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添尔一峰青——杜浩远解读北京画院傅山书画展
提起“傅山”,你也许还会觉得陌生,但是提起“傅青主”很多人肯定非常熟悉,没错,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中的傅大侠的原型就是傅山。
影视作品中的傅青主形象
真实生活中的傅山也确实是一位武术高手,有“傅山拳法”(也称“子午太极拳”)传世,但是傅山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傅山,明末清初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来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诸多别名,山西太原人。他是武术家,是道士,是医生,是学者,还是一位书画家。
傅山画像
傅山的书画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目前在北京画院举办了“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书画精品展览,北京、山西、天津、上海、广东五地博物馆的众多展品齐聚一堂,可以说是傅山“第三次进京”。
傅山少年时曾经求学于山西提学袁继咸门下,颇得袁继咸青睐。可是在后来袁氏被诬陷入狱,傅山于是变卖家产,联络数百人联名上疏,一路从山西步行至京城,为袁氏鸣冤。经过了七八个月的争斗,终使袁继咸沉冤昭雪。当时这傅山的第一次进京震动朝野,也成为他侠肝义胆、真性真情的体现。他第二次进京是在1678年,当时傅山已经72岁,康熙为了笼络亡明遗老,泯除这一群体的反清意识,下令让三品以上官员举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 傅山被召进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但是傅山多次称病拒绝出仕,山西官员抬着傅山的床榻给他送到了京城,但他还是誓死不进城。康熙无奈,最终他授予了内阁中书的职务,但傅山依旧多次拒绝,不接受官职,由此可见他的刚正气节和铮铮铁骨。
这次“第三次进京”没有那么的惊心动魄和蜿蜒曲折,展现给观众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上的另类之美。
日前,在青年书画鉴定家杜浩远老师的带领讲解下,汉翔书法教育的一行学员参观了本次展览,下面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次精彩的游学吧!
展厅入口
傅山楷书《文昌帝君阴骘文》
傅山的大字开始主要学习颜真卿,像这件《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明显带有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的笔意,显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其实傅山早年曾经还学习过赵孟頫的“赵体”楷书,但是后来极其贬斥,究其原因就是傅山对于“气节”的看重,他提出了“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的书学观点,由此杜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赵孟頫的皇族后裔的身份,又引申出了其书法对于后世如董其昌、乾隆的深刻影响。
傅山小楷《何颙传》
傅山小楷的水平也十分高超,他主要宗法魏晋书风,竖笔往往上细下粗,显得十分敦实;同时笔画之间连带较少,甚至并不衔接,有一种空灵之感。
学生提问
傅山行书册页
傅山的行书学习的是“二王”一路,字体潇洒飘逸,线条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傅山《各体书册》
傅山不仅本身是一位全才,在书法方面也是“多体全能”,而且在单一字体中往往还能渗透出其他书体的用笔笔意,可以说达到了融会贯通的高超境界,也为他的书法艺术形成自己的风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杜老师讲解傅山楷书《古诗十九首》册页
在傅山楷书《古诗十九首》册页前,杜老师重点讲解了傅山书法“用字奇古”的特点,比如“艸”字头写成“芔”、“贱”写成“贝戈戈”、“罗”上的扁“四”写成扁“网”等等;同时给大家强调,这些写法并非是傅山一时兴起作怪、自己创造,而是往往来源于篆籀金文的“隶定”,是傅山各种书体融汇贯通的表现。另外杜老师还分析了晚明的金石学的学术风气,不仅书法中爱用奇字,篆刻印章中也大量出现,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鉴定要点。
杜老师讲解傅山草书
傅山所擅长的各种书体之中,成就最高的还得说是草书。傅山的草书受到同处晚明的王铎书法的影响,注重取势。杜老师在这一面墙的草书条幅之前为学生们介绍了欣赏草书的方法,告诉大家草书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书法字体,文字的内容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笔画穿插、摇摆而形成的整体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还给大家详细讲解了浓重与淡色、湿润与干枯、点块与线条、方折与圆转等多种方面的对比技巧,从而增加了整幅书法作品的变化美感。
傅山草书条幅
傅山的狂草充分体现出了他“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学理论,他也正是用这种外表狂放、实际不出中国古典文人大儒法度的书法形态,勇敢地对抗着晚明赵、董的秀媚书风。
杜老师讲解傅山《哭子诗稿》
这次展出的一个亮点就是傅山的几件手稿、书札。杜老师告诉大家,在当代拍卖市场上名人书札是一个重要门类,而且往往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甚至于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讲比正式创作的书法作品更能表现作者的真是性情。在傅山的手稿当中,《哭子诗稿》是最为重要的一件。傅山的儿子傅眉在傅山晚年不幸去世,傅山为此十分悲痛,撰写了大量诗文。在这件手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少修改涂抹的痕迹,杜老师以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作为对比,讲解到其背后都蕴涵了书写者情绪的波动,同时两者又有具体的不同。
傅山、傅眉、傅莲苏书法对比
这三幅作品是傅山、傅眉、傅莲苏祖孙三人的书法作品。杜老师让学生们站在远处整体地观赏三件条幅的风格,大家纷纷表示感觉傅山的书法水平最高。杜老师由此深入地指出了傅眉的书法“行气”不连贯、字形扭摆生硬的不足,以及傅莲苏字体秀美与所处时代的整体社会风气的密切关系,同时又以康雍乾三代的陶瓷艺术作为参照,让大家有了更加全面的体会。
傅山、傅眉父子山水画作
傅山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丹青绘事也有所建树,他和儿子傅眉的多幅“文人画”山水作品主学元人笔墨,赋色清雅、格调脱俗,但是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清初“四王”所谓“正统画派”的构图影响。杜老师由此又讲解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由专业画工向普通文人转变的过程和原因,指出了文人士大夫由于没有经过严谨的绘画训练而“必然使用书法笔意创作”,从而也促成了后来“书画同源”理论的兴起,将唐宋时期原属宫廷画师的专业技能演变成了文人士大夫的遣兴之举。
傅山《雨中画鸭图》
这幅墨笔鸭子是傅山存世不多的花鸟画作品。杜老师告诉大家从左上角题诗的内容可以知道,这幅作品是傅山“懒得去洗砚台了,于是就用残墨随便抹了几笔”,所以这只鸭子的造型并不十分准确,但是神情却生趣盎然。另外从构图来看,这种“对角线分割画面”的形式也不多见,看来傅山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傅山行楷《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
傅山的“朋友圈”也非常庞大,和亲朋好友的笔墨往来也非常频繁,这套《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十二条屏可以称得上是他的书法巨作。其中文辞恳切,真情洋溢;书法字体融合了楷、隶、碑、帖等等而完全是自家面貌。另外题款的“真山”也是傅山入清之后的作品落款特点。
傅山临帖和王献之《安和帖》原帖比对
在展厅的最后并排展出了三件傅山的临帖之作,分别临摹的是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但是杜老师为学生们仔细比对了三件临作和原作之后,告诉大家学习书法初期要以“像”为临摹的宗旨,但是有一定基础之后可以进行“意临”,注重体会原作的笔墨精髓,可以带有自己的个人面貌特色。
观展合影
在杜老师的带领讲解下,轻松充实的游学之行到此就结束了,相信大家也对傅山的传奇人生和高超的书画尤其是书法艺术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了解更多考古文博书画知识和活动,欢迎关注“妙耳鉴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