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黄建新:我与献礼电影的十年

徐小怪 导演帮 2021-03-15


金秋十月,云淡天高,凉风送爽。北京的长安街两旁,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张张喜悦面孔真挚淳朴。在天安门城楼上,伟大的新中国领导人们看着人民欢声笑语,难掩内心的激动,神采飞扬、笑逐颜开。


这是70年前的今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现场。世人皆知,从那一天起,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或许谁也未曾想过,在距离“开国大典”70年后的现在,我们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当时的真实场景。


然而,不要低估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令人惊喜的是,电影《决胜时刻》做到了。在这部影片的最后阶段,主创团队用高清4K的彩色影像格式,为当代的观众做了一次穿越70年的现场直播。



“这些素材是从俄罗斯买来的,拍摄的格式并不统一。我们找了一个年轻的团队转4K技术,日以继夜修了近一个月,大家连轴转,每天不睡觉。”


使用和修复真实的彩色资料十分不易,当《决胜时刻》的导演黄建新回忆起这段过程时,依然感慨万千,面露欣慰的笑容。


据悉,电影《决胜时刻》由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出品,是国内著名导演、监制、制片人黄建新今年拍摄的两部献礼电影之一,另一部是由他担任总制片人,陈凯歌担任总导演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从2009年9月16日公映的《建国大业》开始,今年正好是黄建新拍摄献礼电影的十周年。


日前,黄建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对方分享了有关电影《决胜时刻》和《我和我的祖国》的幕后故事。以及这十年间,制作拍摄献礼电影的感受。


黄建新


用年轻人的思维回顾峥嵘


岁月侧重人物描写避免观影重复感



献礼电影往往因为要呈现特殊时代的重大事件,故事内容的时间背景与现在相距甚远。怎样打破与年轻观众的年龄壁垒,是创作此类电影的重要问题。
 
对此,黄建新表示要用当下的语境和年轻人的思维去讲述过去的故事。


“很多电影在当年很轰动,现在重看会觉得节奏慢。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是过去的多少倍。信息量很多,脑子的选择性也特别强。在这样的情形下,电影的拍摄方式就得有所改变。叙事方式也就是语境,要和年轻人对得上话。”


在他看来,电影的探索总是走在观众之前的,主创团队要按现代电影的讲述方式进行创作。



不管《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还是《决胜时刻》和《我和我的祖国》,几部献礼电影都必会涉及一些共同的历史段落。所以,黄建新认为“不能让观众觉得重复”是创作此类影片的共同难点。


那么如何避免重复,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他用《决胜时刻》举例,“之所以邀请何冀平老师编剧,就是想突出刻画人物。何老师写人物很棒,《天下第一楼》《德龄与慈禧》等写得都很好。”


因此,《决胜时刻》展示了伟人们不同于以往印象的更多面,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有血有肉。



片中有很多毛主席生活中的镜头,比如练习武术,去听京戏,教女儿捕鸟。影片对他的人物关系展开了多维度的刻画,包括与儿女、与战友、与小战士、与警卫员等等。黄建新透露,他想通过这几组人物关系,让大家更生动地去体会当年的故事,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


再比如,影片在表现周总理的时候,除了观众惯有的儒雅形象,也用写实的手法,将他在谈判桌前坚持原则、寸步不让的一面搬上了大银幕。



在以人物为主线之外,《决胜时刻》还采用了“文武搭配”的叙事结构,武戏还原了“百万雄狮过大江”的战争场面。文戏体现了和现在无异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两个人面对面难以言语,彼此羞红了脸颊。




“以小见大”折射时代


细节还原历史“神韵”



如果说《决胜时刻》是用一些小事去侧面描写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么《我和我的祖国》则完全将视角放在了群众身上,用普通人的经历去呈现祖国大事对社会的影响。


“我和陈凯歌导演觉得这70年里有很多人,做了在那个节点上最动人的事,那个事跟我们每个人都有直接关系。”


对比而言,《决胜时刻》是让观众在情感上去触摸和体会伟人的故事,而《我和我的祖国》是让观众去看自己的故事,注重的是“我”。



因为电影是分段式,几个部分涉及不同的年代,剧组为了一点一滴还原过往时光的“神韵”,用了很多方法。黄建新以徐峥执导的《夺冠》单元和管虎执导的《前夜》单元为例,透露了剧组人员的仔细程度。

