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珞珈,乘风筑梦”——武汉大学海归现实记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武汉大学的美是众人公认的,这种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也不仅在于建筑楼宇,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展望和人才项目的不断推进,武汉大学早已吹响了“人才强校”的号角,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迎接海内外人才到珞珈山上立业、安家、逐梦。
近期,学校特地对近几年海归人才进行了专访,推出了《凤翔珞珈,乘风筑梦——武汉大学海归现实记》的访谈录,从事业发展到家长里短,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海归人才的现状和心声,发自肺腑,拒绝加工。希望借此能给学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为还在犹豫不决的您,提供真实可信的借鉴。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可获得更多访谈内容。
孙永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
和电子科学技术系工学双学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资讯系统系哲学博士
访谈:轻财重土 和乐且湛
精彩访谈
记者:您从香港到回内地任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为什么会选择武大?
孙永强:我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学位后,开始在国内寻找合适的教职,先后联系了一些高校,其中对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校园访问,印象中在刚刚结束对武汉大学的校园访问、即将登上返回香港的飞机时,收到了南京大学提供的正式的Offer,我当时有些举棋不定,返回香港后与导师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最终还是决定来武大,也终止了其他几个高校的申请流程。最终确定选择武大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学科平台非常好,校园环境也很美。
记者:您认为一个学校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就您看来,武大如何能吸引更多海外人才?
孙永强:我来访武大时受到了时任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的陈传夫教授亲自会见,他对学校、学院的政策以及未来可能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令我非常感动。“士为知己者死”,受到他人的肯定、获取个人成就感估计是知识分子最为看重的方面吧。说要怎样吸引海外的学者来武大,那么我觉得要强调两点,一是对学校的人才的重视这方面,海外学者很看重学校对人才的重视,我觉得窦校长来了之后,学校这方面的力度是有很大的加强的,是越来越好的,所以我对武大将来对人才的重视这方面也是很有信心的。第二个是校园环境,因为武大是一个很好的校园、一个很美的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适合去做深入的研究,这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记者:如果要给武汉的工作、生活环境打分,满分10分,您给多少分?
孙永强:如果说给武汉工作生活环境打分的话我打九分,剩下的一分还需要继续努力。首先武汉市非常大、面积很广,然后他这几年的发展真的是非常迅速。因为我是2012年来的,当时据说是要一年建一条地铁,当时我是不太相信的,但到后来2015年,我们看到武汉真的做到了每年新建一条地铁线,所以我对武汉的未来发展前景是非常有信心的!
蒋卫
北京大学本科
北京大学博士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后
访谈:从“一塔湖图”到“樱花城堡”
精彩访谈
记者:您曾在拥有“一塔湖图”的北大燕园求学十年,如今又在珞珈山下任教,在您看来,北大与武大在气质上有那些相同或者相异之处呢?
蒋卫:坦白讲,我之前并没有来过武大,只是耳闻“武大是南方的北大”这种说法,这曾对我最终选择武大产生过很大影响。如今我在武大已经呆了快两年了,回头想想,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暂且不谈,但两校的人文氛围都非常浓重,这点是我非常喜欢的。我觉得文化氛围这点很重要,一些研究所的生活太单调了,其实在国外,科研并不是很单调的一项活动。
记者:说到环境和氛围,您觉得国内的科研环境与国外相比有哪些不足呢?
蒋卫: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国外的服务意识要比国内好一些。国内高校的管理意识要高于服务意识,这算是一个很大的差别。还有一点,在国外做研究干扰因素比较少,美国很多学校是一座以科研教育为主体的town(城镇),但国内每个城市都很大,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学习和研究。虽然我不喜欢单调的研究环境,但过于复杂的环境肯定也会对科研产生干扰。
记者:您觉得学校在工作还有那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蒋卫:我觉得武大确实非常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武大组织了很多学术论坛和晚会,而且确实在人才待遇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这些都非常好。但是人才招进来之后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校对人才抱有很高的期望,这当然无可非议,但青年人才的成长肯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完全靠自己摸索可能会走些弯路,作为年轻的科研人员,我们的阅历和经验还有些欠缺,包括带研究生的方法方式都有待磨砺。我这次去厦门参加的细胞生物学学会每年都会搞些培训,一些前辈会结合自身的经验帮助年轻的学者们少走弯路,以及如何更好地发现和调动研究生的创造力,我觉得这些都还蛮好的,如果有人传帮带的话,我们的科研之路也许会顺畅许多。
徐楠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
保罗谢勒研究所瑞士光源博士后
访谈:内蒙汉子的武汉情缘
精彩访谈
记者:了解到您之前的求学工作经历,回国之前是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最终选择回国?
