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凯歌比李诚儒可爱在哪

导演帮 2021-03-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电影爬虫 Author 晕车车



《演员请就位》播出。


这是一档导演选角真人秀,以选角为切口,呈现影视行业从选角到成片的工业全貌,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看这些大导如何在片场工作、指导演员。


腾讯这次下了大手笔,光是请来陈凯歌就足够重量级了。


其他三位导演则是李少红、赵薇、郭敬明,还是惯用的“专业度+话题度”邀人方式。前来面试的演员们则有明道、包文婧、杨迪、任容萱、炎亚纶等等,熟面孔不少。


然而,第一期下来,大家讨论最多的却是助演嘉宾李诚儒的一席刺耳的话。


还原一下现场,董力和郭俊辰两位演员还原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片段,这部电影改编自郭敬明的原著小说,“青春伤痛文学”的代表之一。


还原的片段是几个高中生在教室里谈话,小清新的氛围里带着点小忧伤。


看完后,李诚儒毫不客气的说:“坐在这看这个,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首先把演员的演技批了一顿,质疑了他们的台词功底。

到这里除了态度严肃一点,说的话还是让人服气的。


然后再说到作品:“难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在看高中生谈恋爱,这种畅销书能给年轻人带来什么教育?”。

把个人感情和家国大义对比起来,说前者的意义并不重大,顺带着把“为高中生恋爱起哄”的台下观众也给批了。

原著作者就坐在台上,面对这样毫不留情的批评,场面还是挺窘迫的。


后来在个采中,李诚儒补充道:“不是说校园恋爱不能作为文艺宣传,而是不能用廉价的笔触引发广泛的共鸣。


同样的意思,换个表达说法,听起来就有道理很多了。


只能说李诚儒还不太习惯综艺这套,习惯于想说什么说什么,没注意言辞间的漏洞,被郭敬明逮住,非常“政治正确”地回击了:“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你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舆论自然也站到了郭敬明这边。


除了表达不当外,最要命的是他总有一种家长训话的姿态,不容许反驳,反倒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我知道你说的对,但我不想听

说白了,情商低。

比如第二期,演员还原《亲爱的》片段,效果不错,很让人入戏。

但还是被李诚儒批评了,他说一个母亲在丢了孩子之后,不应该化妆,甚至一点点底妆都不能带,在哭的时候也不能擦鼻水,不能怕丑。



演员想反驳一下,反被他“听我说,你先不要申辩”这样不容置疑的态度给驳了回去。

还伸手指,最为致命

李诚儒对于演戏、人物塑造的话语权不必否认,他塑造人物的方法论,还被编进了大学教材里,是演员里的大前辈。

但是话说的再有道理,对于在综艺节目中找娱乐的观众来说,突然被这么拉出来劈头盖脸一通教育肯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不止我们,节目里的演员听他讲话都要抖三抖。



他也知道自己的话不好听,但长久以来的经验让他习惯了“忠言逆耳利于行”,必须得扮黑脸。


话说的是没错,但没有另外一种指导方式了吗?

这就得看陈凯歌了,看他是怎么教人的。

节目里,他一说话,小演员们都拿出洗耳恭听的姿势,观众们也把这档节目称为“凯歌请指导”。

说明什么?

大家愿意听。



陈凯歌作为国际大导,全场他的咖是最大的。

这样一位大咖没有居高临下的咄咄逼人,节目中有争论出现的时候,还会出来打个圆场,先为对方考虑,再提出自己的批评。


新的一期里,自己剧组的演员发挥的很差,场下观众在笑,也被其他导演们一通批评。

陈凯歌首先以“护崽”的样子站出来,将演员失误的一部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让台上的演员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全场的气氛一下缓和了。


这种说法除了有情商,也是最稳妥、最聪明的。

因为陈凯歌一说是自己的责任,没有人会站出来责怪他。

于是,大家自然会把问题往更大的地方分析,是剧作、环境等的问题。

凯子哥一认错,小四都不敢说啥了

总的来看,陈凯歌在节目中的表现很“稳”,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没有情绪失控的时刻,像个定海神针一样镇住现场。

所以,当一个这么有地位的大导,坐在我们面前循循善诱、不紧不慢地说话,态度上就已经赢了,这时候再听他说话就只剩连连点头。

这种态度大概源于他年轻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当个体面人”


何为体面?

