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5了,还没人家5岁的会说话
「三更小说」
三更有梦书当枕
文| 简单心理 来源|简单心理 (ID:janelee1231)
之前我们写过一篇有关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偏心”的文章,引发了热烈回应。留言中有些读者表示:
当父母想不偏心太难了。一个孩子嘴巴那么甜,那么可爱;
另一个没心没肺,又不会说好听话,做父母的很难不偏心啊。
这话太扎心了,但这就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些孩子就是嘴甜,招人喜欢。
而有的孩子,不会说好听的话,不会给父母“长脸”。不用说当父母的,外人看了可能也是会不自觉偏心的。
可是,那些不会说好听话的,嘴巴“苦”的孩子们,就注定也命苦了吗?
讨论这个题目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同事是小时候嘴非常甜的甜娃,另一个是小时候非常不会social的苦娃,我们来还原一下同一个场景里,他们不同的反应:
日常亲子社交
-应对亲戚-
去到长辈家里,甜娃仿佛天生就具备某种嘘寒问暖的交际能力:
“外婆最近身体好吗?”
“爷爷要多注意身体,少抽烟。”
“我不来爷爷奶奶有没有想我呀。”
饭桌上也会说“爷爷奶奶先吃”,“我夹菜给爷爷奶奶吃”,走路也会主动拉着奶奶的手说“我来保护奶奶!奶奶慢点走”。
就算平时再讨厌熊孩子的人,面对这种又乖嘴又甜的小天使也会不自觉地喜欢的。
而苦娃以前到了长辈家里,一群大人看着她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僵掉了,手足无措地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想跑到屋里自己呆着。
妈妈看她呆呆地站在那还出主意说:“要不你给叔叔阿姨唱首英文歌吧!”
当时苦娃用全身表现着拒绝,结果爸妈很生气,苦娃自己很委屈,旁边的叔叔阿姨也只能很尴尬打圆场说:“孩子认生,别逼她了”。
苦娃说当时被逼“表演节目”到现在都是她的噩梦素材之一。
亲子社交年度庆典
-年夜饭-
敬酒时刻,甜娃会端着小酒杯里面倒满了橘子汁到爷爷奶奶边上,甜甜地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岁岁平安,年年有余。”
大年初一拜年,甜娃也是最大的赢家,不管遇上哪个亲戚,也不管认不认识都能说上一句:“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新年好!”
但对苦娃来说,拜年和饭桌上敬酒简直是地狱……
妈妈对苦娃说:“去给外婆打个电话拜年!” “去给这桌的叔叔阿姨挨个敬酒!”苦娃当时真的是差点哭出来。
所谓的“吉祥话”真是苦娃心里永远的阴影,当时在聊的时候,我司苦娃对着甜娃问出了那个困惑她已久的问题:“你从哪学的那么多吉祥话啊,你为什么能说得这么顺呀?”
因为对于苦娃来说,那些吉祥话就是怎么也说不出口,觉得很别扭和尴尬。
我司甜娃和苦娃的爸妈在他们长大之后,对他们的评价非常两极,甜娃的爸妈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是人见人爱,路上谁见了都得逗一逗,家家都给买好吃的。
苦娃的爸妈只是苦笑着说:“哈哈哈,你小时候啊,真是人嫌狗不待见。”
从上面的几个场景中,我们可能在脑海中大概有了“甜娃”和“苦娃”各自的形象。
嘴巴甜的“甜娃”是指:懂得迎合大人的期待去待人接物、表达自己,并且说的话总能赢得大人的喜爱;
而嘴巴苦的“苦娃”则正相反:不遵守大人眼中的规矩和礼貌,总是“耍小孩子脾气”,说的话也不对大人们的胃口。
很明显,甜娃人人爱,苦娃则从小要面临大大小小的教训。而这大多源于大人们对于苦娃的诸多误解:
误解一
嘴巴苦就是自私和冷血
小时候爸爸妈妈很累回家,甜娃总会说一句:“爸爸妈妈辛苦了。”
似乎这句话天生就被写在甜娃们的基因里,而苦娃们则从来不会说这样的句子,父母因此会认为苦娃们不懂得关心父母,太自私。
但苦娃们虽然嘴巴不甜或者是不会表达,却有可能会悄无声息地父母摆好拖鞋,会很自觉地准时上床睡觉而不用父母操心……用这些微小行动去表达自己的关心。
苦娃只是没有用甜甜的话语去包装自己的友好,并不代表他们心里没感情。
但他们那些流露感情的时刻,却因为没有一句“您辛苦了”明显,而常常被忽视掉。
误解二
嘴巴苦就是没教养
作为苦娃的父母很苦恼,从小被其他邻居街坊认为这孩子没教养,最常听到的“劝导”是这样的:“这小孩太没礼貌了,你该好好教教了。”
有趣的是,同一个家庭、同样的父母,却可以同时培养出苦娃和甜娃。
因此,并不是父母没有教给孩子这些“处事规则”,而是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些孩子就是“学不来”。
更重要的是,不会说客套话并不是“没教养”,有些孩子会用微笑和言语表达礼貌,而有些孩子则用独立和真诚表达尊重。
仅仅是每个孩子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误解三
嘴巴苦就是内向、害羞
苦娃因为疏于表达,总让父母操碎了心,觉得这孩子从小这么不会说话,应该是太害羞和内向,将来恐怕交不到什么朋友。
事实上,面对长辈语塞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代沟”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们被要求要对长辈说的话大多并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想逼自己说违心的话,所以只能表现得沉默内向。
但跟长辈沟通不畅可不代表他们一定不会社交,苦娃可以是内向的,但也可以是外向开朗的。
苦娃长大后在同伴中可能很受欢迎,因为他们在交流中不会被“场面话”所主导,而这种坦率真诚能容易被同龄人所理解到。
为什么有苦娃和甜娃之分?