徐楠: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千人计划”,这个政策能够为我们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能够让我们在学术上非常活跃的年龄段内独立地运行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我身边的很多“海归”朋友也主要看重这一点。此外,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作为一个党员,我在2013年出国时候就想着最后还是要回国,做一点自己的贡献。我个人并没有想过以后留在瑞士。
记者:能简要谈一下您在武大的研究方向、科研计划包括和实验室筹备情况吗?实验室要多久才能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您对自己未来发展前景怎么看?
徐楠: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凝聚态物理,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研究材料中电子的运作规律来找出性能更优化的光电子材料,为现今半导体工业、电路电子工业领域存在的材料问题提供新的可能。
因为现在的电子器件体积越发小,“如何更好地散热”成为一个难题。我们的研究课题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就是研究一种特殊材料——拓扑绝缘体。这类材料的电子运动碰撞减少,材料发热也会减少很多,有希望应用于未来的新一代电脑芯片等元器件。
我们的实验室目前还处在筹备状态,计划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可以正常运作。也就是我的学生第一年上完课,第二年就可以进实验室学习一些基本研究和操作。
我的科研规划主要在于做出世界范围内有特色的研究,希望能够在特定领域与角度做出世界“顶尖水平”,争取在适合做、可以做的方面出些高水平成果,这也是我之前就一直在坚持的目标。
记者:您的学习工作经历跨越了很多地方,能谈谈国内和国外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差异吗比如行政化、指标绩效为中心?就学术研究环境而言,国内与国外各自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徐楠:因为我也是刚刚回到国内,所以对于国内外的这种差异并没有很多的感受。我个人觉得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去追求指标绩效,更多的还是求新知,就是在不断追求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能得到同行的认可,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就我自己的学科专业而言,在国际上华人、中国人做这一块是非常出色的,他们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也有很多都与我有过合作。
国外(瑞士)的优势主要的还是先进的设备,我所处的研究所是该国最大的研究所,有着世界驰名的大科学装置,所以说顶级的实验条件是其优势。我觉得国内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态度、科研精神是独一份的,研究勤奋认真,工作优先,这是我们的优势。
邓鹤翔
复旦大学本科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博士后
访谈:江城学子的家国情怀
精彩访谈
记者:您先后在复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武大三所学校生活过,三所学校有没有共同点?
邓鹤翔:历史底蕴,三所学校都是百年名校,在复旦参加过百年校庆,在武大参加过120周年校庆,感受到了学校浓浓的历史底蕴,这种历史底蕴不仅体现在校园建筑风景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师生的传承上,一所百年高校,数代学者教授的精神风采传承下来后,这所学校自然而然便会体现出不一样的风貌。
记者:在学术方面的联合研究与对外开放方面,您觉得武大有没有它的显著之处?
邓鹤翔:我觉得这方面是在逐渐地加强与改善的,这也是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的。比如今年年初成立的武大与伯克利的联合实验室,以及“青年千人计划”每年都会有一个化学化工方面的年会,交流非常紧密。我们也经常出去参加国内国外的学术会议。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交流已经非常频繁了。包括我很多的研究成果,都是和武大高等研究院的老师一起合作的,这个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优势,可以广泛的交流合作。我也去了解过,药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学院还有测绘学院,都和国外的学者有非常多的联系。这也是武大的非常国际化的一部分。以前我总是以为,像上海这种国际化都市才会比较开放,但其实现在在武汉,特别是在武大,对外交流也非常多了。每个星期,都会有国际知名的教授来武汉大学作报告,像珞珈讲坛已经做了一百多期。在对外交流这方面,武汉大学是非常前沿的。
记者:作为青年千人计划回国的学者,学校对于薪酬、生活等方面的保障您还满意吗?
