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研真经 | 北师大MAP提前面试优秀,总分782!膜拜!

2017-05-03 饭饭 文都比邻专业课



姓名:X(昵称)

报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报考专业方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总分:782分;

各科目成绩:

提前面试:403分(优秀);

初试成绩:379分(专业课:229分;英语二:82分;政治68分)


我的经验是给一般人和大多数人参考的,天才的话请绕道(因为我只是一般人)。


一、专业课


无论是哪门专业课,前期都以理解为主,没必要一开始就死记硬背。因为一上来就死记硬背的话,一方面效率低,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也有可能由内部动机转为外部动机,这对人的动机水平和行为效率是有害的。前期理解了,加工深度够了,后期背诵起来也不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的专业课的复习经验只是简述,毕竟统考和自主命题考试的情况都不一样,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具体的听老师课上怎么讲,如果给十分具体详细的建议的话就变成备课了(掩面)。


(一) 普心


普心内容多且杂,且答题的时候要求定位准确,如8个知觉的组织原则,因此后期背诵起来会有一定压力。但好在一般普心开始复习早,视频课也讲得比较详细,因此前期认真踏实学的话后期压力不会太大。建议是:画表格、作比较、举例子。具体老师课上都会讲,这里不再赘述。


(二) 社心


由于统考和自主命考的社心的分值差异较大,因此复习方式各有不同。但是社心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而且在答题时不像普心那样要求精准,一般记得社心的模型和关键词,剩下的用自己的话描述并举自己熟悉的例子就差不多了。


(三)发展


发展看似内容冗长繁杂,但其实重要的知识点一共就那几个(复习到后期就会慢慢发现了)。虽然不同的发展教材的编写方式不同(横向和纵向),但自己平时在复习时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做题。重要知识点的话,可以自己总结历年真题,看统考和各大院校喜欢靠什么。对了,虽然从成年期开始考得相对较少,但毕生发展观也是很重要的。


(四)测量


相比其他学科,测量的知识点就少很多了。依然前期理解为主,涉及到公式的也要细致地理解每个字母的含义以及公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后期背大题知识点的时候也要记得背公式,如果前期忽视了公式的学习和复习的话后期也是很令人头疼的。


(五)选择题


选择题要多比较题干、选项间和知识点间的概念,自己会混淆的一共就那几个,多刷刷题就基本找全了。毕竟选择题考的是再认不是回忆,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六)大题的题库策略


前期复习得差不多了,基本上该理解的都理解了,那么就涉及到大题的背诵了。我当初选择的是历年的统考以及自主命题院校的真题,先试答一遍,再对比答案中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格式,比较自己差在哪了,做好整理,慢慢积累。大题看得多了,自己也就知道该怎么答了。


然而在这种策略下,大题的总量虽然有限,但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自己就要做好计划,什么时候进行第一轮、第二轮,自己要把控好时间。对我而言,我在第一轮把每个大题都整理了一遍并过了一遍之后,在第二轮时,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就被直接标记了,因此这些题不会出现在第三轮中。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复习效率,同时也可以看出自己知识点的漏洞在哪。


背诵和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一字不差地背。这里的要点是:记逻辑、关键词、答题套路,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即可。



二、英语二


英语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因为内容无非就是两个:词汇量和语法。


(一)词汇量


这个比较单调,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先说词汇量的意义:英语阅读一大半都是建立在词汇量的基础上的,只有懂了词义,才能够懂句义,之后篇章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想要考好英语,词汇量是肯定少不了的。


(我的)背诵方法有两种:


1.  背单词软件(前期)。


我前期背单词的方法是比较机械的,因为大学期间没怎么碰过英语,因此想先把英语词汇量先补起来。当然,这是我走过的路,其他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我用的是扇贝和百词斩。背单词软件中都具有考研英语的词库,虽然不同软件会有细微差别(最明显的差别就是不同单词库的单词数量不一样),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可纠结的,大部分都是相同的。所以千万不要在纠结单词软件上浪费太多时间。