即是各方面要妥帖、要得体、有尊严。

如今看到陈导,那是相当有体面、游刃有余了,即使在不太熟悉的综艺节目中,也能很快掌握综艺节目应有的玩法。


就说选人环节,陈凯歌本想破坏一次规则选两个,但还是被强硬的节目组制止了。


陈凯歌虽然心有不甘,但最后还是选择遵循游戏规则,老老实实选人,保留了风度。



除了态度之外,陈凯歌的专业度当然没话说。

他的评价有道理、有说服力、态度好,大家自然更乐意听。


比如第一期指导演员,三言两语就切中了要害,点拨了演员。


在《破冰行动》还原片段中,陈凯歌指出这场戏的核心是人物关系,是两个儿子在面临自己父亲生死抉择的时刻。


但演员陈若轩的表现没让他感觉到“对面那个是他的父亲”,父亲的两句台词应该是强烈刺激到了这个儿子,但陈若轩这时的表情还是和之前一样,表现的比较隐忍。


陈凯歌的这番话说服了观众也说服了演员,哪里有问题、为什么改、怎么改,非常清晰,要点突出。

演员听从指导调整了自己的表演细节,在大屏幕上很清楚的能看到他们演技的改变,突然就变得有质感了。

颤抖、眼眶含泪、落泪,陈若轩为这个“生死时刻”增加了很多细节,大家一下子就能知道这个是儿子,对面站在枪口下的是他的父亲。

这是由导演和演员共同完成的,非常精彩的一段内容。


陈凯歌是个文化人,他出生在文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导演,母亲是知名编剧。

母亲从他小时候就带着他读诗看书,按着时间和节气读不同的句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陈凯歌很有种现代士人精神、体面的精英气质。

他当初考大学也没想进电影学院,而是冲着北大中文系去的,理由是我作文写得不错”———这话倒不错,媒体圈里常说采访陈凯歌很容易,说什么照着写下来,基本就成文了。

参加过陈凯歌的访谈现场,确实如此,不论对面记者抛出来多么大多么玄乎的问题,陈导总是很淡定,就像心里有了文章一般不紧不慢的回答,有点有面,极大减轻了记者的工作负担。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当时的陈凯歌没考上中文系,最后意外又命中注定般地进了电影学院。

在师生口中,他是那一届读书最多的人,陈凯歌对诗歌文学的喜爱,大家都看得出来。

有一件轶事为人所津津乐道。


北京申奥成功后,陈凯歌参加竞选过奥运总导演,带着手写的创意方案,非常有诚意。


到了现场,他十分感慨地表达了自己听闻北京申奥成功后的心情,当场背诵起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结果组委会很冷静地说我们要的是具体方案,不要诗人,第一轮就把陈凯歌淘汰了。


这事听起来可真够文人酸气又怪可爱的。


当然最直接的,你可以从陈凯歌的电影里找到诗意,没法在北京奥运会里做的诗人梦、实现的东方美学,全在他的电影里了。

拿比较近的《妖猫传》来说,如果单是从“贵妃之死”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很单薄的,解密过程还有点站不住脚。

这部电影主要是一个诗人的梦境,是陈凯歌诗意的影像表现,电影直接以诗出发,展开了一幅大唐盛世的画卷。

借用白居易之口,陈凯歌说出了自己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我幻想我活在玄宗的时代,我要做一件李隆基都做不到的事,让她再活一次。”

对了,这正是陈凯歌在采访中所说的:“这不是电影场景,这是我梦中的唐朝。


再说到以前的电影,从艺术类型到商业题材,都有他的人文底蕴、强烈的个人审美和思考。

看《黄土地》那些大胆精妙的构图,庄严肃穆的镜头,可不就是浓重又隐忍的散文诗的篇章吗,他将这些可以拆解出无数隐喻的符号诗意化了。



而《无极》、《道士下山》等则是浓烈的寓言体,是将哲理诗意化的尝试,只不过,成不成功就另说了。



像陈凯歌说的,“与其说我是一个电影导演,我宁愿说自己是一个文化工作者,是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思考”。



骨子里,他还是那个拥有着“现代士人精神”的文化人,但不急于向所有人灌输自己的理念,在多次尝试之后,他深知自己的呼唤不会引起大面积的呼吁,于是选择用平和的态度,当一个可爱的、体面的文化人。

回到《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最大看点正是陈凯歌说了什么,陈凯歌是怎么导戏的。

说什么是一方面,怎么说又是另一种学问了,听陈凯歌这样的文化人讲话总是舒服的。


-FIN-


上期回顾


世界上的90后导演厉害到什么程度了(2)——卢卡斯·德霍特


专访导演曾国祥:关于《少年的你》的835个日夜


专访工厂大门创始人黄旭峰:我们还没有亏本的项目 | 中国电影新力量(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