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锐导演】专访叶谦:跨界对我来讲,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工作环境

导演帮 2021-03-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葱计划 Author 春光


叶谦是谁?如果你了解中国时装届,YE'S这个品牌你一定知道。
 
对,叶谦就是YE'S的创始人,细数他的时装设计师生涯,战绩彪炳。“少女妈祖林默娘”系列让他一战成名,几乎所有的一线明星都穿过他设计的时装。
 
今天不说他时装设计师的身份,而是他的新标签——导演。
 
作为第二届青葱计划导演五强之一,在青葱计划的诸位导师与监制李少红的帮助下,叶谦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蕃薯浇米》。本片还在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获得“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很多人对片名大感意外,如此土味十足的片名是如何与一个时刻走在时尚浪尖的设计师勾联在一起的,甚至很多人都不清楚“蕃薯浇米”到底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蕃薯浇米”是闽南百姓日常饮食“地瓜饭”,它根植于叶谦对故乡的记忆,叶谦说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他的人文、传统、地域,投胎于他的经历与感受。《蕃薯浇米》是他对过去的告别与回望,亦是三十年来所感所思的重要整理。
 
他注重艺术表达,但不会背对观众,他希望能拍出照进观众内心的电影。
 
 

从小就埋下的电影梦


 
几年前看过叶谦的专访,他被问到,把钱花在什么地方眼都不眨?他答道,跟亚洲电影大师有关的理论或影评书籍。
 
应该说,他要做电影的种子,一早就埋下了。
 
叶谦最喜欢的导演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崇拜他电影中的自由与表达方式。他也喜欢一些影像艺术家,像比约克的前夫著名影像艺术家马修·巴尼。
 
他说自己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一起看过很多歌仔戏和戏曲片,跟电影的缘分可能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蕃薯浇米》里面包含着许多他对泉州的记忆,归亚蕾老师饰演的女主角林秀妹就结合了他的奶奶与外婆的特点,片中阿水师这个角色是按照他爷爷生前样子选的角。片中有一幕林秀妹与阿水师一边踩着水车一边唱歌的段落,里面的那架水车就是他爷爷生前亲手制作。
 
《蕃薯浇米》的灵感,叶谦认为要多谢北京电影学院的李二仕老师,在文学系进修的时候,李二仕老师放过日本电影《望乡》,让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后来他带着《蕃薯浇米》的剧本去了青葱计划,当时整个剧本只有38场戏,这38场戏不足以撑起一部长片的体量,剧本工坊导师梅峰老师帮他弥补主题立意、情节构架、和人物角色上的不足;导演训练营的张猛老师也给了他很多建议,带着他进行剧本梳理,给予他拍摄上的指导。
 
更重要的是,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导演为他做影片监制,极快的帮着没有任何行业背景的叶谦,组建一个强大的制作班底。叶谦很感谢李少红导演,并直言20年前的《大明宫词》至今让他顶礼膜拜,并在后来的创作中对他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蕃薯浇米》在国内的大银幕是极少被提及的题材。叶谦希望借助有趣又不太传统的剧作与表达,让现在的观众对这种题材产生新的思考。
 
叶谦打算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带领年轻人进入这些“老少女”的内心世界,靠近和理解她们的生活理念。但是,“不拍常规老人片、不猎奇、不卖惨,更不以上帝视角俯视,而是贴近老人,一步一步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他与监制李少红导演、剧本指导梅峰老师,等人在筹备之初就达成的一个共识。
 



拍片的28天,让他从时装设计师变成导演



拍摄《蕃薯浇米》,叶谦用了28天。这28天里,他很快乐,也很享受与整个剧组共事。
 
在筹备期间,叶谦就和美术组、服装组、置景组的人说,虽然大家在美学观点上的差异会很大,但他希望《蕃薯浇米》的色彩可以讲故事。
 
在《蕃薯浇米》中,不管是衣服还是头巾都顺应着人物心境的变化,片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颜色,像青娥就以蓝绿青为主色调,林秀妹的大儿媳是紫色系,小儿媳是黄色系。由于叶谦自己的时装设计师身份,对色彩的敏感是他从设计带到电影的某种特质。
 
实际上,他没有参与《蕃薯浇米》的时装设计,只是在色彩上面给意见。他提到当地老太太服装色彩比电影还要浓艳,在设计的时候还要往回收,做一些色彩上的调节。叶谦很欣慰,看过的观众对片中的色彩美学念念不忘。
 
