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

2017-02-19 王兴国 明仁城规设计院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应对农村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选择。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为农村一二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出强烈信号的同时,也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抓住农村发展的新机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统筹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掘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产业环节和资源要素的融合互动,不断增加生态和文化产品供给,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党中央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对农业农村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一方面,我国农业承受着成本地板不断抬升、价格天花板不断下压的双重挤压,面临着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黄线”开始逼近和资源环境“红灯”开始亮起的双重约束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形势十分紧迫;另一方面,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如果继续延续原来的农业发展方式,不顾及农业自身面临的压力和约束,抓不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的新机遇,我国农业农村的未来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窄,促进农民增收的困难将会越来越大。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统筹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业多功能性为依托,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观光等产业形态,积极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的过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农业六次产业化这三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赵海(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六次产业化的拓展版,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②。姜长云(2015)详细分析了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重点与特色,并提出了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日本推进“六次产业化”的异同点,对当前各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③。事实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业的多功能性密不可分。何立胜、陈世新(2005)分析了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和途径④;李俊岭(2009)则探讨了产业融合对农业多功能的影响⑤。总的来看,目前学术界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正逐步深化,张义博(2015)认为已有成果的研究视角基本上聚焦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强调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⑥。本文试图从更基本的视角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探讨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总结当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考察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2012年达到26564.7元,是1978年的11.47倍(以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16.6元,是1978年的11.77倍(以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⑦。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更加提高重视生活质量的消费,更加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用于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快速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因此,农村发展要适应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包括食品、生态、文化等在内的多种产品供给。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广阔空间。在一部分人眼中农业农村仍是落后的代名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累赘;如果说农业农村还有什么用处的话,充其量只能充当劳动力和建设用地指标的“蓄水池”。事实上,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所依赖的土地财政,正是靠压缩农村发展空间来实现土地的快速城镇化的;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地方,打着建设新农村的旗号,过分积极地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农民上楼,也反映了同样的逻辑。目前,这种思维越来越显示出其短视的一面,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是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理念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对农业产品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农产品的消费日益多样化和营养化,初级食品逐步被加工食品、更有营养和附加值的食品所替代⑧,农产品的消费结构出现不断升级的趋势。这就要求农业应该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型,从单纯地提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在不断夯实生产基础的同时,使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子。

  二是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增加,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密切相关。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工作和闲暇之间的选择上逐步出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情况。根据劳动者的最优化行为,对应于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在效用最大化点⑨上确定最优劳动供给量,这样就能得到劳动的供给曲线。通常意义上,闲暇被认为是一种正常商品⑩。在工资水平较低时,工资率上升对劳动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减少闲暇消费;而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替代效应可能会小于收入效应,人们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减少劳动时间(11)。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00年的9333元,增加到2014年的56339元,名义工资增长了5.04倍,实际工资增长了3.4倍(2000年工资水平为100)(12)。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增加闲暇时间的意愿十分强烈,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休闲。以公共假期为例,1995年之前,我国每年法定假期不到60天;1995年之后周末开始休息2天,1999年形成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目前我国公共假期达到115天,在数量上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13)。有研究表明闲暇与居民消费和消费增长具有相关性。陈海达等(2006)证实通过增加闲暇会促进消费的增长(14);魏翔、惠普科(2007)的研究显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近15年来,闲暇时间对居民的消费增长有明显的正向作用(15)。

  休闲旅游是城乡居民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的重要内容。近二十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花费屡创新高(见表1)。1995年-2014年年间,国内游客人次平均每年增长9.86%,旅游总花费平均每年增长18.31%,人均花费年均增长7.65%(16)。同期,城乡居民旅游人数和旅游花费具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长趋势更加显著(见图1)。由于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较为局促,发挥农业的生态、文化功能对于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17)。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空间区域,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生态环保、科技教育等消费需求持续扩张。以山东省为例,2010年到2014年,山东省乡村旅游收入由531亿元增长到1420亿元,接待人数由1.3亿人次增长到2.7亿人次(18)。

