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土博到美国名校教授, 我找教职的几点心得

2016-11-30 JM 知社学术圈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一个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就是所培养的博士能够在世界各地高校找到教职。随着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博”们开始走出国门,走上世界大学的讲坛。本文作者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仅仅申请了四所学校,就拿到了美国一流名校的教职


我们知道,美国大学教职申请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个位置常常有两三百人申请。求职者需要通过层层关卡,首先从两三百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进入20人左右的Long List,拿到电话面试的机会。然而通过电话面试进入四五人左右的Short List,得到On Campus面试的机会。然而是整整两天的煎熬,从早上7:00早餐开始,到晚上9,10点晚宴结束,连轴转的一个个见人,从普通教授到系主任、院长,甚至是系里的研究生,除了抽空上厕所的时间,半分钟独处的机会都没有,中间还要给两个科研和教学讲座。除了聊研究聊教学,吃饭的时候还要能够吹牛侃大山,聊橄榄球、摇滚乐、天气、红酒、乃至政治,可以说是处处是雷,步步惊心。一个没有在美国接受研究生训练的申请者,要拿到一个一般学校的教职,都非常不容易,何况一流名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美国大学并不太看出身,真正优秀的人,总有机会冒出。这一点是值得国内高校借鉴的。


美国2017年教职申请季已经开始,知社特邀请作者和我们分享他申请美国高校教职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也欢迎更多的青年学者和我们分享经验。


另请关注今日二条: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编辑案例分析


我的学科背景是理工科,研究方向属基础应用类,在国内取得的PhD (2013年)。毕业之后去了美国东部一所知名的州立大学做博士后。从2015年11月底开始投材料申请,16年1月底左右收到电话面试通知,3月初进行校园面试 (On-campus interview),5月初收到正式offer。流程中每个环节,我都尽力去准备,最后幸运地去了一所很不错的公立大学。下面就简单谈一谈对各个环节的一些体会和浅见。


1

选校

每年秋季,许多高校都会发出招聘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网站和相关学术刊物的封底找到。申请学校的数量,我认为应找一个平衡点:毫无指向的海投、或投得太少可能都不太好。如果最后有两个或多个相似类型的高校均给了正式offer,或许可以在商谈启动资金及薪酬时稍微占取主动。当然,对于助理教授岗,可商谈的空间或许不大。我由于申请的时间较晚,并且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够广,一共只投了4所高校,所投高校综排从前10到前100都有。共收到两个电话面试通知,其中一个进入校园面试环节并拿到offer。


2

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通常包括个人简历 (CV)、研究计划 (Research Statement)、教学计划 (Teaching Statement)、3到5个推荐人的联系方式。很多高校也会要求Cover Letter,部分高校会在材料初审时就要提交三封推荐信。我觉得最重要的材料应该是CV,其次是推荐信。准备CV时,最重要的项目放第一页,包括教育背景、研究方向,主要文章、所获荣誉等。我的研究计划共3页,分五部分:总的研究兴趣 (3句话)、目前的研究 (2点、每点2句话)、计划开展的研究 (这部分是核心,可配图)、潜在的基金资助机构 (一个表格)、总结 (3句话)。教学计划中,可在开头用一个短句概括教学理念,文中简述教学方法和计划开展的课程。Cover Letter为整个申请材料的概述,可用数个短自然段,并尽量简洁。


3

电话面试

我收到的是视频面试通知,并且对方已经把要问的问题通过邮件提前告诉我。我准备了一个简短的PPT进行陈述。主要问题包括“为什么想来我们学校”、“打算开展什么课程、什么研究”。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十年后你自己认为你会发展到哪一步 (where do you see yourself in ten years)”。问题的答案,按自己的真实想法,组织语言后说出便可。可考虑先准备一个简要的回答,如有需要再展开讲。


4

校园面试

最后一轮,可谓重中之重。我的校园面试共两天,每天各讲了一个报告。一个是面向所有人的学术报告 (Seminar Talk),另一个是只有教授参加的基金申请计划报告 (Proposal Talk)。系里告诉我:Seminar Talk约50分钟报告+10分钟讨论,我准备了35页左右的PPT;Proposal Talk包括30分钟报告+30分钟讨论,我准备了20页左右的PPT。由于在Proposal Talk中,教授们会随时打断提问,最后讲完差不多正好一个小时。


关于讲这两个报告的体会,我想分享如下三点。第一,除了尽量展示自己的成果和计划外,一定要随时明确对方的需求所在 (know what they are shopping for)。第二,报告中在合适的地方,要强调自己的工作和系里教授们工作的联系 (Make the connection),并可视情况直接提相关教授的名字 (大家都喜欢自己的得意工作被当众提起)。第三,讲报告时可考虑讲得慢一些,尽量发清楚每一个单词的音节,有时语速慢代表着自信。这一点是我博士后导师对我的教导,非常受用。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导师让我去看希拉里的演讲视频。无关政治,希拉里的演讲的确极其出色。在今年的大选辩论中,即使只有两分钟时间回复主持人的问题,她大部分时间也是讲得比较慢,并且把自己的观点讲得非常清楚。 



此外,还和系里的教授们 (大约15位) 分别进行了30分钟的单独会谈。我们通常会在校园面试前几天收到日程安排,那时便可针对性地做功课,提前熟悉各位教授的研究方向。面试结束回家后,记得给单独面谈过的教授们发邮件表达感谢。


上述就是我在美国找教职的一些体会和经历分享,仅供大家略作参考。各大高校网站都有相应的资源,告诉我们如何准备材料,面试的具体注意事项等。知社在上半年也有很好的相关文章。我的博士导师和博士后导师都是各自领域内的国际顶尖人物,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此外,我博士后系里的多位教授也给了我很好的建议。我在做博后时,出于丰富经历的考虑,为导师志愿做了一门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助教,讲了好几次课,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我发觉我挺喜欢给学生上课,即使备课很累。出于同样的考虑,我也参加过好几次不同的拓展活动 (Outreach activities),可能也起到了一些正面影响。


现在正是申请季,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满意的职位!当然,现在国内的科研形势发展日新月异,回国发展和留在美国各有各的优势,怎么抉择还得看我们自己。


另请关注今日二条: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编辑案例分析

扩展阅读
 

阿Q: 我在美国找教职的一些心得

我在利物浦大学做"青椒": 谈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支撑

宁可辞职也要申诉科技部的赵立平教授最新声明

华人教务长解职最新跟进: 天普大学校长也面临下台

本文知社特邀原创,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