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 那些闪耀中国的科技新星, 春花烂漫 (更正版)

2016-04-15 知社 知社学术圈


不知不觉之中,春天的脚步来了,又要离去。而春天的气息,则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如此伟大的时代:在二月,我们第一次聆听到远古时空引力波的涟漪,被人类理性思维的深刻和精巧所震撼;在三月,一个叫做阿尔法狗的计算机,又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功挑战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渺小。这些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人们惊艳其绽放时的灿烂,却很少了解其孕育的艰辛。


一将功成万骨枯! 金字塔是一块一块石头垒成的,而今天,我们也有一大批极其出色的年轻人,在筑建中国科学的金字塔。



去年末,知社学术圈成功举办了2015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与盛大的颁奖典礼。这个活动的主旨,在于展示中国一大批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宣传中国学术圈亮丽的科研成果,普及科学与科技人物,并激励广大的青年学者、学生前行。而评选活动本身,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我们收到大量热情洋溢的留言和支持,也有非常多的朋友鼓励我们将这个活动持续举办下去。


今天,我们在这里展示本季度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作为2016年新锐科技人物候选,请大家投票支持。这个名单是在广泛咨询各个学科专家学者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难免以偏概全。因此,也热烈欢迎各界朋友留言提名优秀青年学者,我们会在下一个季度展示。

候选人与获奖者,都将获得知社专门定制的精美奖章与奖品。我们也将举办后续活动,帮助获奖者及候选人对接产业、资本与大众。


因昨日文案部分信息有误,并受微信平台限制无法更改,无奈选择删除。今天发布更新版本,请大家重新投票,继续支持。


科技新锐成果展示



程军


发现并解释全球增暖导致热盐环流年代际波动周期变短、幅度变弱 (PNAS)


入选工作:Reduce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under global warming, PNAS. 113(12), 3175-3178 (2016). 
doi: 10.1073/pnas.1519827113


程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2011年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深入研究热盐环流年代际波动对全球增暖的响应,发现全球增暖导致热盐环流年代际波动周期变短、幅度变弱,并给出了导致该现象的海洋动力学解释,对于预测气候系统年代际波动在未来的可能演变及气候的可预报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东苏勃


观测到有史以来最强超新星爆发,为揭开极亮型超新星的爆发之谜提供重要线索 (Science)


入选工作:ASASSN-15lh: A highly super-luminous supernova, Science. 351(6270), 257-260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c9613


东苏勃,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作为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领导国际团队发现史上最强的超新星爆发,其强度是普通超新星的200倍,在国际天文学界引起轰动,为揭开极亮型超新星的爆发之谜提供重要线索。




范锡龙


作为LIGO团队成员,首次探测到引力波 (PRL)


入选工作:Observation of Gravitaiton Waves from a Binary Black Hole Merger, PRL. 116, 061102 (2016). 
doi: 10.1103/PhysRevLett.116.061102


范锡龙,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物理学副教授。2012年获得意大利里雅思特大学博士,曾获得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s资助。作为LIGO团队成员和共同作者,在PRL发表论文,向全世界宣布,人类真的探测到爱因斯坦100年前所预测的引力波,引起巨大轰动和引力波热潮。在知社学术圈发表的引力波科普文章阅读近百万。



韩家广


将E暗场耦合机制引入到表面等离子激元的研究中,极大地提高了控制非对称表面等离子波激发的自由度 (Science Advances)


入选工作:Asymmetric excitation of surface plasmons by dark mode coupling, Science Advances. 2(2), e1501142 (2016). 
doi: 10.1126/sciadv.1501142


韩家广,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太赫兹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将EIT中的暗场耦合机制引入到表面等离子激元的研究中,极大地提高了控制非对称表面等离子波激发的自由度,在太赫兹波段,利用亚波长结构单元实现了强度可调谐、激发方向可±90°翻转的表面等离子波的激发与调控。 



蒋庆华


发现CD33基因的rs3865444多态并不与认知功能显著关联 (PNAS)


入选工作:Alzheimer's disease CD33 rs3865444 variant does not contribute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PNAS. 113(12), E1589-E1590 (2016). 
doi: 10.1073/pnas.1600852113


蒋庆华,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信息学教授。200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2010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揭示CD33基因的rs3865444多态并不与儿童认知功能、成人认知功能和受教育程度有显著关联,表明CD33基因附近可能存在其它的突变位点能够保护认知衰退,进而抵御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李程远


发现中等年龄球状星团可以靠自身引力俘获外部气体成批形成年轻恒星,突破现有理论 (Nature)