“(在《夺冠》单元中),大家要恢复上海80年代石库门里弄的所有细节,就把现在有的煤气管子全拆了。那个时候,电视是黑白的,但是外面会套个绒布套,绣上‘彩色电视机’,那时看彩电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这些剧组都有还原。还有冰箱,专门从青岛工厂运来了一个‘老古董’。”



不只是在道具准备的细节上精益求精,在大场面的拍摄上,剧组更是全神贯注。据了解,《前夜》单元有600多位职演员,十几分钟的电影里,大场面很多,每一个镜头都有大片的气质。


由于每个单元的时间都不长,编剧需要用同一段故事去呈现同一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对此,《我和我的祖国》有很精妙的方法。


2008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其中既有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也有不幸遭遇的汶川大地震。在宁浩执导的《北京你好》单元里,两件大事有关的人员被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与一位来自汶川的小男孩共同经历了奥运时刻。



次年,由韩三平,黄建新共同指导的电影《建国大业》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传递理想的价值观


注重电影工业建设



相信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十年前的《建国大业》是他们看的第一部“满座”电影。在那时,没有猫眼、淘票票等移动支付端,观众只能在影院前台选座购票。


最终,《建国大业》取得了4.3亿的票房,是当年的华语电影票房年冠。而后,黄建新继续参与了《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建军大业》《湄公河行动》等一系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类型化电影的拍摄、监制工作。他不喜欢用“主旋律”这个词,都是用“主流电影”定义此类题材。



即便成绩亮眼,他也不认为自己掌握了此类电影的商业化秘笈。只是表示,从精神传达上,要在电影中表达主流价值观,暨人类的理想价值观。


“人类永远希望的是正义战胜邪恶,要往美好的方向发展。从出生开始,父母永远教你的是怎么变好,没有父母教你长大要变坏,这就是理想价值观。母亲对孩子的本能是人类所有情感的基础,所以主流电影的根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说这个事,因为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支柱之一。”


而在剧情结构上,要考虑怎样更像故事片。仅从这个角度,黄建新认为《决胜时刻》比《建国大业》做得更好,但是依然有些遗憾。



“从类型和情节上来讲,我们尽量让每个人物丰满,但还是有画不圆的地方,因为拍摄历史,必须要写到一些东西。不过,我们已经慢慢在进步了,希望可以掌握更多的东西,让以后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完整,观众更喜欢。”
 
与此同时,黄建新谈到了制作拍摄主流电影的意义——推动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发展,让电影人懂得为观众服务。可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技术、创作、投资、运营、宣传、发行等环节全面提升。


爆冷电影是好事,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工业电影可以重复生产,全世界的电影产业都在遵循这种规律。黄建新用《007》系列和国内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做了进一步说明。


再有就是电影产业下游的发展,院线硬件技术的升级,比如放映灯光的调配,行业要建立一系列的数据化标准。随着华语电影市场的急速发展,观众对电影内容和院线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符合标准的自然优胜劣汰。



作为献礼电影的掌舵者、探索者与实践者,黄建新表达了他对年轻创作者的建议:既然爱电影,就得尊重它;尊重它,就得下力气努力去做。
 
“人的能力和想象力之间永远存在差距,通过努力可能会把这个差距拉得短一点儿,我们就为短一点儿拼命吧。”
 
黄建新一直非常支持年轻的电影人。正如20年前,他把自己拍摄的电影《说出你的秘密》交给现任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发行。彼时的于冬刚成立公司不久,黄建新被他的“拼命三郎”式精神所打动,极力推荐给投资商。


到现在,两个人合作二十余载,彼此已经默契十足,并且依然心态如少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一部《决胜时刻》献给伟人,一部《我和我的祖国》献给人民,在2019年的秋天,由黄建新参与主导的两部献礼片交相辉映,一同执笔,抒写共和国的成长诗篇。


在新中国的70周年华诞之际,心态年轻的电影人正在用影像的艺术,表达着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再创辉煌。


而中国电影人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更是永远胜于昨日,匮于明朝



FIN



上期回顾


陈凯歌的先锋之路


主旋律电影,并不只属于男人


电影不是让时间静止,而是为了和时间共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