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半人都在假装喜欢钱
上周,因为业务关系和几个同事一起下馆子,有其它部门的新面孔。
饭毕,有个年轻人突然唉声叹气:“下个月又要吃土了!”
我惊诧,不过刚花了100多块钱,怎么会到吃土的地步?
问他说,自己这个月发下来的工资才8000多,迟到八次扣了四百多,请了三天假扣了1000多,来了个周边游花了5000多……
问他为什么要请三天假?他说心情不好,不想上班。每天工作,只有别人催他时才有动力。
最后还来了一句:"毯叔,你说我怎么就这么穷呢?"
有些人之所以穷
是因为他们并不喜欢钱
说这句话可能就要挨喷了——“毯叔,难道在中国还有人不喜欢钱?”
不好意思,我要反问你一句:“难道你真的以为大多数人都喜欢钱?“
错了。
绝大多数人喜欢的并不是钱,而且钱带来的“享受”。他们对金钱没有多大的渴望,如果有办法玩转世界,吃遍山珍海味,拥有香车美女,他们宁愿不要钱。
他们只在乎有钱的结果,不喜欢挣钱的过程。
就像网络上曾经有位红极一时的“打工哥”周某,他因为偷窃电动车被警方抓获。记者前去采访他:
记者:为什么要做小偷?
周某:没有钱了,肯定要做啊,不做没有钱用。
记者:那你不会去打工吗,有手有脚的?
周某: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偷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打工哥”火遍整个网络,映射出许多人对钱的态度。原来,大家口口声声说地喜欢钱,都只是叶公好龙罢了。
李笑来曾经有过这样的理解:赚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不是刚需,他们的真正刚需,其实是赚钱以后所能带来的一切。因为赚钱之后,可以带来时间上的自由,精神上的富足,物质得到满足,这似乎成为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
喜欢赚钱和喜欢赚钱之后的感觉,其实是两码事,而且天差地别。有的人天生喜欢赚钱,并为此付出所有努力。有的人天生喜欢赚钱之后的感觉,却不知道怎么赚钱,也不愿意为了赚钱而努力。而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是后者,一直麻醉于赚钱之后能带来美好生活的幻想中。
若真正喜欢钱这个东西,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努力去挣的,因为做喜欢的事,永远都是在享受。你会千方百计去寻找获得它的方法,而不是千方百计躲避它。
挣钱这种事,向来不会很舒服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挣钱呢?说白了,因为挣钱这种事儿,向来不会很舒服。
懒惰和空想,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成功最大的天敌。很多人之所以不愿去积极地挣钱,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多少是把挣钱当成了一种他人强加于自己的任务。
看看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连找工作都要别人去劝呢?
小型公司不想去,因为工作繁琐,还没有像样的福利给我享受;
中型公司不想去,因为普普通通,一眼就能看到自己退休的模样;
大型公司不想去,因为入职太难,我的能力匹配不了他给的薪水;
自己创业更不想去,因为又苦又累,还看不到明天的希望在哪。
这些人,别说主动去寻找机会了,哪怕只是一份简单的工作,都要上级给他们压力才干得下去。工作时能少干就少干,能不干就不干,总认为自己干了也没有多大改善,于是被懒惰成功“说服”,最后拥抱着贫穷怨天尤人。
还有一种人,虽然不至于这么“懒惰”,但总会把失败的原因归根于外部。
最近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张图:
其实,在工作当下收获多少、有多少发展空间、未来会怎样,公司和领导的影响最多只有30%,而超过70%以上的决定因素在于你自己。很多人往往把自己不成长、不成功的原因归结到那30%,却从来不愿意反思自己的70%。
很多人以为自己换个环境、换个老板或领导,就会努力工作。事实上,那只是你把挣钱的压力推卸给外部环境的一种体现,从未想过自身问题所在。
就像本山大叔这句话说的好:
如果你连挣钱这件事都要别人催着盯着;如果你从未给自己压力,没有积极性和自律性,喜欢把失败推卸给外部环境,那就怪不得自身窘困了。
挣钱需要吃苦,但并不是一味吃苦
是的,挣钱需要吃苦。一谈到自律吃苦,大多数人都会说“我明明已经很吃苦了啊!”
