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害怕做胃肠镜?试试胶囊内镜!

fhao 兰世亭 2021-06-12


胃肠镜是诊治胃肠道疾病不可多得的工具,然而,由于普通插入式胃肠镜“体验感”欠佳,许多人闻风丧胆,尤其是既往有此经历者。于是乎,痛苦大大减少的“胶囊内镜”应运而生。

 

近年来,胶囊内镜已不仅局限于对小肠病变的检查,而是真正做到了全胃肠道覆盖。那么,关于胶囊内镜,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胶囊内镜背景简介


传统内镜采用机械插入法,为减轻患者的强烈不适感,1992 年以色列导弹制造工程师 Gavriel Iddan 博士首先提出了胶囊内镜的设想,同年 9 月英国胃肠病学家 Paul Swain 医生也于世界胃肠病会议上宣布了胶囊内镜的概念。2000 年 5 月 Paul Swain 在美国消化疾病周 (DDW) 报告了首例胶囊内镜应用情况。2001 年 8 月胶囊内镜正式通过美国 FDA 获准上市。

 

近年来,胶囊内镜已不仅局限于检查小肠病变,而是真正做到了全胃肠道覆盖。但早期胶囊内镜存在视觉盲区,仍无法精准观察到胃肠道各部位黏膜的情况,尤其是胃,故普及较慢,尚不能代替传统胃肠镜,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磁控胶囊内镜等技术的兴起正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在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医院开展了胶囊内镜技术。



组成与检查过程


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无线内镜技术,主要由一个微型照相机、数字处理系统、无线收发系统三部分组成。从吞下胶囊内镜那一刻起,胶囊内镜会以每秒2张(甚至更多)的速度拍照,途经整个消化道,边走边拍,图像实时传送至记录仪。大约6至8小时后,电池用尽,胶囊就随大便排出体外。每次会拍摄 5 万张左右的照片。


 

如今,胶囊内镜可借助机器人的力量,将数以万计的图片逐张检查,精准定位到病灶,准确率大大提升,协助医生完成70%左右的阅片量。



胶囊在肠道穿梭中遇上“息肉”


检查前准备


一、小肠胶囊内镜检查

 

1. 检查前需禁食或无渣流质饮食 10 ~ 12小时;

2. 检查前一天晚上行肠道清洁准备,如口服泻药、灌肠等;

3. 术前半小时服用适量去泡剂,以减少泡沫对视野的影响;

4. 不推荐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目前研究尚不支持促胃肠动力药能够帮助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的观点。

 

二、食管专用胶囊内镜检查

 

1. 检查前禁食 2 小时;

2. 饮用少量水( 约 10 ml ) 帮助胶囊内镜吞服;

3. 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或可采用 5 分钟法: 吞服胶囊后 2 分钟取仰卧位,然后 2 分钟 30°半卧位,接着 1 分钟 60°半卧位,最后 15 分钟坐位。



三、结肠专用胶囊内镜检查

 

1. 检查前 1 日进无渣流质饮食;

2. 检查前一天晚上行肠道清洁准备,如口服泻药、灌肠等;

3. 检查过程中可加服小剂量磷酸钠溶液 ( 45 ~55 ml ) ,通过增加肠蠕动使胶囊尽早进入结肠;

4. 吞服胶囊后 1 小时胶囊尚未通过幽门者,建议给予促胃肠动力药或经胃镜将胶囊送入十二指肠以缩短胶囊在胃内的停留时间。

 

四、胃专用胶囊内镜检查

 

胶囊在胃内存留时间短,观察胃内情况极不全面,所以很少用于胃的检测。近几年随着磁控胶囊内镜的出现,使胶囊内镜对胃的检查相对更全面。一些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胃各部分显示率达85% ,诊断准确率为 90% 以上,有望在临床推广应用。


检查期间准备


检查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进入强磁场区域(如磁共振检查),以防图像信号受到干扰。服用胶囊 2 小时后可饮清水,4 小时后可进少许清淡食物。



适应证


一、小肠胶囊内镜


1.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2. 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

3. 疑似克罗恩病或监测并指导克罗恩病治疗;

4. 疑似小肠肿瘤;

5. 监测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

6. 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如乳糜泻等) ;

7. 检测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

8. 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

 

二、食管胶囊内镜


1. 疑似 Barrett 食管;

2. 疑似食管炎;

3. 疑似食管静脉曲张;

4. 需要接受食管内镜检查,但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胃食管镜检查者。

 

三、结肠胶囊内镜


1.需要接受结肠镜检查,但不能耐受或条件不允许者;

2.结肠镜检查无法到达回盲瓣,同时无消化道梗阻者;

3.溃疡性结肠炎的随访,以指导治疗;

4.普通人群的结肠病变筛查。


 

禁忌证


一、绝对禁忌证

 

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一旦胶囊滞留将无法通过手术取出) 。

 

二、相对禁忌证


1. 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以及瘘管;

2. 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

3. 吞咽障碍者;

4. 妊娠期妇女。


并发症


主要包括: 胶囊滞留、误吸入气管等。

 

胶囊内镜检查后胶囊停留于胃肠道达 2 周以上为胶囊滞留。滞留主要发生于克罗恩病和易导致狭窄的高危疾病,如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缺血性肠炎、小肠肿瘤、放射性肠炎、肠结核以及手术吻合口狭窄等患者。

 

胶囊滞留的总体发生率为1.3% ~ 1.4%,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肿瘤性病变患者中,滞留率分别为 1.2% 、2.6% 和2.1% 。

 

腹部 X 线摄片检查能帮助确定胶囊是否排出。滞留的胶囊可通过外科手术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予以取出。

 

有因胶囊滞留而造成肠道梗阻甚至穿孔以及因胶囊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的个案报道。对于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瘘管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需十分慎重。



优点与缺点


一、优点


胶囊内镜最显而易见的优点是“无痛苦”或“痛苦极少”,因此不少人就是冲着这个目的去做检查。另外,胶囊内镜检查方便、无需麻醉、不会发生交叉感染,因此其应用前景光明。

 

二、缺点

 

优点与缺点总是共存的,所谓“有瑕疵才是真实的”,胶囊内镜也是如此。

 

1. 昂贵

 

胶囊内镜是一次性使用的,里面的芯片和高清摄像头也是一次性的,因此胶囊内镜成本可不低,目前检查费用一般为四、五千元,而普通胃肠镜检查费也就三、四百元左右,甚至更低。当然,若是胃肠镜下附加治疗,其费用就更高。

2. 难以实时控制

 

目前,胶囊内镜的运动与动力主要依赖肠道自身蠕动,不受控制,医生难以在感兴趣的某个可疑病变部位“多看两眼”,而且,胶囊内镜随着胃肠蠕动不一定能采集到满意的图像,不能像手持内镜那样对可疑部位进行重点观察,故容易出现视觉盲区,导致漏诊。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逐渐尝试胶囊自身的主动驱动和外部磁场驱动两种解决思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起搏器干扰、检查期间不宜行MRI检查


胶囊内镜一般不造成电子设备( 如心脏起搏器等) 失效,但胶囊接近起搏器时存在内镜影像部分缺失的现象。在胶囊内镜检查以及胶囊尚未排出体外时,尚不宜接受 MRI 检查,可能与强磁场环境的干扰有关。


4、其他


如常见并发症:胶囊滞留、误吸入气管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害怕做胃肠镜?试试胶囊内镜!------消化病公益科普1490帖



马医生推荐


不想做胃镜,可以用胶囊内镜代替吗

胶囊内镜:无痛胃肠镜检查新方向

做胃肠镜就可以切除“消化道肿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