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丽乡村行| 走进绥德千年古镇四十里铺

2016-07-12 马蕊 绥德e播报


这里是文化之镇,刘家沟、将军坪等龙山文化遗址,将先民开发陕北的足迹永存;李广寨、穆桂英寨把铁血男儿、巾帼英雄的文治武功千古传颂;上百块东汉画像石,把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风民俗以绣像史的形式再现。

这里是民艺之镇,集绥德石雕、唢呐、秧歌、剪纸民艺之精华,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人,其中国家级2人。

这里是工匠之镇,石匠、砖瓦匠、木匠等传统“五色匠人”,在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组建工程队、成立公司,走在建设家乡的前沿,绥德汉的精神在他们身上美名远播。

这里是北部重镇,2013年以来,紧抓市级重点镇建设的历史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夯实基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整治环境,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这里还有誉满塞北的羊肉面……这里就是千年古镇绥德四十里铺。近日,记者走进四十里铺镇,尝美食、品文化、赞技艺、看发展,为你展现一个文化味十足的魅力小镇。

1、尝美食:羊肉面是金字招牌

四十里铺,顾名思义,位于绥德县城北部约四十华里处,故得名四十里铺。

提起四十里铺,最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羊肉面。说羊肉面是四十里铺的金字招牌,一点也不夸张。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来绥德没有吃一碗四十里铺羊肉面,就算白来了。四十里铺的羊肉面就像云南的蒙自米线、北京的阳坊涮肉、河北河间的驴肉一样,成为一种品牌。

四十里铺羊肉面以后街村的雷家、汪家为代表遍布陕北乃至全国各地。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独特的秘诀呢?6月27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雷国辉羊肉面馆。老板雷国辉告诉记者,羊肉面自然羊肉是关键,雷家羊肉面之所以有名,关键在选羊上讲究。用的这个羊,大小要合适,胖瘦要合适,肉质鲜美肥嫩,不膻不腻。现在退耕还林,羊大多是圈养,市场上还有以次充好的外地羊,致使羊肉面味道每况愈下。为了保证羊肉的品质,他们成立了雷家食品有限公司,集繁育、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另外,羊肉面对面也很讲究。”雷国辉介绍说,陕北的揪面片,厚实绵软,有嚼劲。面须是手工面,用擀杖反复擀,直至面片如羊耳薄厚,将擀好的面揪成片下到锅里,出锅的面片浇上香气扑鼻的羊肉和羊汤,一碗引人垂涎的羊肉面就大功告成了。

据了解,四十里铺羊肉面是改革开放时期创造的又一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特色品牌食品。烂而不酥,肥而不腻,香气浓郁扑鼻,味道鲜美不膻,色、形、味俱佳,麻、鲜、辣皆宜,这是四十里铺羊肉面的独特优点。它是四十里铺镇十大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誉满塞北,名冠三秦。成功注册三个国家商标,年收入300多万元。现在,绥德四十里铺羊肉面遍布很多地方,但要吃到正宗的羊肉面,还得是本地本土的老字号最有味道。

2、品文化:民间艺术世代相传

走进四十里铺镇,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遍布古镇的历史文化遗存,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在这片土地上,有百余块东汉画像石出土,占据了绥德县博物馆汉画像石藏品的三分之一。100余块汉画像石的出土,有力地证明四十里铺在汉代就成为陕北高原上一座经济兴盛、文化繁荣的名镇。

四十里铺镇社会保障服务站站长王康介绍说,从本地出土的汉画像石考证,四十里铺秧歌的起源可追溯到东汉末年,一直延续到现在。四十里铺秧歌自然开放,粗犷大方,淳朴真实,正如村民们所说:“鼓乐一响,秧歌到场,花伞一撑,秧歌现成。”王康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多数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每到天气暖和的季节,晚饭后,男女老少聚集在灯光通明的文化广场扭秧歌。这秧歌传递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信息,扭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

“四十里铺的唢呐与众不同,高亢激昂,乐声吼天喊地,吹奏出的是陕北人的生命精神。英雄思想,是陕北人在生存艰难的黄土地上能够繁衍生息、延绵不断的一种坚强和倔强,是一种坚韧不拔,与天斗、与地斗的大气概。”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汪世发说。据了解,现在全镇有唢呐艺人71人,仅王家桥就23人,能分成6个鼓乐班,唢呐艺人王亚青在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近年来多次参加世博会等国家、省、市级大型演出活动,长年举办音乐培训中心一所,为周边人传授技艺,培新育秀。

剪纸俗称剪窗花,逢年过节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剪纸作品渲染气氛,家家户户过年要贴窗花,剪纸便成为一种很普遍的艺术。四十里铺镇前街村汪永红的剪纸作品浑厚、细腻,曾先后获第二届国际剪纸佳作奖,陕西省第二届剪纸、百花电视表演赛一等奖,首届民族民间剪纸优秀奖,他还随团赴意大利、香港、澳门等地做示范表演。