毯叔朋友圈里有些人天天晒自己加班:今天又是七点钟起床,晚上十点才回家;为了拿下客户熬夜做了一夜PPT,月光真好;又到这个点了,打车20分钟都没打到,我该怎么回去啊?
不客气地说,这都是心里的优越感在作祟。
当然,我不是说在忙碌之后自我安慰有什么问题,我也并不想去宣扬“996精神”,我只是害怕你高看了自己的痛苦,并且陷入自我感动中不可自拔。
美国曾做过一项关于开车水平的问卷调查,结果88%的司机认为自己的开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这个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我们不仅经常高看自己的吃苦,而且通常找不到赚钱的途径。
在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都挺好》中,18岁的苏明玉是一个离家出走、没钱没背景的大学生。为了攒够30万出国读书,她拼命赚钱,白天发传单,晚上做家教,周末兼职打工。
她拼尽全力,一个月只能攒下2000块。仔细一算,攒够30万,需要整整10年!
街头打工的苏明玉,是很多人为钱奔波的影子——痛苦着,也标榜着自己的痛苦,但只限于无意义的吃苦循环中。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每天在建筑工地干十几个小时,但很少思考如何学习技能;
辛苦一两个月完成的项目,却懒于花一天时间来总结;
日夜加班996不休,但从来不提升自己,工作5年还只是做重复性工作;
……
到头来,力气没少出,时间没少用,精力没少费,可还是没挣多少钱。
苏明玉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师父蒙总,一句话点醒了她:“小姑娘,赚钱靠的是脑子!”
想挣钱,就一定要趁早
想赚钱就需要学习,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时间成本太高,根本没有很多资本去学习,只能无意义的吃苦。
有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它就论述过这样一个困题:
你想提升就得花时间学习技能,学东西就会占用你的时间,时间被占用就导致你无法工作赚钱,最后导致你无法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死循环。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曾经是这样的年轻人:
工作在市区,因为没钱,只好租在郊区等偏远地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不得不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
事实如此残酷,难道我们就这样认输吗?
绝不。
年轻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敢于打破这种桎梏。我们可以靠体力赚钱,可以靠身体去压缩时间成本,趁着年轻还有精力,必须也必然会更快地学习技能。等到有一天成熟起来,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就必须靠脑子赚钱。
所以,越是穷,越要早点开始挣钱。
正如李笑来所说,大岁数人直到中年才遇到所谓“中年危机”,但其实那危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从策略上看,在年轻的时候认真思考金钱、重视金钱才是优势策略。如果你想变有钱,最好现在就去喜欢钱,现在就去挣钱。因为年轻的时候,你能翻盘的概率最大。
分享给大家三个年轻人赚钱的原则:
1. 赚效率的钱,不赚时间的钱。
2. 赚脑子的钱,不赚体力的钱。
3. 赚未来的钱,不赚眼前的钱。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奥斯卡·王尔德
我可以肯定的说,在喜欢钱这点上,我和王尔德一个水平。
人人都在说喜欢钱,但其实,他们都在假装喜欢钱。
因为,真正的喜欢,是会行动的。
我从不鼓吹金钱万能论,也不想怂恿你做一个拜金主义者。但我想告诉你,只有当你全身心喜欢上钱,知晓其中的痛楚,能够利用自己现有优势的时候,你才真正走在了挣钱的正向道路上。
挣钱绝对是自己的事。化痛苦为动力,化问题为机会。与其看别人成功喝别人的鸡汤,不如现在自己熬鸡汤给自己喝。
最后,祝大家都有钱。
你也许还想看:
图片来源于piqsels免版税图库
#毯叔灵魂一问#
再想想,你是真的喜欢钱吗?
加入【毯叔读者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