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 | 罗玲   图 | 网络   编 | 叮当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真正塑造他们的,或许不是知识,而是他们的“经历”、生活中发生的对他们有意义有影响的“事件”。

比如:与家人出游、和亲友某次相处、为某个比赛而拼的过程、也包括看书得来的间接虚拟的体验。这些经历体验,这些让人思考、触动人情感的事情,会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留下真正的痕迹。小事件起积累作用,大事件或许能促成某个转折点或者形成某种全新的目标或信念。如果孩子们生活太单调,都是两点一线,之间发生的事情都是被安排好的固定模式,没有你主动做什么能促成变化的空间,那么,你会有一种徒长岁数却没有成长的感觉,一直到成年了也会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法。

所以,在支持孩子努力学习的同时,我一直特别留意,给孩子留出一些空闲和空间。有时哪怕是学校的任务没有完全做完,我也鼓励她做点别的,自己安排好时间,比如以后再找机会把任务完成。对于小学生们周末上的课,我也建议:无论是英语、奥数,还是才艺,家长都要多了解,了解是为了只保留最必要的课,腾出更多时间自由安排。多留一些周末时间,去爬山、家庭活动、做孩子喜欢的事、读书,随机安排事情。太多的课,生活中灵活的个性化的事情就必然减少。孩子们在学校已经是模板式的日子,剩余的时间,要增加灵动的内容,给孩子丰富的经历。

另外,很多道理直接告诉孩子也没用,他要在体验中自己得到。比如,你告诉他,未来生活工作不都是你喜欢的事情,琐事也得做,说这些,不如现在每天让他做点家务活,练得不怕琐事麻烦,勤快,乐观。

我们不仅因为没有时间给孩子去积累各种经历,有时,也因为总想护着孩子,总怕他走弯路、浪费时间、体验挫败。但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必然要伴随各种摸索、弯路、碰壁、孤独、痛苦,他在途中注定会遇到坑坑洼洼,有迷茫困惑,有伤心、失望或悔恨的泪水,有让他思念的人,有让他心碎的人……我们总想竭力避免这一切,但终归,他吃进去的营养才能长他的身体,他经历的事情才能强壮他的心智。有勇气的父母,不是为他屏蔽,而是舍得让他去面对。在他受挫时,不是气急败坏地责备,而是安静坚定地给他力量。

每样经历都在让孩子一点点长大。你要舍得让你的孩子长大!

意识到上面这些,在如今这个时代,尤其重要!现在,无论中外,人们都生活在一种“精英文化”里。这种文化只看重能力、效益。我们做一切事情,都只考虑投入和产出,如同做生意。在这样的模式里,人的心灵、情感、生命历程,都变得扁平单薄。人性进化得越发简单了。大家的成长轨迹如出一辙。每个人都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们从小到大的一切路径,都是经过算计后,被认为是最经济实惠,性价比高,投入小产出大的。这样算计后的结果,自然是彼此差不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那些能力不足的、边缘的、被迫走弯路的人,最终反倒比其他人有成果,他们脱颖而出,只因为他们积累了不一样的经历,锻炼出不同的能力。

最关键的是,归根结底,人生是不应该只用能力、业绩去衡量与总结的。生命的含义远比这丰富!

如果去读过去的小说,你会发现,那时人们的感受更加细腻丰富。那时人们仍然去看大段大段的场景、风景或心理描写。人们可以沉浸于小说描绘出来的氛围中,去体验那个世界。现在,很少有人肯花时间去读那么多文字,因为投入和产出比太差了。我们看故事只想知道然后发生了什么、最后结局怎样。我们现在几乎很少在思考。我们以为的思考,其实只是关于利益收支的盘算。

我们在全力追求便捷舒适和效率的同时,失去了丰富的经历、感觉,失去了多样性。如此,一生过下来,恐怕就会过得像两页简历一样轻飘飘的,没有厚度。


我这一代人多少还有点不同的经历。有时我想象着现在这些把成长的时间都用来刷题、上补习班的一代,想象他们长大后的样子,就觉得有很多东西像地球上的物种一样,正在丧失消亡中。人类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肢体和心灵都在退化的物种?流行歌曲只有简单重复的语句和旋律。消遣和节日都被简化成了吃和购物。闲暇时都在低头看手机。寻求伴侣不再谈论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和个人经历,只看颜值和收入。聊天谈话里只剩下八卦热点炫富和段子。人生目标都是金钱地位事业的成功……世界上,多余的事物都被删除了、简化了,只剩下如同压缩饼干一样的正事,由一些简单无趣的同样的人在做着。

我们现在养孩子,仿佛是在高速路上行进——不论你自己怎么想,你一刻也慢不得、更停不下来。在这条精英文化的高速路上,你注定只能一路去赶。那么,是否我们可以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是否可以记得我们是在养育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只知完成业绩、爬职业阶梯的员工?

- END -

点这里,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