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印为何如此牛? 从我的印度导师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说起

2015-10-14 走心木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不久前印度CEO纷纷占领硅谷各大公司,引起了国人的热烈讨论和反思。最近,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印度裔的Kartik Chandran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他的来自中国的博士学生让我们有了近距离认识麦克阿瑟奖得主的机会,也揭示了很多问题。

在得知自己导师入选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以常规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他的文章数量、水平、基金项目等方面,并不显著优于环境工程领域的很多教授 (国内普通副教授的水平)。

而他的优势,则恰恰是很多国人所欠缺的

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于9月底公布,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我的博士导师Kartik Chandran因提出“废水资源化解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紧缺等挑战”入选。今年24位Fellow遍布在艺术、建筑、医学、经济等各领域,其中还有在纳米材料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UC Berkeley华人教授杨培东。


在得知自己导师入选时,
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以常规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他的文章数量、水平、基金项目等方面,并不显著优于环境工程领域的很多教授(国内普通副教授的水平,可能是杨教授的零头)。虽然我敬佩他的综合能力并尊重和感激对我的指导,但坦白地说,他在我的印象中还处于向领域内第一梯队努力的阶段。为什么没有看到积累的过程,瞬间冲刺大奖就成功了呢?

麦克阿瑟天才奖

麦克阿瑟基金会在给今年的获奖人的整体评价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Diverse MacArthur Fellows are shedding light and making progress on critical issues,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fields, and improving our world in imaginative, unexpected ways.

几个关键词点出了这个奖项看重的是什么。第一,“多样性”,获奖人涵盖各行各业;第二,“重要问题”,需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造福范围广、时间长远;第三,“跨领域”,跳出本专业的局限,用跨领域的观点审视问题;第四,“创新”,提倡想象性的、非常规的手段。

让我们再来看看提名过程:

We limit our consideration only to those who have been nominated by someone from our constantly changing pool of invited external nominators.

提名必须由别人完成,而且这个“别人”必须是受到麦克阿瑟基金会的邀请才可以提名。虽然提名人的名单会经常变动,我们可以猜测谁会在这个名单上——过往的Fellow,在不同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或者与麦克阿瑟基金会有密切关系的学者、各界名人等。如果朋友圈局限于一起合作的普通学生和教授,不知道大佬们是谁,或者只跟大佬们是握手之交,那么有资格提名的人里能想到你的机会就是千年等一回。再加上文人相轻,同领域的学者,哪怕自己功成名就了,也不见得愿意抬举别人,让提名变得更加不易。有人说杨培东教授早几年就该拿了这个奖,但可能因为没有人提名才拖了几年,大抵不是空穴来风。虽然不知道具体是谁提名了我的导师,但下文中将讨论他是如何铺就自己的朋友圈,并最终爆发。

最后说说评审要点:

The selection decisions focus primarily on exceptional creativity, as demonstrated by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and manifest promise for important future advances.

虽然过往成就没有放在开头的整体评价中,但人家说了,靠谱的简历也是证明好想法的重要指标。虽然我的导师没有太耀眼的简历,但在展示想法和说服别人方面是绝对高手,下节论述。

导师其人

Kartik 出生成长在印度南方的一个普通家庭 。大学就读于以创业风气浓厚而著称的University of Roorkee(2001年合并入Ind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9年在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获得环境工程的博士学位。在2005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之前,他有过博士后和在环境咨询公司工作的经验。跟Kartik共过事的人,大多对他有这样的评价:聪明,有想法,会宣传。作为他的学生,我完全同意并且要再加上两条:勤奋和严谨。

在成为终身教授之前,7/24的任何时间,组里的同学都收过他的邮件(倒不是数量多,而是时间上无规律)。工作勤奋、总在想事情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他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出差,时间上不好控制。组里因为他总出差也没法开定期的组会,对研究生的指导少之又少,偶尔还出现长时间不给本科生上课,让大家自学的情况,因此惹恼过系里。从这点上说,他并不算是个好老师。另外,在很多环境工程教授们都在努力冲击顶级刊物的今天,他淡定地只投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等普通刊物,所以Publication一般。既然带学生和冲击好文章在他看来都不重要,那么他的勤奋发挥在了哪里?答案是写基金,开会、作报告、拓展圈子。通过多年的观察,大概可以总结他的科研成功之路:第一,他很清楚自己不擅长把科研往深了去做,所以从来也没有要逼学生出Nature,Science级别的文章的想法,有说得过去的结果就可以了;第二,把格局放大跳出本领域的学术圈子,让重要的、相对外行的人认识和支持自己;第三,想法要大胆,没有机会创造机会,各种奖和基金申请都尝试,nothing to lose。