我的经验是这样的:我一开始用的是扇贝,因为以前也用过,对这个软件比较熟悉。通过每天的签到,可以获得扇贝的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单词的拓展包,比如词根、造句等。其他的周边我觉得没什么意义。


之后我开始用百词斩,因为一方面扇贝的背诵比较机械,虽然有例句,但(至少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太看。另一方面,百词斩的界面实在太好看了(对不起我是颜控),因此我义无反顾地投奔了百词斩。百词斩的特点是:深度加工。它的单词一般是以图片和例句的形式而不是单独呈现的,因此在背诵中加工程度更深,更易于记忆(此时可以回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影响编码因素的知识点)。


2.  阅读英文文章(后期)。


到了后期,再机械地背单词就显得很乏味且低效了,毕竟考试中考的是文章阅读而不是单词默写。


单独背单词和在文章中学单词的区别是:文章中的单词会有大量的变形(比如时态、单复数、词性),而在单词软件中背的一般都是原型(虽然单词在句子中出现也会有时态变化,但一般也很少会认真去识记吧。况且,软件中的变形远不如在文章中的变形来得丰富)。讲真,有的时候你原型记住了,文章里变个形,你就真黑人问号脸了。


另一方面,这涉及到上面说的加工深度的问题。即时一个单词是以你认识的形态出现,由于单词量大,单独背单词的词形和词义的结合并不会十分地牢固,因此即使你看到了它,你也真想不起来它是什么意思。而在文章中学习可以深度加工,记忆更牢固可靠。当然,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多练习多接触,毕竟,在一般情况下,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方法,除了因印象深刻一次获得外,就是复述(广义)了。


我的文章来源是历年真题。真题毕竟是真题,因此真题里的词汇的指导意义肯定是最大的。我每天做一篇真题阅读,然后把真题里的生词全都标记出来。我会在第二天在回顾一遍前面的生词。注意:题目里的生词也要标记并复习,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大家是看懂了文章却看不懂题目而做错了题。题目中经常会出现原文中某些关键词汇的同义词或反义词,以及会有一系列评价性词语或表达性词语,这些都是要重视并积累的。


(二)语法


语法可能是一部分人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毕竟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是没有把语法理解透彻,这是让人搞到受挫和沮丧的。


语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你能看懂每个单词,但单词的位置和顺序不是你所期望的,即你不知道语法规则是什么,那么一方面你会读不懂语句的意思,另一方面会增加你的焦虑和压力,使你没办法以一个很好的状态进行下面的阅读。


但其实到这里问题就很清晰了:语法不懂,那就弄懂它就好了。让我们一步一步来:


  1. 首先,先要知道英语中究竟有那些语法,分几类,各自的变形是什么。这一步可以找本语法书来。但这一步并不需要做到十分细致,并不需要把语法的种类和变形全都背下来,只需要有个大致的框架,在以后找语法时能找到就好了。

  2. 然后,开始做阅读(我用的是蒋军虎的80篇)。前期(大概9月之前吧)阅读可以做得慢点,我是两天做一篇阅读的。

3. 1)  第一天:

①读文章(我在读文章过程中就事先标记好了生词和不懂的语法)、做题目(我的习惯是先看题目(不看答案)再读文章,这个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习惯来)、批改、看答案。


②然后,最重要的来了:从第一句话开始,理解语法。需要理解语法的句子有两类,一类是你事先标记好的,另一类是你以为你理解这个语法,结果在看解析时你理解错了的(蒋军虎的书的优点在于他有很精细的语法分析,虽然他的课不怎么样)。


③之后,拿出笔记本,将语法整理到笔记本上。比如第一句是名词性从句,同时参考解析和语法书,看名词性从句是什么,它的结构是怎样的,条件是什么等等,然后对照这句不懂的话,看在理解上问题出在了哪。在这句话上把各个成分和逻辑关系全都标出来。在整个整理过程中,任何似懂非懂的词句,都要弄懂。比如表语是什么,什么叫同位语,什么叫补足语等等。一般这些词汇书上都不会单独解释,但却都是至关重要的。