  三是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的角度看,农业都不是功能单一的产业;而广阔的地理空间、多样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则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农业具有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功能和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对回归自然、乡村体验、休闲旅游等多方面的需求,是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在一些地区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今后我国农村发展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图1 1995-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情况

  总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对农村一二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必须改变之前以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供给为主的现状,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使农产品供给在品种、质量上更加契合市场需求;必须改变之前以农业产品功能为主的情况,不断开发农业其他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必须改变之前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不断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统筹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广泛参与。传统小农囿于经营规模、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难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上发挥大的作用。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具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实力和主观愿望。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开发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有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积极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事实上,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历史任务。只不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多地侧重于产加销三位一体的融合。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所打下的基础,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的作用,向前带动农业生产,向后推动销售、物流、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打通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阻隔,是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法宝。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不仅在促进产业融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城乡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发挥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等农村传统组织资源的作用,创新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不仅对这些传统组织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够丰富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第三,合理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能仅靠农业农村内部力量。即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单靠其一己之力也很难打通农业全产业链。工商资本拥有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更容易打破产业界限,通过整体策划,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工商资本的带动和支持。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工商资本进入更适应其发展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产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

  第四,着力开拓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如前所述,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业的文化、生态功能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生态环保、科技教育等消费需求持续扩张。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高度体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业态。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借鉴日韩等国发展“六次产业”的经验,吸引和支持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各类农业创业主体,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把农村地区变成活力之地,把农业产业变成不老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县城和重点镇、中心村、特色村镇,作为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布局,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布局效益。

  四、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种形式

  第一,第一产业带动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以后,通过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渠道销售农副产品;或者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积极发展采摘、观光、文化体验等休闲农业,实现农业与休闲产业的有机融合。这种类型以一产为中心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前者多见于农业优势主产区,后者多见于城市郊区和生态、乡村文化资源富集区。由于经营主体单一,利益连接紧密,特别是休闲农业迎合了城乡居民日益旺盛旅游休闲需求,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达到100余万家,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农户317.6万户(19),家庭农场达到87.7万个(20)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引领产业环节的融合互动,推动着资源要素的融合渗透,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案例:山东省莱芜市铁农联众农牧合作社联合社是由山东铁农集团有限公司在2012年12月发起,联合联众果蔬、鲁宁丰林果、金来粮蔬、田家楼蔬菜、富家庄士明蔬菜、昌盛养殖、博飞畜禽养殖等9家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的莱芜市第一家联合社。其经营领域涵盖了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活动。在生产领域,联合社有13个产品通过了绿色产品认证;在销售领域,一是设立了名优特产超市,积极展销其9个专业合作社的产品;二是与山东高速、山东建行、南郊宾馆及一些连锁超市建立了供货关系,建立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000余万元(21)。

  山东省金乡县的丽水家庭农场在常规鱼的养殖基础上积极发展休闲渔业。通过引进观赏鱼种,加强场区基础设施建设,丽水家庭农场将场区划分为休闲垂钓、渔事体验、蔬菜采摘、水果采摘和田园超市等功能区,充分展现“有机果蔬、生态鲜鱼、农家餐饮”的原生态田园风采,吸引消费者体验休闲,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第二,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加工能力和销售渠道,通过土地流转自建生产基地或者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农户,把产业链条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种类型以二、三产为中心带动一产融合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加工型、商贸流通型龙头企业发展层次较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已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多种经营主体共存共赢的重要模式。目前,我国共有12万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万家,国家级农业企业1245家(22)。

  案例: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1986年建立的莱阳市果菜保鲜总公司。从1986年进军果蔬加工行业以来,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安全食品加工为主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范围涉及蔬菜种植、种猪繁殖、食品加工、木器制造、包装生产等诸多领域。龙大集团以蔬菜加工出口为链条,形成了龙头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加工、加工带农户的“龙型”产业体系。龙大集团建设的区域化、规模化的种植基地达到17万多亩,覆盖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10个省区的70多个县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第三,工商资本带动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或直接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或创办农业产业园区,或开拓乡村旅游,积极从事生产、加工、销售、金融、休闲农业等经济活动,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利用农村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开拓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方面,工商资本大有可为。