入选工作:Formation of new stellar populations from gas accreted by massive young star clusters, Nature. 529, 502–504 (2016). 
doi: 10.1038/nature16493


李程远,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项目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入选澳大利亚的麦考瑞大学麦考瑞学者研究项目。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首次发现了中等年龄球状星团可以靠自身引力俘获外部气体来成批形成年轻恒星,突破了球状星团仅依赖内部气体循环来形成下一代恒星的理论。



李伟


发展异源二倍体胚胎干细胞,能有效鉴别物种间表型差异调控基因 (Cell)


入选工作: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ouse-Rat Allodi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Cell. 164 (1-2), 279–292 (2016). 
doi: 10.1016/j.cell.2015.11.035


李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细胞周期调控研究组组长。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发表论文,利用小鼠和大鼠的单倍体ESCs成功构建出了小鼠-大鼠种间杂交异源二倍体ESCs (AdESCs),具有稳定的异源二倍体基因组,能够分化为所有三个胚层及早期生殖细胞,并证实AdESCs是研究X染色体失活调控机制和鉴别逃避X染色体失活的基因,是有效鉴别物种间表型差异调控基因的一个强大工具。



林浩添


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开辟干细胞修复组织器官新方向 (Nature)


入选工作:Lens regeneration using endogenous stem cells with gain of visual function, Nature. 531, 323-328 (2016). 
doi: 10.1038/nature17181


林浩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教授,曾荣获2013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透明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开辟了干细胞修复组织器官的新方向。



刘丽红


研究常见中成药中汞的含量和生物有效性,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JES)


入选工作:Estimation of bioaccessibility and potential human health risk of mercury in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9, 37–44 (2015). 
doi: 10.1016/j.jes.2015.10.010


刘丽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论文, 研究常见中成药中汞的含量和生物有效性,并对其可能产生的人体健康影响进行评估,为科学合理地评价中药中重金属的毒性、生物有效性以及潜在健康危害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马伟


开发新型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 (Nature Energy)


入选工作:Efficient organic solar cells processed from hydrocarbon solvents, Nature Energy. 1, 15027 (2016). 
doi: 10.1038/nenergy.2015.27 


马伟,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0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年获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作者,在Nature Energy发表论文,用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 (非卤素) 制备出了比使用卤素溶剂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在减少环境危害的同时,优化了活性层的形貌,创造了已有报道中世界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纪录 (11.7%)。




马小松


在现代物理评论评述量子延迟选择实验的百年历程 (RMP)


入选工作:Delayed-choice gedanken experiments and their realizations,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88, 015005 (2016). 
doi: 10.1103/revmodphys.88.015005


马小松,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2010年获得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第一作者,在五年影响影子高达51.324、物理学最权威的综述型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发表评述,总结了近100年来量子延迟选择实验的发展历程,涵盖从爱因斯坦开始的理论萌芽到最新的实验进展与成果。



潘秀莲


采用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高选择性地一步反应获得低碳烯烃,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Science)


入选工作:Selective conversion of syngas to light olefins, Science. 351(6277), 1065-1068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f1835


潘秀莲,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荣获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摒弃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直接采用煤气化产生的混合气体,在一种新型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高选择性地获得低碳烯烃,被同行誉为“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仇子龙


发现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类人类自闭症与社交障碍,为研究自闭症的病理与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 (Nature)


入选工作:Autism-like behaviours and germline transmission in transgenic monkeys overexpressing MeCP2, Nature. 530, 98–102 (2016). 
doi: 10.1038/nature16533


仇子龙,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3年获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通过构建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模型及对MeCP2转基因猴进行分子遗传学与行为学分析,发现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类人类自闭症的刻板行为与社交障碍,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的病理与探索可能的治疗干预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




孙永福


设计新型二维电催化材料,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燃料 (Nature)


入选工作:Partially oxidized atomic cobalt layers for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 to liquid fuel, Nature. 529, 68–71 (2016).  
doi: 10.1038/nature16455


孙永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特任教授。2006年安徽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荣获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发现钴和钴氧化物杂化的超薄二维材料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其原本很低的对二氧化碳的催化还原性能,有助于让研究者们重新思考如何获得高效和稳定的二氧化碳电还原催化剂,对推动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机理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磊


揭示卵子成熟障碍之谜,为病人的精确分子诊断、遗传咨询及治疗提供依据 (NEJM)


入选工作:Mutations in TUBB8 and Human Oocyte Meiotic Arrest,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4, 223-232 (2016).  
doi: 10.1056/nejmoa1510791