邓鹤翔:武大这一点是做得非常好的,薪酬上在全国一直是靠前的,包括教师孩子的上学问题都有解决。从一些学生的角度来说,有一部分学生愿意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他们在读完硕士后也会有很不错的薪金待遇,我觉得按照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培养方式来,任何一个学生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是可以胜任的,他们在面试的时候体现出的风貌就是武汉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风貌。通过面试交谈就能感受到,这是不一样的,脱颖而出。我们老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保证武汉大学学生的含金量。如果一个学生更愿意投身科研,那么就可以来读博士,如果更愿意建设社会,那么我们按照上面三个层面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可以到社会上需要的岗位去。
翁上昆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专业硕士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访谈:漂洋过海,缘聚武大
精彩访谈
记者:您曾在香港求学,在美国、韩国也有过工作的经历,是什么促使您回到国内?
翁上昆:首先,咱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上升空间大,作为一个青年人更多是选择顺着这个历史的潮流。同时在我研究的方向上说,有非常好的研究前景;第二,作为中国人,我始终想回到祖国来做出我的一些贡献;第三,我在国外时与国内学术界也有频繁的交流,想回国与他们在学术上有更多交流。
记者:国内有这么多高校,为什么选择来到武汉大学?
翁上昆:武汉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汇聚了一大批杰出学者,有着科研及教学实力很强的师资队伍。我来到武汉大学,也是了解到包括我们学院的院长等一批杰出学者,他们之前就在我研究的领域有相关的建树,所以我回来是希望可以和他们深入合作,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记者:您来到武汉大学,学校给了您哪些方面的支持?您认为武汉大学在硬件方面有什么亮点?
翁上昆:学校在我工作期间提供了关键的经费和资源支持。我做数学方面的研究,对实验室是没有要求的,很多时候是纸笔的工作。比如我研究的是流体力学方向,这些都是应用在飞机、轮船的运动中的,我的工作虽然比较理论,但是能够给我们国家的交通运输事业有一定的帮助。学校考虑到我们学科的特性,给我提供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让我能够更方便的与学生交流,特别是有时候邀请其他教授来探讨问题,这个环境非常不错。种种细节让我感受到学校对于我们的重视,这些都是考虑到了我们的实际需求的。
吴志军
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浙江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
南洋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
访谈:不忘初心,梦想花开在武大
精彩访谈
记者:第一次到武大是什么时候,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
吴志军:第一次来武汉大学,是2015年的三、四月份,正是樱花盛开地最烂漫的时节。浪漫的樱花、葱茏的树木、古朴的楼阁……“中国最美大学”的称号实至名归。除了景美,武大人也很美,最先接触到的是人才办的工作人员。“千人计划”答辩的时候我口腔溃疡到几乎没办法说话的时候,人才办的工作人员一直陪着我,还给我带了药,让我感觉到格外温暖亲切。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离开母校,接受武汉大学抛出的橄榄枝?
吴志军:回国的时候,因为母校情结选择了浙江大学,毕竟我对它更加熟悉,而且我的家也在浙江,家人都在浙江。但是既然因为科研而回国,相比浙江大学,我的研究方向和武汉大学的项目更为契合,而且我和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院长本就相熟,平时在学术上也有不少接触。当院长向我发出邀请时,考虑到自己的研究项目在武汉大学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便选择了武汉大学。
记者:满分十分,您会给武汉大学打几分?
吴志军:8.5分吧,毕竟武汉大学的科研平台好、学科的实力也强。扣掉1.5分,是因为我觉得学校的硬件设施、办事效率还可以提升。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教授10月赴美揽才
想和校长面对面谈一谈?
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武大校长邀您面对面”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来源:武汉大学人事部
编辑:古思雨 林仁桐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