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家垄断国企VS一线城市投行,谁才是金融民工的最佳归宿?【盘问毯叔】

你的毯叔 毯叔盘钱 2022-01-17
点击卡片,关注毯叔走起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努力是为了获得选择的机会。

可问题在于: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即便上天怜惜你,给了你一个选择的机会,你也很难即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稳稳接住它。

因为什么?

选择本身,考验你的从不是你对当下的认知,而是你对未来10年,20年,乃至一生的认知。

你能否在看不到未来确定的收益和风险时,心甘情愿付出自己的成本?

你是否在信息过载的社会,拥有独立决策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足够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图源:《我们这一天》

这个世界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此:

总是要求年轻人在不谙世事的时候,就做出远高于自身认知的选择,却从不给任何人回头和反省的机会。

于是,这些年,我们总眼见身边很多人,因为年轻时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分岔,在人生的道路上从此分了岔。

尤其是在职场,这个灯下黑的地方。

在金融圈这十多年,我建立了大量金融同业的朋友圈,也见证和分享过太多人职场的迷茫和后悔,所以特别能理解每个在选择当下纠结的年轻人。

所以,这也是我几个月前开始做金融求职咨询的初衷。

图源:网络

这几个月,找我咨询的朋友,有在大学找不到未来职业方向的大学生,有正在找工作的应届生,有工作几年想转行金融的中年人,当然也有对金融行业失望一心想离开的打工人……

我最常做的,就是通过提供一个更高的视角,帮助每个人分析所处的行业、业务线和岗位的发展趋势,然后用更理性的利弊帮助他们找到方向,解决问题。

当然,这于我也是一个机会,因为在和每个人沟通的过程中,我都能更直接地反观到我自己和身边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可以回过头再去反思和更新认知。

而且,通过和大家的沟通,我发现,找我咨询的问题往往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有很多复杂的问题,看似每个人面临的选项不同,但底层的思考逻辑和认知层级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本着能帮一个是一个的朴素想法,我决定在公众号开一个【盘问毯叔】栏目,在征得一些咨询朋友的同意后,把和他们咨询的一些核心观点记录下来,希望能给到更多朋友启发、反思和行动力。

今天先发三个典型案例:





毯叔答:

关于金融行业考证、实习、找工作的优先顺序,一直是困扰很多年轻人的千古难题。但其实放在我现在的职场阶段,从招人和人才筛选的角度去考察年轻人,再去回答这个问题,So easy——一定是找工作>实习>考证。


我们要明确下考证的作用是什么?无论是考CPA,CFA,FRM这些证书还是其他什么,主要作用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没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会仅仅因为你考过了某个证而决定录用你,考证是很好的自我学习的过程,但不要报着功利心企图它能够改变一切。


图源:网络


而相比考证,实习显然更加重要。我们说金融机构招人不看证书,那看什么?除了你固有的学历,就是你的相关实习经历。


所以想去某个领域发展,就一定要争取去这个领域先实习,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敲开大门,而重要的是通过实习经历真正了解这个行业,这个领域,这家公司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不要害怕因为找不到好的实习,就先去考证充实自己,这两个工作一定要并行。


觉得难?后面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会更难。都是难,你想先难还是后难?


当然,要注意一点,我身边有很多例子都是这样,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要经历多次改变,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所以如果你初期的工作不理想,不用气馁,可以继续通过考证,跳槽来改变,没有人能够一次性到达完美,人生就是小步快跑的过程,时刻保持学习的能力,在需要考证锦上添花的时候别出岔子,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毯叔答:

这个问题在我身边发生的频率非常高。都说任何工作都是围城,但对于两大高薪行业互联网和金融来说,这座围城显然更高。


如何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几个维度看。


首先宏观的角度,这几年,银行体系发展金融科技公司的投入力度和势头都是史无前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倒逼着传统的银行系统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比如工行、建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最近几年都在疯狂招人,所以才有机会,给到互联网人才进入这个新兴的子行业。当然,这是机会,也是挑战。