④最后,不断扩充,最终成为属于自己的葵花宝典。


但是觉得这样只整理了这一句话还是没有理解透?是的,一次真的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但不要急,先把这句话弄懂,而且机会多得是,在以后的练习中总还会遇到这样的语法,到时候再整理进来,不断复习巩固。


2)  第二天


全文翻译。这时候就不要再看解析和笔记了,从第一句开始翻译到最后一局,看自己还有哪些词和语法是不会的。


(三)作文


我是最后一个月才准备作文的,因为各大辅导书都有模板提供。说到模板,虽然各大辅导书都会给出整套整套的模板,但我认为还是不要照搬照抄比较好。我建议自己整理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模板,这样一方面不容易与别人的重复,也不用担心阅卷老师眼熟打低分,另一方面由于是自己组织加工的,也更容易记忆。


我准备作文的过程是这样的:先看作文题目,然后自己写一篇出来。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自己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中间用什么逻辑词连接,题目要求中的相关词汇会不会写。而这些,正是需要自己积累的。


然后,看参考书给出的范文和模板。准备属于自己的模板的过程从这里就开始了。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挑选出来,慢慢组成自己的模板框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一次可能只能组成整个模板的一部分(毕竟一次只看一篇),但慢慢整个模板就形成了,这是个精挑细选的过程,所以不要急。最后,慢慢舍弃掉一些细枝末节,成为一个完整的模板。


1.小作文:

①体裁:要知道各类体裁的固定格式,如书信等。

②称呼:不同体裁中称呼方式不一样。

③开头

④逻辑词:可以多准备几套,避免重复使用。

⑤礼貌用语:这也和体裁有关

⑥结尾


2.大作文:除上述外(大作文中不会出现的如称呼等可以忽略),还有:


①图表:如饼图、柱状图、折线图等怎么说。

②趋势:如升高、下降、持平、先升后降等。

③占比:如占20%,占一半、四分之一,占大多数、主要地位等。

④原因:当你要描述原因时你该怎样开头。

⑤举例:当你要举例时你该怎么说。

⑥结论:你怎么总结,以及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结果的。


对于大作文的数据,没必要雨露均沾,只要把总体趋势和占主要地位或对比强烈的描写出来就足够了。


三、政治


说实话,政治没有我想象中的难(出成绩后的感想)。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统计学上讲,我的经验并不适合推广到总体,因此仅供参考。


我是从倒数第二个月才开始准备政治的。在第倒数第二个月的前半个月中,我只做了真题(肖秀荣版)中的选择题。而此时做选择题的目的并不是积累知识(除了马哲部分万年不变可以积累外),因为政治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去年的题目基本已经不适合今年了,而今年的题目又都是取材于今年的事件。因此我此时只做选择题的目的是:找感觉。我们会在做题过程发现某些错误选项的固定套路,以及多选题答案数目的套路,差不多就到这一步了。按一天做一年真题算的话,最多15天就全做完了。这个时候,各大模拟题就出来了。我从后半个月开始做模拟题的选择题,也是保持一天一套的量。这个时候就不能只找感觉(毕竟出模拟题的不是出卷人),而要开始积累知识点了。等把模拟题做完,选择题的知识点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至于大题部分,本人很是惭愧,只背了肖4。但是今年肖4押题押得特别准,基本都背到了,因此答题的时候压力也不是很大。不过马原的大题好像是任汝芬的。要背谁的,大家自行选择。


四、最后的话


最后,以上的经验都是仅供参考的,具体的流程、顺序或内容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取舍,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最后的最后:坚持。是的,考研的长期准备过程是令人痛苦的,尤其是当你孤军奋战的时候(我当时就是一个人在外地独居边实习边考研,下了班就只剩自己了)更是孤独绝望。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因此中途会有放弃的念头是正常的,你要允许这个念头的存在,并视它为挑战,在它的威胁或者说下继续前进。但是,一旦最终坚持下来,直到考完试,就已经站在与别人不一样的高度了。


大家加油。



只有经历了,才会刻苦铭心

END

2018考研全新鹰飞集训营开营啦!

详情戳这里鹰飞集训营 | 进名校的必备法宝

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