学术上没有嘴巴甜这个词,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小孩子会使用一些“讨好的技巧”(Ingratiation Tactics),这些技巧包括以下四种类型(Jones & Wortman, 1973):
对别人好是为了得到回报
简单说就是嘴甜,会来事儿
通过显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而获得好处
比如会卖萌
通过肯定别人的优点来获得好处
比如会夸人
突出自己和对方相似的地方
比如会套近乎
实际上,在上幼儿园和小学初期(2-7岁),儿童都会经历自我中心的阶段,这时候孩子们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关注自己。
不同的是,甜娃们习惯运用讨好的技巧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和表达想法,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做能得到大人的表扬和奖励;
而苦娃们则过于坦率,喜欢就说喜欢,不喜欢就说不喜欢,通过这种直接的表达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并不是说苦娃更自私,也不是说甜娃更“会演”,他们只是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作为孩子的正常需要。
我们所说的“苦娃”并不指那些在社交上存在障碍的孩子。苦娃也完全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顺畅地表达。
他们只是没有用家长期待的那种方式来处理和大人的关系,因此显得缺乏社交能力,尤其在和长辈的交流中。
有研究发现,那些不会讨好大人的小孩在他人具体的指导下也完全可以作出和甜娃一样的行为,很多时候,他们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喜欢这样的方式,不想用这样的方式(Bryan & Sonnefeld, 1981)。
大人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差异?
1. 分辨和接纳孩子的特质
“嘴巴甜”和“嘴巴苦”很多时候就是由孩子的天生的气质和性格决定的,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也不是通过教育方式能够轻易改变的。
因此,父母需要做的是认识,并接纳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特质。而不是过分地表扬那些“合大人口味”的特质、批评那些“不讨喜的”行为。
因为如果某种特质长期被长辈夸奖或者批评,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例如,嘴巴甜的孩子如果长期因为会说话被父母夸奖,孩子可能会用“说好听话”来面对一切问题。
而长期因为嘴巴苦被父母责备的孩子,会有严重的自我怀疑和无助感,觉得自己生来不受父母喜欢,无论自己有多努力都无法改变。
无论是甜娃还是苦娃,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甜娃们可能更擅长处理人际问题;而苦娃们更坚持己见、不会轻易因为大人的命令而改变自己的主意,因此这样的孩子也会有更高的创造力(Yeh et al., 2008)。
2. 反思自己的动机和期待
很多时候父母喜欢嘴甜的孩子是因为这样的孩子经常让父母感觉很有面子,因为孩子人见人爱,大家在夸孩子的同时也顺带夸了父母。
另外,所有的父母似乎都对孩子都有共同的期待,即期待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阳光、人见人爱的孩子,但是却不是每个孩子都承受得住父母这样的期待。
孩子并不是父母满足自尊的工具,相反,对孩子的爱常常需要父母放下自尊。
那些不讨人喜爱的孩子,常常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发现他们身上那些被旁人忽略的优点,需要父母去保护和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我自己从小就是嘴苦的孩子,长大以后,我养了一只“嘴苦”的猫。
它很高冷,很少发出呼噜声,从不像别家的猫一样乖乖地蹭蹭主人,每次抱它也都挣扎着跑走,还总抓伤我。
可能就是因为太不会卖萌、不讨喜,所以它是宠物店里最后一只被低价甩卖的。
但我还是爱它。
因为我知道,有些人生得好,天生就会博得好感。但那些不会讨人喜爱的,他们难道就不值得被爱了吗?
最后我们也想和所有的父母分享下面这段话:
在孩子来到世间的那一刻,
都曾因为Ta的独一无二而感动,
那么也请接纳这份独一无二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Bryan, J. H., & Sonnefeld, L. J. (1981). Children's social desirability ratings of ingratiation tactic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4(3), 287-293.
Jones, E.E., & Wortman, C. (1973). Ingratiation: An attributional approach. Moristown, NJ: General LearningPress.
Yeh, Y. C., & LI, M. L. (2008). Ag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temperament, creative drama, and preschoolers'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2(2), 131-149.
作者: 简单心理小伙伴们 公众号:简单心理,国内最大的心理服务平台,这里有最实用的心理学涨姿势内容,还有数百位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为你服务。应用商店搜索“简单心理”下载APP,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