 案例:山东省滨州市花盈花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玫瑰种植、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司,在滨州城区近郊建立了占地2000余亩的华盈玫瑰园。在中国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支持下,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从玫瑰培育到玫瑰种植,再到玫瑰花茶、玫瑰酱、玫瑰露等玫瑰产品的深加工,带动了滨州市和周边地区玫瑰产业发展。近两年,玫瑰产业深受市场价格低迷的困扰,该公司通过举办玫瑰节,在玫瑰园安排文艺演出,吸引城乡居民游园采风,发展休闲观光,有效缓解了玫瑰种植环节收入减少的压力。

 第四,农业服务企业带动型。以供销社为代表的农业服务企业不断延伸和拓展为“三农”服务的业务领域,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建立为农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大田托管和农资配送等社会化服务,投资建设仓储、冷链物流、商贸流通基地和批发市场,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增值收益,成为推动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案例:山东省供销社在全省已经建成378个为农服务中心,构建起来“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已经托管土地826万亩。在汶上县,供销社托管土地里产出的小麦,经过烘干之后,直接送进汶上县供销社的面粉厂,然后将面粉再运到北京等地29家鲁供绿叶牌“山东大馒头”加工厂,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23)。

  五、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农产品加工业大而不强。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0万家(24),全国大口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3万亿元(2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由2003年的0.9∶1(26)提高到2014年的2.1∶1(27),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类型不丰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发展水平亟待提高(28)。此外,融资难、建设用地审批难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二,农村资源环境严重透支。一方面,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2014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5995.94万吨,是1978年施用量的6.78倍;农药和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也有很大的增长(29)。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无法得到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染逐渐显现。在生活垃圾方面,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山东省农村社区内生活垃圾能集中处理的农户比重已经达到83.3%(30)。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改变,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际运行效果还有待提高。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截止到2007年,全国行政村中,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村庄比例只有3.4%(31)。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切,各地也在采取不同的方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第三,对农业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不足,发展办法不多。在这些地方,农业还只是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产品和要素的产业,农村被当作建设用地指标的“蓄水池”;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有价值的承载着农村传统文化的村落民居、民俗礼乐、手工技艺等,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快速消失。据统计,我国自然村数量已从1990年的377.3万个,减少到2011年的266.9万个,平均每年减少10万个自然村(32)。

 第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不高。早在19世纪40年代,乡村旅游就已经在西方一些国家开始出现(33),而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较晚。长期以来,在我国农业的经济(产品)功能受到重视,而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开发相对不足。因此,我国生产型农业人才储备较为充分,但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所需要的善创意、懂技术、会管理、知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富于创意的精品较少,整个产业从总体上看“有群山而无高峰”。

  六、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首先,着力解决农产品晾晒、烘干、储藏等问题,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就地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推行“中央厨房+主食门店”模式,提高主食加工业工业化、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休闲方便食品产业发展。其次,加快培育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鼓励各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再次,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最后,整合资源,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第二,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生产方面,推广深耕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制定并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全面改良耕地质量,提高耕地永续利用能力;推进农业节水、化肥减量、农药减控、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畜禽养殖提升等工作,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在农村环境方面,大力开展村庄村容村貌整治,加快农村卫生厕所、户用沼气池建设,继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完善“以奖促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办法,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处理的有效途径。

  第三,加大农业多功能性开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鼓励各地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推动农业与休闲、观光、体验、养生、教育等融合发展,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档次和水平。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在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方面的经验,借鉴他们在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做法。保护传统村落,发掘农村传统文化,开发体验式农村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建设各种类型的民俗观光园、民宿农庄等,打造农业节庆活动品牌。统筹规划农村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要素,进一步迸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第四,推动农村产业环节和资源要素的融合互动。培养和集聚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和农业创客发展各类创意农业,把农村地区变成活力之地,把农业产业打造成朝气蓬勃的产业,促进产业要素融合渗透,推动农村产业环节融合互动。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等农村传统组织资源的作用,向前推动农业生产,向后带动销售、物流、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打通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阻隔。引导工商资本更多地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产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把县城和重点镇、中心村、特色村镇,作为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优化布局,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