王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论文,首次发现部分卵子成熟障碍患者的孟德尔遗传特点,综合运用遗传学及功能基因组学方法,利用遗传病例、细胞、酵母、鼠及人卵,在国际上第一次发现人类基因TUBB8的突变导致卵子减数分裂阻滞,为病人的精确分子诊断、遗传咨询及最终的分子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守宇


发现多重手征双重带之间存在八级关联的证据,证实原子核中手性和空间反射对称性的联立自发破缺 (PRL)


入选工作:Evidence for Octupole Correlations in Multiple Chiral Doublet Band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6, 112501 (2016).  
doi: 10.1103/PhysRevLett.116.112501


王守宇,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教授。2005年获吉林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RL发表论文,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研究Br-78的能级结构,发现了两对宇称相反的手征双重带和它们之间的电偶极跃迁,证实多重手征双重带之间存在八级关联。该工作首次发现原子核中手性和空间反射对称性的联立自发破缺,促进了对原子核对称性自发破缺和恢复的理解,被PRL选为封面文章。




王欣然


实现二维有机半导体的精确可控外延生长和输运性质调控 (PRL)


入选工作:Probing Carrier Transport and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of Highly Ordered Organic Semiconductors at the Two-Dimensional Limit, PRL. 116, 016602 (2016). 
doi: 10.1103/physrevlett.116.016602


王欣然,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2010年获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RL发表论文,研究并五苯分子在六方氮化硼衬底上的范德华外延生长机理,实现了高质量、层数可控的1-3层并五苯外延薄膜。在其厚度接近二维极限时,薄膜仍展现出在有机单晶材料中才具有的各向异性、高迁移率、能带型输运等本征特性,将进一步推动有机电子学的发展。




徐戎


构建新型纳米药物iNPG-pDox,突破体内多种生物屏障 (Nature Bio)


入选工作:An injectable nanoparticle generator enhances delivery of cancer therapeutics, Nature Biotechnology. 34, 414–418 (2016).  
doi: 10.1038/nbt.3506


徐戎,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副教授。1994年考入同济医科大学,1999年本科毕业留校工作至今。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论文,创新性构建新型纳米药物iNPG-pDox,能突破体内多种生物屏障,高效靶向TNBC肺转移瘤,其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现有临床治疗药物,有望在一年内进入临床研究,造福于广大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




杨越


发展壁流动转捩中的拉格朗日研究框架,研究槽道流转捩中材料表面的演化 (JFM)


入选工作:Evolution of material surfaces in the temporal transition in channel flow, J. Fluid Mech. 793, 840–876 (2016). 
doi: 10.1017/jfm.2016.152


杨越,北京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2004年获浙江大学热能动力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双学位,2011年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专业博士。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荣获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作为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发表论文,发展壁流动转捩中的拉格朗日研究框架,研究槽道流转捩中材料表面的演化,有望成为面向转捩与湍流等难题的新一代流动诊断工具。




尹璋琦


首次提出活体微生物的量子态叠加,纠缠和隐形传态方案 (Science Bulletin)


入选工作:Quantum superposition, entanglement, and state teleportation of a microorganism on an electromechanical oscillator, Science Bulletin. 61(2), 163-171 (2016). 
doi: 10.1007/s11434-015-0990-x


尹璋琦,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毕业,200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论文,提出把一个低温冷冻保存的微生物放在一个电机械振子上来实现活体微生物的量子态叠加,纠缠和隐形传态。因为微生物的内部状态包含信息,这个方案能实现两个微生物之间信息和记忆的量子隐形传态,引起国际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喻文健


提出新型电容提取算法,解决了集成电路制造/设计的矛盾


入选工作:Utilizing Macromodels in Floating Random Walk Based Capacitance Extraction, DATE 2016


喻文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1999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2003年获得清华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获得第19届欧洲设计自动化与测试学术大会 (Design,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DATE 2016)“最佳论文奖”,基于刻画三维结构静电场的宏模型技术,提出将马尔可夫链随机行走与悬浮随机行走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电容提取算法,解决了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公司既要对知识产权模块进行加密、又要准确提取互连电容参数的矛盾等问题。




余彦


开发有序介孔碳负载红磷的电极材料,实现锂(钠)离子电池长循环及高倍率性能的突破 (NL)


入选工作:Amorphous Red Phosphorus Embedded in Highly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with Superior Lithium and Sodium Storage Capacity. Nano Letters. 16(3), 1546–1553 (2016). 
doi: 10.1021/acs.nanolett.5b03903


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1年安徽大学毕业,2006年获得中国科大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Nano Letters发表论文,开发设计有序介孔碳(CMK-3)负载红磷(P@CMK-3)的电极材料,实现锂(钠)离子电池的长循环及高倍率性能的突破。这种结构的设计可以作为一种普适方法,拓展至其他具有相似反应机理的电极材料的研究中,为其他电化学材料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袁增伟


