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带你看真实的记者生活
11月8日,是记者节
你知道吗?
记者,
一枚记录时代的符号,
一个揭示真实的理想,
一份守望社会的责任。
让我们将祝福与敬意,
送给所有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
先说说你们对记者的印象是不是这样的
1
你以为记者采访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2
你以为记者写稿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3
你以为记者参加活动工作餐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4
你以为摄影记者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5
你以为记者在危险的现场采访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6
你以为记者关注的焦点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7
你以为记者赶赴现场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8
你以为记者出差时住宿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9
你以为记者在路上时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10
你以为记者的生活是最自由的↓
其实是这样的
现在知道事实了吧!
为什么记者还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因为当我们拿着这个本本的时候。。。
我们明白记者,背负着向真相掘进的使命,是观察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改造者。新媒体时代,“记者”不再只是少数人的职业。每个人都可以传播事实、表达观点。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有表达观点的权利,我们愿意付出!
一起来认识首批连云港“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名评论员”
(排名不分前后)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省世作出批示勉励:
今年以来,我市新闻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作用,为我市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记者寄予殷切希望,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全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为推动我市改革开放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贡献力量。
记者,
一支劲笔
手握正义之枪
一组镜头
浓缩人间万象
来看社会各界眼中的港城一线记者
在杨迅(市城乡建设局新闻中心负责人)眼中:
(采访后,李耀华正在写稿)
2003年8月中旬,港城迎来一场暴雨。当时,港城市政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城区几乎是逢雨必涝。那场暴雨让朝阳西路、新海路一带变成了泽国。我在雨后巡查中看到了现场采访的李耀华,骑着自行车的他不仅坚持在泥水中采访,还在之后与市政部门联系,探究内涝产生的原因,并于第二天刊发了一篇深度报道。此稿既反映了城市防洪形势的严峻,又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他提出的建议也被城市建设决策者采纳。
如今10多年过去了,李耀华仍安于城市建设一线采访。今年7月下旬一场暴雨中,他白天冒雨骑着电动车,分别来到各海州市桥、东方花园和海宁小区等易淹易涝老旧小区,查看积水排水现状,实地釆访居民,浑身几乎湿透;当天晚上,他又坚持与城建部门巡查人员一起查看水情。
(左一为周莹)
在黄文传(高新区科技与投资服务局局长)眼中
早前就听说新闻记者辛苦,在现场看到时,感觉真的不容易。10月11日至14日,市党政代表团到舟山、宁波、嘉兴、上海、青岛等地考察,我们高新区也派出了“编外考察团”跟随前往宁波高新区考察。在宁波高新区规划展示中心,我意外地发现连云港日报记者周莹的身影。
很快,宁波高新区工作人员开始播放区域宣传片。她首先用录音笔抢占了领导说话的最佳位置,然后像“搜寻犬”一样,搜刮了展示中心现场所有的宣传资料。我发现她一边搜刮资料,一边打哈欠。我问她,昨晚没有睡好啊?
她告诉我,这次考察活动,白天看点,晚上赶路,整体节奏比较快,生物钟全部被打破了。为了赶出版时间,在大部队从舟山前往宁波的路上,她用手机把市代表团在舟山考察的内容全部整理出来。虽然如此,审完稿件也已经到12点。然而因为要熟悉今天领导考察宁波情况,她晚上又加个班,查阅了考察点的相关新闻报道。
话正说着,她习惯性地开始向我提问:“你感觉宁波高新区众创空间特点是什么啊?你感觉宁波高新区最大的科技政策是什么?连云港能够从宁波高新区吸取哪些经验呢?”听到这一连串的问话,我感叹和记者说话真要带着大脑,他们这种随时提问的习惯真让人有点不习惯。
当我问她干吗拿一堆宣传彩页时,她告诉我,虽然领导考察活动有专门的材料汇报,但是记者也不能闲着,必须用记者视角观察这些先进地区的经验。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尽可能找一些资料,为写相关深度报道做准备。
大约5分钟,宁波高新区宣传片看完了,她又急急忙忙地跟着大部队走了。临走前,她告诉我如果我在宁波高新区考察有什么好经验回来告诉她,她要写到后期的稿件中。
(左一为袁春梅)
在李沙沙(海州区江化社区工作人员)眼中
今年夏天,为了做好创卫宣传工作,我认识了袁春梅记者。在社区的采访过程中,袁记者发现我们社区有很多残疾人围坐在一起摆弄五颜六色的珠子。出于记者对于新闻的敏锐性,她主动上前询问情况,本来我们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很多人都把这个项目看成是带着残疾人玩玩,做不成什么大事的。
几天后,袁记者突然打电话给我,问我们有没有空,她要带上相机再次来采访,给我们残疾人做的串珠拍照,同时将我们这个项目宣传出去,帮助残疾人销售串珠成品,就这样,我们幸福路街道江化社区“永恒玫瑰”串珠项目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出炉了,得到了强烈的反响。