从中观的角度,我觉得所有做过的互联网的人都必须要从文化和价值观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的适应。因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思路,这些年一直都是在不断的细分领域找寻机会,找到盈利模式的切入口,就不惜一切代价持续投入做到行业独角兽,在这里,个人的发展也是逐渐将人用到极致,强调个人业务能力的专业性。但银行系统的发展思路显然不同,它是大而宽泛的,是综合性金融机构的代表,业务种类和发展都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多元的,强调人的综合能力,要有在基层工作的复合背景,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


所以互联网行业很多人来到银行体系下的公司特别不适应,很正常,你不能要求一个勇将同时成为一个司令,他们对人的能力模块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


微观层面,银行体系的工作节奏,包括早起打卡,开会的文化,汇报表达,如何和领导沟通,学会获取资源等,这都是互联网人才需要重新学习并评估的。


你是否愿意重新格式化自己,去适应这种全新的体系和文化?你是否接受这种复杂和冗长的模式?这是个问题。


图源:《未生》


所以,如何选择?我觉得如果你做了评估后,从三观上特别不认同的这个行业,尽量早点离开,早点止损,这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适配性的问题。


世界那么大,开心最重要,没必要强求。而且从大的趋势看,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目前也没有形成清晰的经营模式,所以,在这里继续坚持,到底是机遇还是浪费,没有人知道答案。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重新回归互联网行业,那些曾经困扰你的年龄危机和996现象,你是否能够重新接受?否则,一切只会重蹈覆辙。





毯叔答:

这位朋友和我的通话过程,让我很明确的感受到,他并不需要我给他提供更多专业建议,他其实已经想好了,只是强烈地希望有人支持他一下,挺他一下,告诉他去投行工作是对的路。


可以理解,很多学经济和金融专业的同学都有一个早期的梦想,就是加入投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大潮。我曾经也一样。即便这些年,投行早就没有之前那么高大上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工作的高强度,竞争的激烈,一些事务性工作的繁琐等等,很多朋友心里还是有这个执念,觉得年轻时不去一次投行,年纪大了会有遗憾,这点我从心情上是十分理解的,谁让是执念呢,总得有个机会让我执消解掉。


图源:《海蒂和爷爷》


但去掉感情因素,投行和国企到底哪个更值得去呢?这就需要更加系统的评估了。


必须承认,三四线老家有的国企财务或者资本类的公司,在你有一些关系的情况下,是具有明显发展比较优势的。可能你资质不用很高,就可以在短时间获得很大的职位提升。


但是如果去了投行,面临的竞争显然会更激烈,更加赤裸裸。最精英的一批人在充分竞争,你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很快就能见分晓。到时候,你是否能够接受自己的心里落差和情绪失控?这些都是在入行前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问题。毕竟,一切选择都有机会成本,你不可能干俩月再回去老家国企了。


还有一点,这位朋友在咨询过程中和我说,他的职业规划是走技术路线,坚持走承做的道路。基于这点,我的建议是,从更长的职业生涯看,我所认识的国内的投资银行家基本没有只做承做的,你想有更高的成就或者发展,做承揽是逃不开的一条路。


所以进入投行,就不要给自己预设。


承做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不要觉得自己性格和资源不够,就把自己固定在承做这条路上,这是自我锁死,而大城市,大机构,做投行,最怕的就是自我锁死。


因为机会比你想的更多,但需要你取舍的也更多。


▼▼▼

今天先分享这几个问题。

希望能对遇到相同困惑的朋友有启发,有帮助。

就像这些朋友给到的反馈一样,提前撬动未来的认知,才能做出从更长维度上正确的选择。


不过,总体来说,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是一个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的过程,求职也是一样。每个人面对的状况千差万别,虽然有基本共识,解决思路也是因人而异。

所以如果,你还是想不明白怎么办,欢迎与我具体交流咨询。

咨询方式和流程,请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查看:


也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困惑和疑问,共性问题我会视大家的点赞量优先解答。

咱们下期见~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