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漫谈 | 蒋永福 论读书方法
读书漫谈 / 论读书方法
蒋永福 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E-mail:jiangyongfu916@163.com
读书有法吗?我想说,读书有法,亦无法。
读书方法重要吗?我想说,重要,也不重要。
“老师,您教我怎么读书”。我经常被学生问及这一问题。说实话,我至今也未能找出回答这一问题的所谓“正确”答案。对我来说,回答如何读书问题,简直是“天问”,无法斩钉截铁地、一语中的地回答。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提问,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又不能不回答。无奈,我只好回答:“读书读多了,你自己就能找到读书方法了。”有时,我又这么回答:“读书有法,亦无法,你自己去找吧。”我知道,这样的回答,学生肯定不满意,学生肯定感到不知所云,甚至感到一头雾水。
著名的文化学家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心态问题。”我很认同余先生的这句话。对想读书的年轻人而言,首先要把握好心态,然后再考虑方法问题,而不是相反。如果读书心态不正,那么读书方法再正确也无济于事。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想要勤读书、多读书,需要坚定的意志力或毅力,而意志力的强弱决定于心态的正确与否。朱熹说“大凡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所谓“心不公”,包括以获私利为读书目标、以炫耀自己为读书动机、以私意解读文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多种心态。这种心态,实际上就是“私心杂念”。私心杂念太重的人,无以立高远之志,无以坚定意志力,因而也无以造就读书人生。
正确的读书心态,就是正心诚意的读书心态。一旦确立了正心诚意的读书心态,私心杂念便无从生成;私心杂念不生,才能坚定意志力,才能做到专心致志。那么,什么是正心诚意的读书心态?对此,王阳明曾说过如下一段话:
大抵学问工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
在王阳明的这段话中,“主意头脑”就是指正心诚意的为学心态,其核心内容或目标就是“致良知”。《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里的“道问学”,其实是“尊德性”之功,也就是“致良知”之功。“道问学”是为了做到“尊德性”和“致良知”,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一己之私的名和利。“道问学”以“致良知”,这就是“心公”的读书心态,也就是正确的读书心态。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句话也是针对为学心态而言的。所谓“为己”之学,就是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而学;所谓“为人”之学,就是为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自命不凡而学。我们应该追求“为己”之学,还是追求“为人”之学?学者当“明辨之”。
上面谈了读书心态问题。下面再谈读书方法问题。
我也读过不少的名人谈读书经验、读书方法之书之文,如《学规类编》《古代阅读论》《读书四观》《中国文化名人书系:谈治学》《中国名家读书法》《古今名人读书法》《名人读书百法》《百家读书经》《古人治学典故集》《朱子读书法》《胡适论读书》《毛泽东读书十法》《曾国藩读书生涯》《阅读的力量》《阅读改变人生》《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力》《读书的方法与艺术》《读书的情趣与艺术》《读书记》《读书箴言》等等。我自己也曾班门弄斧地写过《论古代中国人的治学智慧》一文(4 万多字)。
读完这些书,给我的感觉是,古今中外,凡是名人几乎都谈读书经验、读书方法问题,似乎不谈读书经验、读书方法的人就算不上名人。还有一种感觉是,名人们所谈的读书经验和方法,虽然经验各异(这是必然的),所概括的方法之名各异,但我总觉得大同小异;尤其是当我了解到朱子读书六法之后,总觉得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谈读书方法,都不出朱子读书六法之右。迄今为止,朱熹是谈论读书法最多的大家,他不只是理学大师,我还想称他为“读书法大师”。
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法之名是由朱熹的弟子辅广在整理朱熹的有关读书的言论时概括命名的,同时辅广把自己的整理成果命名为《朱子读书法》。后来,张洪、齐熙二人对辅广的《朱子读书法》加以补订,但仍名之《朱子读书法》。
迄今为止,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谈或所总结的读书经验和方法,可谓多之又多。就读书方法而言,泛读法、速读法、SQ3R(Survey, Question,Read, Recite, Review)法、昼读夜思法、昼经夜史法、八面受敌法、提要勾玄法……,可谓数不胜数。有人提倡泛读法,有人提倡精读法;有人提倡多读而博,有人提倡少读而专;有人提倡熟读精思,有人提倡不求甚解;有人主张“学者必有师”或“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人主张为学“不可倚靠师友”……,可谓让人无所适从。
读书经验如此之多,几乎一人一经验;读书方法如此之多,几乎一人一法。曾祥芹、韩雪屏所编《阅读学原理》一书中,归纳有读书方法108 种之多。读书方法如此多,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世上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通用读书法,而只能有适用于个体人的具体读书法。适用于个体人的具体读书法,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世上没有统一的、最好的读书法,适用于自己的读书法才是最好的读书法。
朱熹说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后来,有些人(如胡适)又加了一“到”——手到。所谓“手到”,主要指圈点划线、做眉批、做笔记之举。袁枚说“读书不手记,一过无分毫”,此话确然。我很赞同“手到”的读书法,所以我自己就长期坚持“不拿笔不读书,读书必拿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肯定了读书做笔记的好处。徐特立先生当年就特别推崇“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法,也许此故,他的得意学生毛泽东就终生保持读书圈点、做眉批的“手到”习惯。
胡适在北京大学供职时,经常被邀做读书方法为主旨的演讲。经过多次演讲之后,他觉得有必要做一个总结,于是他说道: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在目前我觉到读书全凭先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无捷径,是没有什么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读书的习惯可分为: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其次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闲时可多往书摊上逛逛,无论什么书都要去摸一摸,你的兴趣就是凭你伸手乱摸后才知道的。图书馆里虽有许多的书供你参考,然而这是不够的,因为你想往上圈画一下都不能,更不能随便的批写。……青年人要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
我很赞同胡适的上述说法。之所以赞同,不是因为这句话是由某个名人说的,而是因为我自己在长年的读书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养成常买书、勤读书之习惯的重要性。对读书而言,我认为习惯胜于方法。迄今为止,我确实没有找到或总结出值得推广于别人的读书方法,我只有一些读书感受和习惯性做法。下面随便罗列若干,权当我的读书心得:
──“读书须先立志”,这是读书的真谛所在。
──读书不能有过于具体的目标,要有“由此出发,便是目的”的旷达心态。
──敬畏知识,敬畏先贤,这是朱熹所言“居敬持志”的要义所在。
──要养成常买书、勤读书的习惯,这样才能做到日积月累。
──朱熹说“蓄极则通”“读多便晓”,不读、少读,则不通、不晓。这里的通和晓,包括对读书方法的通和晓。
──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然会读多少、忘多少!
──不能盲目相信泛读、速读、不求甚解之类的“似是而非”之法;只有精读、细读、品读,才能全面读出书中之道,这叫“熟读精思”。
──要想多读书,无捷径可走,更无万能之法,只有一条“勤读”之路。
──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切己体察”,要学会“六经注我”。
──理解书中之义,不能过度自我,不能“认死理”,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难解或疑义时要“多闻阙疑”。
──善读者以读为乐;读书无乐趣者,请勿强读,毕竟人生还有其他事可做。
*本文刊自《图书馆建设》2022年第2期。封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图书馆,顾晓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