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宝科学家于敏:1988年事迹解密,他的成果细节绝密

2017-12-18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所发文章不代表本号的意见,仅作陈列,便于大家批判阅读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稿!

投稿邮箱 :dongbowhyjy@126.com

东博书院网站网址:www.dongboshuyuan.com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阅读原文”,访问东博书院网络书店,本店利润全部捐献本公益账号

免责声明:东博文化研究院所发部分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作者尽快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业内对于敏评价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 彭桓武)

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 朱光亚)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于敏”条目

网友评价:中国的氢弹常态值班,别的国家的氢弹现用现填(加注弹药)。

二 44 29130 44 13005 0 0 12161 0 0:00:02 0:00:01 0:00:01 12165于敏不是海归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30年深藏功与名, 中国最伟大的人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其间,他的妻子也只知道他在上班。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三、于敏的工作特殊,普通人难于理解也没有必要理解深刻

在所有公开的技术资料里,氢弹原理的方程式是公开的,你绝对找不到氢弹的具体构造图,或者具体描述用什么技术方法来制造氢弹。

世界上最早突破氢弹技术设计的是美国,50年代时美国科学家泰勒完成的一种设计方案被叫做“T-U构型”,它在1952年11月1日爆炸成功,成为世界首枚氢弹。不过第一枚氢弹“迈克”重达62吨,其中大部分是冷却装置。这样的家伙显然不能用于实战。美国的第一颗实用氢弹的试验要到1954年3月1日才试验成功。

根据公开的资料,在国际核禁条约之前,于老的项目没有遗憾;之后,于老的项目在电脑上充满感叹。

我们只能推测,某些于老参与的项目,在2014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于老多年前曾提出惯性约束可控核聚变方面的重要建议。如果真的是这方面的突破,那将是不亚于“于敏构型”的第二个巨大成就,一个人一生中能取得两个这样分量的成就,就连历史上的科学巨匠也很难做到。

所谓的于敏构型,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氢弹构型。据说,“于敏构型”的说法是美国给提出来的。

四、把于敏的贡献进一步通俗介绍

于老走出了另一条氢弹小型化之路,而且使之能够在常态下储存和使用;我国成了唯一一个战备核武器有氢弹的国家。

(某媒体上表述的毕竟有水平,就是难于理解:"世界上只有两种氢弹,一种是美国氢弹,一种是于敏构型的氢弹"。中国的氢弹和美国的氢弹在杀伤破坏机理上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研制方法、制造工艺和管理及使用上有所不同。)

挂“狂飙一号”氢弹的中国空军强-5攻击机。“狂飙一号”的出现说明中国在氢弹小型化方面从一开始就非常领先,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与于敏构型的特点有关。

有了这玩意,意味着—— 是我们讨论别国的命运,而不是别国来决定我们的命运。

2014年于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能获得这个奖,不是他的荣幸;这个奖能获得他,是这个奖的荣幸!

2017年于老91岁高寿,他老人家擎起的那把伞好大!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 “阅读原文” ,访问东博书院网店。

本网店为公益性质,谢绝商业合作,所得收入全部用于维护本公众号运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