至于他的严谨,在日常的工作中无处不在。他书写的任何文字材料,包括邮件中的标点符号,鲜有错误。在对上对下的交谈中,语气、内容拿捏地更是恰到好处。也许有人说,印度人英语好就是优势,但Kartik曾经告诉过我们,他在来美国之初是如何通过大量阅读和听广播、电视提高自己英语水平,包括口音的。印度人有写作问题的比比皆是,再加上口语中浓浓的咖喱味,都足以证明印度人的语言优势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大。总而言之,修行还要靠勤奋和自律。

事业的里程碑

2011年左右,他拿到了盖茨基金的150万美元的项目,帮助加纳人民修建公共卫生设施,并将粪便转化为生物柴油,这个项目历经3年多,最终并没有成功,但请注意,这根本不重要!如果说这个项目是他事业的一个转折点,那么他是如何获得这个机会、并以此为平台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包括因此拿下麦克阿瑟奖的呢?

哪里都有江湖和 Party,学术圈更是不例外,组局的比单纯的玩家更能掌握主动权。2010年,导师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内会议期间,组织了一个非正式的panel,只邀请了盖茨基金会、美国环保署、和几位行业内大佬(他们连开几天的会也很无聊,所以也乐得参加)。当时作为一个负责会议记录的小虾米,我亲眼目睹了在这次会上,导师如何完美地扮演了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的沟通桥梁,说服众人自己才是承接这个项目的不二人选。研讨会的下半场从会议室转移到了附近的餐厅、酒吧。导师在不同话题讨论中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自信、得体、反应敏捷、句句话说到别人心坎上。无意外的,他于次年拿到了盖茨基金的项目,从此局面打开,马上申请终身教授通过。当然,这个局他用心经营了多年,包括认识基金会的人,非洲的合作者等等,这次研讨会只是完美收官而已。项目开始之后,因跨国合作困难重重,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他依然能将这一项目作为跳板,申请到更多与发展中国家水安全、能源与资源再利用相关的项目。为其最终提出麦克阿瑟中大一统的想法奠定了基础。

获奖 Idea

Chandran approaches wastewater treatment with the goal of producing useful resources such as fertilizers, chemicals, and energy sources, in addition to clean water, in a way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limate, energy, and nutrient challenges we face today.

关于废水资源化和能源化的想法在环境工程领域早就是众所周知的方向,可以说没有任何新意。但美国众多学者都在靠这个idea吃饭,为什么导师就能凭此获奖?原因大概有三个:第一,他在这个方面做了非洲的实地工作,比在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人员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的问题方面更有说服力;第二,这个想法虽然是共识,但有可能是麦克阿瑟基金会第一次看到,对他们来说就是创新,如果有人在此之前被提名并且也阐述了相似的想法,他的希望就很小了,所以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第三,超强的展示能力和社交技巧, 在相对外行的麦克阿瑟评委会委员面前,能让陈年老酒吐芬芳。

后记

获奖后,他在本领域的学术圈受到了一些质疑。通过合理的争取,稳妥的运筹,和一点点运气,他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赢家,很多人也只能望洋兴叹。他今年只有41岁,雪球会越滚越大,在未来取得更多的成绩是必然。以此文将我个人眼中的导师的成功之路分享出来,期望能给在科研道路上奋斗的朋友们一些启发,在未来的麦克阿瑟天才奖中看到更多中国人的身影!

点击以下蓝色链接,还可阅读:

那些荣获“天才奖”的华人大家


喝茶聊天心有灵犀,钻研切磋触类旁通

论文技巧,基金攻略,大家访谈,高黑科技


回复“目录”或者“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