今年8月份,在炎炎的夏日里,江化社区在地一大道门口开展了一场“永恒玫瑰”串珠义卖会。活动中,袁记者与我们一起向过路人介绍我们的工艺品和我们的项目,烈日高温烤的我们汗流浃背,但却没有烤退我们的激情。
(右一为顾晓昕在街头采访)
在王三祥(南云台林场工作人员)眼中
自从与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顾晓昕一起进行过监督类的采访后,才真正感觉到了舆论监督记者的不易。
记得那是夏天的时候,天气异常炎热,持续的高温让大家直喊吃不消,恨不得24小时待在空调房里。但是,当接到林场山上还有近200户职工由于电路老化失修连电风扇都转不起来的消息时,他不顾高温,当天便前往进行采访。由于山路异常难行,车辆只能开到山脚下,后面上山的路全部得靠腿走,但是顾晓昕二话不说,背上采访包就和带路的职工往山上爬。当时的气温连续多日在35℃以上,一出车门迎面就是滚滚热浪,就这样,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涉,才到山顶。一路上,不要5分钟,全身的衣服就湿透了,然后又被晒干,再湿透,又被晒干……
作为舆论监督记者,很多时候是“不受欢迎”的,冷脸、冷眼、冷板凳那是常有的事。“部分单位认为监督记者就是找茬的,见到监督记者有恶语相向的,有冷言冷语的,也有‘打太极’的,但是他们的态度对我们来说都不重要,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全力促进事情解决。”顾晓昕说,曾经和另外一名记者对某地违规开山采石进行采访报道,由于触及某些小团体的利益,甚至被围攻和威胁,后来是在当地警方的保护下下的山。“每当看到自己的报道帮群众解决了问题,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群众的每一声‘感谢’,都是对我莫大的鞭策和激励。”
(左一为胡笳)
在陈双亮(中国银行连云港分行财富管理中心主任)眼中
作为新闻新人,这位刚刚加入工作不久的小姑娘,最初对于金融并不在行,很多提问也并不专业,有些问题甚至在行内人看来有些好笑。但是,她依旧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很令人感动。
为了让自己能够变得更专业一些,她每次采访前,都列好问题提纲,并将答案仔细地一一用笔记下。记录后还会一遍遍上网搜索仔细核对,自己所记录的内容是否正确。为了确保稿件不出差错,她每次在发稿前也会回传一份给我们看,确保内容不出差错。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篇关于房地产方面的金融分析稿件,由于工作非常繁忙,一直到当天晚上12点半,才将稿子审好发回她的邮箱,并在微信上给她留言,打算让她第二天早上起来回复。没想到,信息发出后,很快收到了她的回复,原来已经睡着的她看到短信,半夜爬起来打开电脑,开始查收邮件,对照修改好的稿子和原稿有哪些差异。这让我也跟着重读这篇稿件,没想到又发现了几处需要修改的地方。于是,也回到电脑前,重新修改起了稿件。等修改好的第二篇稿件再次传给她的时候,已经是半夜2点。而她也没有一声抱怨,拿到新传回的稿件进行修改和研读。
几年过去了,胡笳的金融功底日积月累,俨然也成了半个专业人士,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观点分析都变得十分专业。不过,对于稿件的把关要求并没有变。有时为了一个数字,或者一个政策,她依旧会打电话、发微信跟我们反复核对,而这也或许正是记者们的责任感和职业情怀所在吧!
(李慧在活动中)
在张广来(204灌云指挥部工程推进组办公室负责人)眼中
8月29日下午,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义工团与灌云县交通局联合举办的“情系留守儿童、留爱送温暖”活动在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启动,此次活动中,我结识了连云港日报记者李慧,作为新闻义工团此次活动的爱心大使,李慧这几天一直为此事忙碌着。
为了让每位收到礼物的孩子都能满意,李慧告诉我,在来之前,她详细了解了留守儿童性别、身高等基本情况,列出了孩子们所需要的衣服和鞋子的码数。这些新衣新鞋来自于爱心人士的捐赠。
下午1:50,李慧在同事的帮助下将东西运到车上,向灌云县侍庄乡中心小学出发。不到3点钟,李慧及其同事到达了侍庄乡中心小学。 活动当天,正值学生开学报名,200多名孩子已经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等待着领爱心物品。
当天的温度有点高,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 新闻义工团倡导‘参与、快乐、奉献’精神,传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互助理念。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新闻人从未缺席。”这些话从李慧口中说出,虽然声音不大,却也坚定果敢,尽显了作为一名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
登记完的徐奶奶带着两个孙女,从现场工作人员手中接到了书包。看到徐奶奶的两个孙女都领到了书包后的开心模样,李慧不禁上前与两个小姑娘交谈起来,得知两个小姑娘的父母都在无锡一家工厂打工,平时忙,很少回来时,李慧眼中泛着泪光,对两个小姑娘说道,“要好好学习,不要让爷爷奶奶操心,爸爸妈妈担心啊……”90后的李慧对两个小女孩说道,小女孩开心地连连点头。
有一群人
穿梭在险苦境地与新闻现场;
有一群人
追逐着“现象”与“真相”的自白;
有一群人
弥合着“时代”与“永生”的断裂;
有一群人
只有上班没有下班,整日在外奔波;
这个群体
无私无畏,一台相机,一支笔,
就是他们的武器;
这个群体
敬业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
他们就是——
有句话是对记者这一行业最好的注解,“当你们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当你们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新闻在路上。”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目的地。
猜你喜欢
来源:连云港日报、连网,综合新华网、都市晨报、豫览等网络消息
值班总编:张青红 监制:胡柳君
编辑: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