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工在即,院线电影宣发「自救指南」| 鲜观

未蓝 导演帮 2021-03-08


熬过了2019年影视寒冬,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让整个院线电影行业雪上加霜——

 

春节档全员撤档,情人节档也未能幸免,影院闭门停业,剧组停工,行业停摆......

 

有人说2019年将是电影行业未来几年中最好的一年,如今看来一语成谶。

 

1月24日大年三十至今,全国10000多家影院,已经全体停映40多天。即便疫情仍未散去,影院复工的准备却一刻不能停。

 

为此,幕后学院于3月5日推出主题为“后疫情时代,院线电影宣发新思考”的线上座谈会,对话嘉宾博纳影业副总裁发行公司总经理陈庆奕,中环影城总裁王征,和E票电影创始人高华,一起分析疫情当下对院线电影行业、影院、宣发等环节带来的影响,并从制作发行、影城、线上宣发等多个维度,探讨疫情结束后院线电影宣发的应对之策。

 


通过两个小时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总结出的宣发自救方法论,希望可以给从业人员一些启迪和收获,为后疫情时代的影院复工、电影宣发做好充足的准备。


疫情对影院是休克式打击


从03年非典到20年新冠肺炎,两次全国性疫情之间,电影行业经历了十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影院停止运营40多天,复工时间犹未可知,疫情对行业的重创已不可同日而语。用中环影城总裁王征的话来说,“对影院是休克式的打击。”

 

行业角度来看,王征总结了五点短期影响:

 

一,票房方面,春节档国内电影市场至少损失了100亿,疫情对整个电影行业的上半年都是毁灭性的冲击,全年票房预估在300-400亿,而随着疫情蔓延,全球票房的损失会更高;


二,全国半数影院的生存状况将更加严峻;


三,电影行业加速洗牌,从上游制作,中游发行、院线,到终端影院,优胜劣汰的进程会加速,马太效应将很快显现;


四,管理的价值会越来越凸显;


五,未来新建影院的投资人会更加谨慎

 

宏观层面,高华认为,中国电影行业目前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疫情的出现会加速这个过程,并加速中美之间电影竞争局面的转换,挑战之中蕴藏着机遇。

 

陈庆奕则强调疫情对行业造成的损失不能单纯看票房数字。长远来看,如果疫情持续,行业无法正常恢复,由此带来的行业人才流失,对行业信心的衰退,和观众对电影这种娱乐消费形式的疏远,对行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二月底影院准备复工的消息一出,即被扑面而来的声讨声所淹没,承受着经济和舆论双重压力、进退两难的影院被推到了尴尬的境地。

 

虽然疫情形势有所好转,但在陈庆奕看来,电影行业仍然需要时间缓慢恢复,影院开业更要谨慎。一方面复工初期要面临低观众流量,另一方面,若在影院场所内造成再次感染,影院会被外界贴上高危的标签,结果可能得不偿失,不如等到风平浪静后再走出阴影。

 

对于影院复工,E票电影创始人高华也以二月下旬在E票公众号面向用户做过的调查为依据,认为五一档开始会有明显好转,只要保证国外疫情没有反输入,可以先在疫情的轻微地区陆续开放影院。

 

疫情带来的损失难以避免,处在行业下游端口的影院性质不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王征给出了五条疫情期间影院自救的建议,帮助影院度过困难时期:

 

一,必要时采取断岩式降低成本,如停薪式休假等,影院必须让自己活下去,等到疫情结束春暖花开;

 

二,想办法抚慰员工,稳定军心,即便采取停薪式休假,也要用激发凝聚力的方式,和员工、骨干成员共同克服困难;

 

三,在特殊休假时期,影院要苦练内功,加强员工培训,加大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训;

 

四,影院停业但不能停止曝光,应该和会员保持沟通,并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形象,不能因为停业而失去声音,要持续发声,让大家知道影城还在活着为抗疫而努力;

 

五,小型公司要着手改造股东结构,推行合伙人制度,把核心骨干变成企业合伙人,实现企业命运共同体的状态,才能顺利实现过渡和产业复苏。

 


作为互联网票务平台,高华也指出了其作为连接上下游的桥梁,与上下游应对疫情的处理方式的差异。“互联网票务行业用互联网技术形式为线下行业服务,一方面疫情来临是在技术开发上大练内功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受制于线下。票务行业既不像影院运营成本重,也不是纯粹的互联网行业。现阶段来说,如何加大互联网的开发,使其更专业化,同时陪伴影院和片方等待疫情过去,是票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影院电影宣发永远需要“人的温度”


