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Science: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计划也涵盖科学领域

2017-05-19 知社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在北京落下帷幕,《科学》官网就发文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包括与全球贸易伙伴进行大规模投资和联系的计划,还包括支持与沿线国家或地区开展科学和工程领域合作的承诺,其中包括创建数十个新的联合实验室,这对于科学的积极影响已初步显现。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旨在呼吁建设重要道路、铁路、桥梁和港口的经济发展计划,近70个国家同意在该框架下展开广泛合作,共同促进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水平进步。中国也希望借助这一倡议来刺激科学和工程领域形成更灵活的国际合作机制,包括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和智能城市等领域的科技合作。



中国科技部在论坛上发布的科技行动计划,要求在未来5年内培训5000名外国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管理人才;并欢迎年轻科学家到中国进行短期研究考察;同时承诺每年为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10000个在中国学习的奖学金名额。此外,该计划还拟建立50个联合实验室,其中包括打造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以支持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科学院在一年前发布的“数字丝绸之路计划”,将惠及来自4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开展天基地球观测,从而帮助政府确定并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应对灾害。去年秋天,该机构还组织了一次国际研讨会,汇集了沿线50个国家共同探索更多合作机会。在此次论坛召开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发表声明说,中国在“一带一路”上将肩负更多国际责任。


数字丝路

2016年12月,第一届“数字一带一路”(简称“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数字一带一路科学规划》第一版讨论通过并公开发布,标志着这一由中国发起的国际科学计划正式科学实施。


DBAR国际科学计划为期10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2016~2019年)将主要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建成数字一带一路科学联盟,形成国际研究网络,使“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受益。



“数字丝路”计划构建的DBAR科学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任主席,并成立了地球大数据平台、环境变化、海洋与海岸带、自然灾害、世界遗产、水资源与城镇化、农业与粮食安全7个工作组。


郭华东介绍,“一带一路”是一个突破性、全局性的国际倡议,是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具有范围广、周期长、领域宽等特点,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探测地球的特点,可将“一带一路”作为整体系统进行大范围、多尺度、长周期、空间无缝和时间连续认知,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他强调,DBAR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合作的对地观测计划,将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益,并欢迎更多的国家、组织、学者加入到这一计划。


从长远来讲,“数字丝路”计划利用地球大数据,促进“一带一路”地球科学、数据、技术和应用的科学合作,服务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DBAR致力于解决“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制于对地球系统过程认识不足的科学问题;运用地球大数据提供有效的科学和决策服务;针对“一带一路”的用户和利益相关者,建立系统性的合作网络,增强能力建设和技术转化。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5/china-s-belt-and-road-infrastructure-plan-also-includes-science

文章整合自科技日报科学网

扩展阅读
 

特朗普再砍科学预算, 立即执行, NSF也未幸免, 中国机会?

川普提交首份预算计划,美国科研经费面临大幅削减

Nature: 中国“十三五”规划对科研意味着什么?

科学研究如何创新? | 戴世强专栏

媒体转载或者合作请看下方↓↓↓

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