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无用】推荐:约翰•安德森《杨德昌》

2015-05-31 走昭 知社学术圈


今天推荐的书是约翰•安德森《杨德昌》。

美国影评人约翰•安德森是杨德昌很好的朋友,曾在杨葬礼上念悼词。Edward Yang,1947年11月6号出生,卒于2007年6月。

读大一时就很喜欢杨德昌,那时朋友推荐我看他的“谢幕作品”《一一》:一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故事。安德森也称这部作品为台湾的“尤利西斯”。里面无数次场景触动到我。

婷婷的妈妈在深夜中向丈夫NJ哭诉:“每天讲得都一样……几分钟就讲完了……我好像白活了……每天都像个傻子一样……我每天在干什么……”

八岁的简洋洋问爸爸NJ:“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

NJ对昏迷的婆婆说,“其实这样自言自语对我来说蛮难的,我这样讲你不要生气,我觉得,好像在拜拜。除了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听得到之外,对我自己讲的话是不是真心的,好像也没什么把握。不过讲实话,原本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现在一看,好像觉得少得可怜。”

洋洋小朋友最后在婆婆葬礼念他要跟婆婆讲的话: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都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叫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每次看到这些场景,我都会止不住眼泪。杨德昌总是会把你所逃避都一切抛出来,然后扔在你面前,你会错愕。最揪心的是你会发现你所厌弃电影中一切的软弱其实都有你自己的影子。人不断困于走马看花的当下,生命经验支离破碎,没有什么事物是有头有尾的,由于缺乏稍稍完整的世界图像,人很难祛除某种迷失感,永远像活在一个太大的、陌生的、看不到边界摸不清规则的世界,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想,不晓得最坏的结果、最无可弥补的损失究竟伊于胡底,这才一直是人最深的恐惧之一。

年少时问总以为NJ是懦弱的,总觉得人一安逸了,爱也不多,恨也少,无非是俗气。俗气啊,其实是早忘了那种想把世上一切新鲜学会的野心了。而我现在知道的事情,就是不要站在现在的高度,去判定未来的事情,因为未来的你是会成长的,会有新的选择和判断。

看完了《一一》,除了喜欢杨德昌,也开始关注里面的男主角NJ:吴念真,我觉得NJ的隐忍和善良不是“演”出来的,他有我所喜欢的一切气质。后来才知道原来他除了演员也是一名导演、编剧、作家、主持人。吴念真的文字我也特别喜欢,和他从电影里给我传达的感觉一样,朴素、真心。很有幸今年年初我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见到了他本人,《恋恋风尘》放映后他有半个多小时的访谈。他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他很风趣,很健谈。总是在反复强调自己“没有天分”,只是一步步根据自己的热爱水到渠成。

这点和杨德昌很像,又很不一样。约翰•安德森这本《杨德昌》里写,30岁之前,杨听从父母意思在佛罗里达大学读到计算机设计专业的硕士学位,后转赴南加州大学读电影系,可是他觉得西方电影理论与他所认为的存在很多差异,读了一年便放弃学业,并在华盛顿州生活、工作了7年之久。他每日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直到偶然在一家电影院看了沃纳•赫尔佐格执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一片,他决定赶回台湾开创自己的电影事业。

杨德昌说,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梦想都不晚。30岁就老了吗?我的爸爸下个月博士毕业,他今年53岁。

安德森这本书,写了杨德昌从短片《指望》到《一一》的所有作品。从故事情节到拍摄手法,了解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杨德昌式的“门口镜头”,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都有涉及这个概念。比如小四去小马家当面对峙,比如洋洋站在门槛拍摄自己到第一张照片。

安德森讲杨德昌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这也可以从他的作品《麻将》看出。虽然最后是一个童话般的结局,但电影基调散发不动声色的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对爱和人际关系的绝望,还是让我们在为结局高兴之余暗暗地叹了口气。

《独立时代》的开场词用了《论语•子路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两千多年后,台北在短短二十年间,变成世界上最有钱的都市。”

我想杨德昌所展示的各种欲望悲剧和幸福喜剧,以及安德森笔下的杨德昌,都表达了这样的主题:好人,幸福的人,有意义的人。绝不仅仅是成功有钱的样子,它也是瓦尔登湖里的样子,除了知识和情怀一无所有的人。


注:本文原载于“读书无用(lovebooklovereading)”公众号,经由原创作者“走昭”授权发布在“知社学术圈”公众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知社学术圈】是由一批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分享学术信息,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我们欢迎各领域学者来函来稿交流合作(xueshuquan@yahoo.com),欢迎无删改的转载与分享。机构公共号分享,请知会微信ID scholars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