虽然《蕃薯浇米》是一部发生在当下的故事,其实片中的时间却给人一种停止的感觉。
 

叶谦说,他想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通过描绘泉州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以求记录下这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别样的历史。
 
“《蕃薯浇米》是一个闽南语影片,这种类型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它代表了一种文化自信。尤其在当下,这种探讨很有意义,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自信了。


没有归亚蕾与杨贵媚,就没有《蕃薯浇米》



当叶谦在创作剧本的时候,脑海中林秀妹的形象就是归亚蕾老师,青娥的形象就是杨贵媚老师,自始至终从未动摇。
 

当两位老师看完剧本的时候,都觉得剧本的故事很有意义,尤其是在这个讲商业、看流量、注重投资回报的当下,观众需要这种能带来观影“刺激感”的电影,她们都觉得它很珍贵。 
 
在片场,叶谦与两位老师合作得很畅快,很多戏都是一次过。归亚蕾老师跟杨贵媚老师的表演,让叶谦印象深刻。他说归亚蕾老师的表演方式像水,表面波澜不惊,底下波涛暗涌,而杨贵媚老师就像一团火,瞬间要把人燃烧。
 
在闽南地区,这两位老师是天王巨星般的存在,在叶谦的老家,当地80几岁的老奶奶都知道归亚蕾是谁。
 

林秀妹这个角色,对于归亚蕾老师来说,挑战很大。她曾经跟叶谦说“她这辈子拍戏拍了五十年戏,从来没拍过讲闽南语的电影。”为了更好得契合角色,她花了六七个月的时间去练习,闽南语的发音比英语还难。等到开拍,归亚蕾老师的闽南语,已经可以和当地人无障碍交流了。
 
提到杨贵媚老师,拍摄期间还发生过一件趣事。有一次,剧组要借一个地方拍戏,当初同意的老奶奶突然不让他们拍了。后来老奶奶看到杨贵媚老师,认出它是三十年前看过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演,借此机会剧组才顺利完成拍摄。
 
杨贵媚老师的实际年龄比归亚蕾老师小了15岁,但在电影中她俩看起来就是一对同龄好友。杨贵媚老师的戏份并不多,但她演活了一个既真诚又市侩的乡间妇女形象。
 

她饰演的青娥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毫无征兆身故了。在提到影片中这一段落的时候,叶谦解释,他也不知道青娥为什么突然去世,生活当中本来就存在许多无常之事。
 
叶谦用了一个长镜头展示了青娥的葬礼。他用青娥的视点,去跟每一个人告别。在这个长镜头中,叶谦设计用镜头把整个葬礼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扫一遍,仿佛是在弥补之前她的不告而别。
 

“跨界”只不过是表达媒介不同



《蕃薯浇米》平遥影展首映场的前一天,叶谦刚刚结束上海时装周的大秀,衣服都来不及换就赶了过来参加活动。
 

从上海到平遥,只不过是切换了一个环境,他并不觉得自己“跨界”。时装设计是装扮人的外表,而电影是装扮人的内心。时装大秀要面对记者媒体,在影展亦然,都是对自己业务能力的评判。不同就在于,一边评判自己的时装,一边是评判自己的故事、镜头、表演。从艺术家的创作角度来讲,两者只不过是媒介不同。
 
时装设计师有一个特点,每天面对团队里面的各种问题,需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叶谦觉得这种工作方式跟电影导演的工作方式很像,导演也面临着同样问题,每天都要跟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在保证每天拍摄进度的同时,要盯着拍摄、演员表演。
  
从时装设计到电影,叶谦对于艺术表达的探索达到了一个全新阶段。自从《蕃薯浇米》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首映后,也去过了很多其他电影节,不同国家观众对于影片的喜爱,让他改变了以往对于艺术电影的刻板想法。
 

他明白了,他所理解的艺术能被观众理解和接受,是可以到达观众内心的。他希望以后可以拍一些大众看得懂的艺术电影,真正照进观众内心的电影。
 
叶谦今后的作品同样会根植于闽南文化,就像他的偶像阿彼察邦那样,尊重故乡的传统、故乡的人文,再结合着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利用电影这种全新的表达工具进行艺术创作。



-FIN-



上期回顾


“黑暗”摄影师埃尔姆斯谈阴影世界的构成


《好莱坞往事》与昆汀制造


电影构图的思考 | 你到底要给观众看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