民歌对四十里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有“双手打油饼、张口唱民歌”的食堂民歌手,有打夯、打硪的劳动号子。1976年,《绥德新民歌选编》共收新编民歌26首,其中四十里铺人创作的有11首。1977年,《榆林地区陕北新民歌作品选》一书中收入四十里铺新民歌9首。

四十里铺的石雕更是驰名中外,以石狮子为代表作,有拴定娃娃的炕头狮、把守门户的镇宅狮、柜台案上的来财狮,还有较大的巡山狮、庙宇狮等多个种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四十里铺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集绥德民艺之精华。”该镇党委书记任峰自豪地说。

3、赞技艺:能工巧匠绥德汉

“米脂婆姨绥德汉”,这是一句全国闻名的民谣。绥德汉有名,不仅仅在于他的高大英俊,有阳刚之气,更在于他的勤劳聪明,坚韧不拔,而四十里铺镇的能工巧匠,就是绥德汉的最好诠释。

据统计,该镇现在拥有“五色匠人”3094名,占全镇男劳动力总数的42.8%,涉及石雕石匠、砖瓦匠、铁匠、木匠、水泥匠、柳编、毯匠、铸造、油漆、钢筋、机电等十多个行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该镇崔家圪公式党支部书记崔增贵瞄准市场,紧抓商机,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同袁立贵、杨光亮、田长生等人,整合全镇能工巧匠,选能任贤,创建了绥德县联合工程公司,即现在的绥德县第一建筑公司,这是有史以来全县首个农民建筑公司,开了农民从事专业工程建筑的先河。公司起初下设7个项目经理部,历经多年的打拼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有40多个项目经理部活跃在西北、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建筑领域。

在“五色匠人”中,最有名的当属石雕石匠。1974年,四十里铺镇鲍王家沟的能工巧匠继承传统的石雕工艺,由鲍武文、鲍长富等人率先创办了全县第一个石雕艺术厂,多年来,逐步由小型作坊向大型石雕厂转换和发展,由单一的石狮、石虎雕刻转向牌楼、阁亭、桥栏等组合石雕、人物雕塑、园林雕塑,取得了突破性发展。1986年,四十里铺石雕进京展出,轰动了北京,引起了中外专家的关注,并给予了极高评价。绥德汉的美名也从此名扬四海。

上世纪80年代末起,以鲍王家沟村为主的石雕艺人在本镇210国道两旁,陆续办起了大大小小的石雕厂。截至目前,有大小各类石雕厂47家,其中大型石雕厂12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其中雕刻技师500余名、技工300余名。鲍武文等4人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和“陕西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4、看发展:建设全国重点镇

盛夏时节,走在四十里铺镇前街村的道路上,两旁绿树掩映,道路干净整洁,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以前前街村道路两旁乱七八糟停放着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街道改造后面貌一新。”王康说。

随着“绥米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陕北物流之都”的落户、第三产业的初具规模,四十里铺镇区位优势加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013年以来,该镇已累计投资近1.5亿元,实施建设和改造9个重点工作项目。具体情况是:投资2200万元的重点镇兴民路建设,目前已全部竣工;总投资300万元的旧镇区道路改造已经完工;投资2000万元的物流园区与重点镇供水一期工程已竣工;投资600万元的镇中心小学餐饮住宿办公楼已全部竣工;投资750万元的镇区210国道环境整治工程已完工;投资500万元的镇中心幼儿园已投入使用;投资220万元的镇区垃圾中转站已完工;投资3000万元的安置房建设工程、投资5800万元的无定河四十里铺重点镇水源保护区截污管网工程现已全面开工建设。

任峰说,四十里铺镇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城镇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在建设中增强城镇功能,在管理中提升城镇品位。下一步规划确定镇区用地以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展为主。向北发展,镇区北部为物流园区用地,毗邻米脂,发展前景蔚为可观;向南发展,镇区南侧毗邻绥德铁路枢纽站,方便客货运交通,也便于利用绥德县的基础设施,减少城市开发成本。“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四十里铺镇必将在绥德县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任峰说道。

石雕产业发展也是四十里铺镇的一大特色。近年来,该镇打造了单家屯“石雕工艺品示范村”和鲍王家沟“石雕产业示范村”,初步形成做好集石雕文化馆、展示厅、产业园为一体的“石雕艺术产业园”,年产值达8000万元,占国民总收入的45%。

腰鼓表演飘逸激昂
石雕惟妙惟肖
红枣甘甜清脆
唢呐演奏技艺超群
四十里铺中学优美的校园环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