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休闲农场与儿童农业教育

2017-02-19 明仁城规设计院

  从城市人需求的视角来看,久居城市的人们渴望了解农业的奥秘及农村的生活方式,这种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性、互补性是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而在休闲农业中,“学”又无处不在,比如农业科普、农业生产劳动中渗透出的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人与自然的和谐、乡野幽静的学习环境…...




教育部出台文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劳动教育写入政策层面。


意见指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这一文件的出台,为休闲农场申请作为劳动教育配套基地提供了政策支持。




当代孩子对唐诗《悯农》都倒背如流,但大都“五谷不分”。我们认为,想让学生深入了解基本农事和农事科普常识,必须让孩子亲手参与种植,再通过长时间的培护、学习、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最终才能达到受教育的目的。等到丰收时,同学们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自豪感,从而树立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真切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农业劳动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让学生放下书包,走进农场,通过亲自参加农活体验来学习的方式不谋而合。




那么,在休闲农场中开展儿童农业教育,需要关注的点在哪儿呢?我们认为,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硬件,要满足举办室内外活动的要求和体现对儿童的关怀;二是见学课程的设置,也就是软件,能够根据节气的变幻和农作物的习性不断变换课程,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先从硬件的角度展开来讲:


一个运营良好的农场,一般由入口、主场馆(温室)、附属建筑、景观道路及游乐场地构成。几个要素需要结合儿童的特点,加以考量。



台湾清境农场绵羊城堡的入口




英国植物园温室



北京·农博园室内



台湾台一休闲教育农场儿童教育场馆外观



景观路



童话色彩的附属建筑




符合青少年喜好和农场主题的标牌标识


软件的角度,根据节气不断变换场景是关键。比如3月,可以结合农耕,制定春种课程,9月则可以制定收获主题课程;在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也可以开发出相应的课程。此外,对学校渠道的开发和儿童、家长的招募,如何最快速、最大化的招徕到人气,也是考验运营团队软件能力的关键。




棉花采摘课程



非遗课程(儿童见学基地实景拍摄)



小学生们在台湾“香草菲菲”实地学习知识并上手工劳作课




项目基地活动实景



项目基地活动实景



总论:旅游消费基数持续放大,使社会对原已持续升温的休闲旅游市场投以更多期待,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选择去农场带着孩子一起接触大自然。对农场经营方而言,如何将少年儿童农业见学寓教于乐,形成良性的持续的到访,增加家庭的黏性,拉动农场相关产品的消费,或是未来中国新农场产业运营决胜的关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