春节档种子选手《囧妈》转线上首发,一时间引发社会舆论热议和影院的抵制,但分析其上线后的社会影响力、关注度和话题性,都和往年春节档影院上映所能达到的社会效应不匹配。

 

“通过这个也可以看出,行业还是要有信心,电影行业社交和文化艺术追随的属性很难被互联网替代。”陈庆奕表达了自己对院线电影上映的信心。

 


王征作为影院的代表,也在座谈会上对《囧妈》的做法表示反对,但并不担心其对影院的影响,“有但不致命”。

 

同时,他也指出了电影发行首先应该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大电影在大荧幕放映是无法被其它屏幕、渠道取代的;线上线下发行应该共同有序推进,共同繁荣;窗口期规则应该被行业共同认可和遵照。只有以此为基础,影片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和观众群体。

 

高华则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分析了《囧妈》的做法逻辑。“大电影行业在整个文化传媒行业中是最商业化、标准化的行业,有管理部门,也有分账标准。《囧妈》片方的做法实际上放弃了和10000家影院议价、平衡的机会,和对C用户的获取,直接投奔了平台B客户。但线上首发获得的巨额收益,和背后潜在的风险,如后期免费播放、缺乏规范化管理等,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究竟是否为了短期收益,就投奔B客户,放弃和10000家影院同舟共济获得C用户的机会,是值得每一个片方思考的问题。”

 

至于疫情是否会给电影宣发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局,线上发行是否会取代线下,三位嘉宾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宣发策略还是需要人去做创意,前方院线发行也需要人与人之间带着温度的交流。线上数据可以为线下宣发提供更多数据的支撑与分析参考。互联网是补充辅助的技术,帮助传统行业腾飞,而非颠覆。院线电影宣发永远需要人的温度。”高华这样定义线上线下宣发的关系。

 

陈庆奕随后补充,“发行的本质,是发行方和影院方互动、沟通合作的过程。互联网是提高宣发效率和质量的工具,但不会颠覆传统宣发,未来的电影宣发一定是线上线下共存。”

 


另外,王征和陈庆奕也强调了宣发工作中常被忽略的环节——如何调动影院的宣传动力。

 

在如今电影市场商业化水平提升的大背景下,影院对影片的宣传逐渐疏离和麻木,对电影的情怀在减少和疏远,把电影当做快速消费品成为普遍现象,也导致了很多优秀作品被埋没。

 

他们鼓励宣发公司要善于寻找对电影有热爱和初心的影院,加强和影院、影投公司的合作,找到影院的兴趣点,以调动其对影片宣传的积极性。


疫情过后,档期均匀合理分布是关键


疫情虽然还未结束,关于报复性消费的话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而在电影行业,疫情结束后是否会迎来报复性观影潮,三位嘉宾一致认为不太可能。

 

在陈庆奕看来,电影市场的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宣传发行方和影院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并建议影院作为服务型行业,应该开始考虑分析疫情结束后的消费者心理,以及如何吸引观众重新回到影院。同时指出下半年电影市场的片源充足,但需要影院做好准备,提升服务质量,以迎接疫情恢复。

 

王征也强调了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充分考虑卫生安全,保持空气清新,消毒保洁,相关设备必须进行更新迭代。同时他也预测,疫情结束后,整体而言影院的票价会下调,“只有让更多观众放心大胆地走进影院,产业发展才能更好”。

 

上海影城对放映厅消毒(图片来自网络)

 

高华预计,五一档影院营业状况会有明显好转,暑期档票房可以恢复至往年的80%左右,但并不会出现120-150%的报复性增长。

 

另一方面,怎样选择合适的影片切入恢复后拥挤的档期,来抚慰调动观众的观影心态也显得更加重要,这也对影院和宣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高华认为,行业应该考虑让更多的影片均匀合理地分布在各个档期,而非一个档期内多个片子的扎堆竞争。比如小众文艺的个性化影片和版权费较低的老片,可以考虑五一至暑期之间的档期,既为自身获得关注,又可以为后面大片的上映做预热。

 

结 语


从春节档消失开始,传统的电影档期都将面临失效和重组。疫情之后,或许每个周末都将成为一个档期,同时也希望有更多文艺片可以在这个时机下脱颖而出。

 

毕竟,质量决定市场,是电影行业不变的定律。


-FIN-



往期精选

10 March  202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