重建中国1600-2012年的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为制定中国磷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PNAS)


入选工作:Intensification of phosphorus cycling in China since the 1600s, PNAS. 113(10), 2609-2614 (2016). 
doi: 10.1073/pnas.1519554113


袁增伟,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2005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荣获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构建了中国磷循环分析框架与核算模型,重建了1600-2012年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绘制2012年中国人类活动磷排放的富营养化潜势图谱,显示磷循环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越来越强烈,为制定中国磷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波


发展新型催化剂,在电催化分解水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Science)


入选工作:Homogeneously dispersed, multimetal oxygen-evolving catalysts, Science. Mar.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f1525


张波,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讲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发展了一种室温下溶胶-凝胶合成方法,突破了由于不同金属氧化物晶格不匹配而导致相分离的障碍,最终使催化剂材料保持了Fe、Co和W多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原子尺度上的均相分散性,极大地提升了不同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产氧电催化剂性能的大幅提升,本征质量比活性和TOFs (turnover frequency) 为目前已报道最优催化剂材料的三倍有余。




赵俊


发现铁硒超导体条纹反铁磁涨落及其与超导电性和向列相的紧密关联 (Nature Materials)


入选工作:Strong Interplay between Stripe Spin Fluctuations, Nematicity and Superconductivity in FeSe, Nature Materials. 15, 159–163 (2016). 
doi: 10.1038/nmat4492


赵俊,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200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2010年获美国田纳西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发现铁硒 (FeSe) 超导体中存在很强的条纹反铁磁涨落,揭示该涨落和超导电性、向列相 (nematic phase) 的产生有紧密联系,并确定了铁硒超导体的配对波函数存在符号改变 (sign-reversed),为进一步理解铁硒类超导体的新奇超导电性和磁性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赵骞


研发新型形状记忆塑料,实现了复杂可变形折纸结构 (Science Advances)


入选工作:Shape Memory Polymer Network with Thermally Distinct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Science Advances. 2(1), e1501297 (2016). 
doi: 10.1126/sciadv.1501297


赵骞,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2004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2009年获浙江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研发一种新型的形状记忆塑料,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复杂可变形“折纸”,能被多次“植入”复杂形状记忆,实现多样的形变,可以制备目前加工方法无法实现的复杂形状。




赵清


开发新型高效可自我修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Nature Communications)


入选工作:A polymer scaffold for self-healing perovskite solar cel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0228 (2016). 
doi: 10.1038/ncomms10228


赵清,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06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设计一种钙钛矿电池的新结构,将长链吸湿性聚乙二醇 (PEG) 分子作为聚合物骨架引入到钙钛矿材料吸光层中,使钙钛矿材料成膜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和重复性得到显著提高,最高效率可达16%,在湿度环境下的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展现出神奇的“自修复”功能。




周小元


通过Na掺杂大幅度提升SnSe晶体热电性能 (EES)


入选工作:Broad temperature plateau for high ZTs in heavily doped p-type SnSe single cryst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9, 454-460 (2016). 
doi: 10.1039/c5ee03366g 


周小元,重庆大学物理学院特聘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湖北大学,2008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论文,通过Na掺杂,同时优化SnSe晶体赛贝克系数和电导率,大幅度提升其热电优值,800K时达到2,功率因子提高一个数量级。




周泽


回答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笼子装一个鸡蛋 (Invent Math)


入选工作:How many cages midscribe an egg,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203(2), 655-673 (2016). 
doi: 10.1007/s00222-015-0602-z


周泽,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副教授。201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系,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基础数学博士学位。在Invent Math发表论文,回答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笼子装一个鸡蛋。1832年瑞士数学家Jakob Steiner的经典不可棱切定理导致如下自然问题:给定三维欧氏空间的一个任意凸体,是否存在一个有给定组合结构的凸多面体来棱切它?周泽与导师刘劲松运用微分拓扑横截性理论与Teichmuller理论结合的方法首次给出了一个新证明,同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所有解。  


请您支持中国新锐科技人物!


评选面向大众开放,从即日起开始,至2016年4月21日结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投票。每人请投票10人左右,结果将作为2016年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年度候选人的参考。整个流程公开透明,杜绝黑箱操作,谢绝水军。


候选人与获奖者,都将获得知社专门定制的精美奖章与奖品。我们也将举办后续活动,帮助获奖者及候选人对接产业、资本与大众。


扩展阅读
 

2015, 感动中国的一次科技评选

今晚, 那些闪耀中国的科技新锐...萌萌哒!


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