年他的文字多聚焦于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关注,近几年更多的是记录生活,而通过这些文字很容易捕捉到吴贻弓对电影和生活的热爱。
 
《城南旧事》是吴贻弓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作品,1983年《城南旧事》在中国上线公映,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厄瓜多尔基多城国际电影节赤道奖、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思想奖。
 


将《城南旧事》搬上荧幕



关于这部电影的拍摄初衷,吴贻弓曾在新浪博客《童年的梦——我和〈城南旧事〉》中有过介绍。
 
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林海音女士的《城南旧事》,自此被小说中的童年生活吸引。



“从第一次读到那部小说起,我一直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我自己心灵中的童年里;我一直和作者童年时代息息相处过的那些极普通的人物——井边的小伙伴、胡同里的疯女人、藏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小毛驴回老家的宋妈、慈爱的父亲等等——相处在一起。

还有冬阳、骆驼队、卢沟桥、西山红叶、北京古老的胡同、小巧的四合院儿、大槐树,当然,更有那催人睡,也催人醉的儿歌……作者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变成了两条交相辉映的彩虹,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哪是我自己的,哪是小说作者的。我像是醒着,又像在梦里;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而又清晰的呼唤,我看见了五光十色而又耀眼的斑斓……”


 
就这样,吴贻弓把小说《城南旧事》搬上了银幕。才有了这部后来感动了很多人的经典影片。


吴贻弓在《城南旧事》导演阐述里描述过该影片参加马拉尼国际电影节的情景:
 
电影院门前,等候观看《城》片的观众排成了长龙,人们争相索取有关《城》片的宣传资料。我们带去的两千份资料,在放映第一场电影之前就发放一空。放到最后一场,场子里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
 
挤在过道上的几乎都是记者和电影节的工作人员,他们是被前两场观众的高涨情绪感染,挤出时间,撂下工作,争着要来“看个究竟”的。“影片打动了所有观众,包括评委、记者,尤其是华侨。一时间,“来自中国的影片出乎意料地使马尼拉升温”的报道压倒了一切,使得先前一些国家的宣传攻势黯然失色。




吴贻弓与上海电影节



每年6月,来自国内外的电影人汇聚上海电影节,共同参与电影行业的盛大集会。而筹办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吴贻弓对中国电影做过最重要的一件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电影蓬勃发展,中国电影也积累到了一定的规模程度。吴贻弓曾在《我与上海电影节》一文中表示,当时亚洲有三四个电影节,偏偏偏偏中国没有。当时中国的电影人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梦想——要创办属于自己的电影节。


那时候吴贻弓是电影局局长,很多同行跑来问他“要不要搞一个?”而从地理位置、国家情况等各个方面来说,中国确实需要举办一个电影节。
 
刚开始创办电影节的时候,吴贻弓最大的感受就是,“太不容易了”。没有人知道电影节该怎么做,“不知道电影节怎么搞,不知道电影节有什么内容。”不知道评委会的人员怎么请,一切都是未知的状态。


怎么办,只能现学。


走出去考察,看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包括东京电影节,学习别人的经验。预算很少,所以吴贻弓只带了一个翻译,到国外挨个找相关负责人,了解每个部门的情况,功能及作用。“回来以后再根据我们自己的情况,决定哪些是一定要设立的,哪些是可以合并的。


当时还面临着另一大难题,就是组建评委会。尤其是作为新成立的电影节,想要组织一个具有足够号召力的评委会非常困难。为了邀请到有国际影响力的评委,吴贻弓亲自一个一个去联系,挨个确认名单。


其中让吴贻弓印象深刻的一个是日本导演大岛渚,另一位则是美国导演奥利佛·斯通。最后吴贻弓成功说服两位,担任第一届上海电影节评委。


当时国际电影协会对上海国际电影节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国际制片人协会曾来中国考察、推动这件事情。这对当时的吴贻弓及相关成员来说是很大的认可和鼓舞。
 
如今,上海电影节已经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也是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每年6月,为期9天的电影节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创办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吸引了150多万中国观众,总计吸引近万名中外影人造访上海。



希望上海国际电影节越办越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希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能够不负期待、不忘初心,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起茁壮成长,一直是吴贻弓的心愿。就在今年5月,吴贻弓还用颤抖的手,亲笔写下“上海电影万岁 ”。



FIN


上期回顾


DC的超英片何时能超漫威的车?


八月电视剧导演TOP榜 | 偶像剧依然霸榜,献礼剧陆续登场


八月电影导演TOP榜 | 陈国辉登榜首,类型多元无爆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