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源:《毛泽东论坛》2016年卷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形成的“赶考”精神,包含了居安思危、心系群众励精图治实干兴邦等丰富内容。当前,“赶考”还在继续,国人仍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进一步弘扬西柏坡形成的“赶考”精神。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1948年4月至1949年3月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对周恩来等人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进京赶考去!”还说:“进了城,我们就正式管理这个国家了,更要多为人民着想。”在定都北京及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老辈革命家交出了一份份人民基本满意的答卷。今天,我们党大力弘扬“赶考”精神,能够进一步激活广大干部群众的红色记忆,有助于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更加密切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续写人民满意的答卷。因此,这种“赶考”精神过去我们需要,现在仍然需要,将来还是需要,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形成及内涵

“进京赶考”的理念,源自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以及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内与毛泽东的对话。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讲述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将领生活腐化,并发生了宗派斗争,互相残杀,导致兵败人亡。这篇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党中央很快以整风文件的方式把此文发至全党学习。毛泽东说:“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5年之后,即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据此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光辉思想。另外,黄炎培在重庆出版的《延安归来》一书记录了与毛泽东关于“历史兴亡周期律”的一段对话黄炎培在延安访问期间,看到一派政兴人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振奋之余又有所担心:共产党廉明的政治作风和蓬勃的革命精神能维系多久?1945年7月4日,黄炎培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发问: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支配”,避免“人亡政息”的历史现象。毛泽东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实际上,黄炎培提出的问题毛泽东思索已久,这是他继读《甲申三百年祭》之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又一次深刻思考,而且上升到了规律性认识的高度。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村召开,决定和通过了各项大政方针,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为筹建新中国做了直接准备。因为胜利来得很快,我们党会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会不会重蹈大顺政权李自成的覆辙?会不会出现“人亡政息”的后果?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了“两个务必”、作出了防止骄傲自满的“六条规定”以及对全党全军进行入城教育。这些举措,都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前的准备工作。进城前夕,毛泽东又指示中央办公厅印发《进京守则》,决定在全党开展入城纪律教育、学习管理城市的有关知识,并发出了“进京赶考去”“考个好成绩”“不当李自成”“不要退回来”的警示。此时,人民解放军刚刚取得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我们党即将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任务。接手治理一个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内外许多人并不看好新中国,不相信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此背景下,我们共产党人进京考什么?考场在哪里?谁是考官和考生?估计能考多少分?……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中央领导人面前,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思考。毛泽东“赶考”这个形象的比喻含有两个考题:一是今后要经受长期执政的考验,我们党在夺取政权之后不要像李自成那样从北京退出来;二是接受人民的考核,要求我们党把新中国建设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围绕以上两个考题的评判,人民群众永远是“考官”,各级党员干部永远是“考生”。评判“考生”的成绩,其标准主要看人民,即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决定考生成绩的优劣,要看我们党能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否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使民受惠、取信于民。

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弻时等党中央领导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对我们党光荣传统以及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升华。“赶考”精神是在准备创立新中国背景下形成的,我们党今后还要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并且要探索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都需要继续弘扬西柏坡所形成的“赶考”精神。

“赶考”精神包含了居安思危、心系群众、励精图治、实干兴邦等基本内涵:(一)居安思危意指处在顺利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存在的危险。创业艰辛,守业更难。因为革命胜利了、共产党掌权了,在革命队伍可能出现一批贪污腐败、蜕化变质分子。他们的胡作非为,将会导致“人亡政息”悲剧的出现。毛泽东未雨绸缪,要求我们党在夺取政权之后警惕“不拿枪的敌人”用“糖衣炮弹”进行袭击,“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二)心系群众就是无论在什么境遇、什么情况之下,我们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为群众着想。过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才有革命的胜利。今后,歌功颂德的人多了,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最大危险。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三)励精图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之要义,对为政者来说,所言、所思、所行都关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大计。毛泽东身处新中国创业之初,百废待兴。他说:“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我们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四)实干兴邦这句话,既是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警示。古往今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毛泽东反复地告诫全党,要“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因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必须真抓实干。

今天,毛泽东等人在西柏坡形成的“赶考”精神并没有过时,居安思危、心系群众、励精图治、实干兴邦等基本内涵仍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一代又一代的中央领导人带领各族人民在“赶考”路上为新中国而奋斗,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在实现“中国梦”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党仍然要居安思危,拒腐防变;心系群众,执政为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人一贯认为“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二、西柏坡“赶考”精神留给我们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等人在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两个“学会”(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学会做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六条规定(即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定,已成为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律、“考试合格”的法宝。“赶考”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精神同井网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积累的精神财富,成为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精神力量。60多年过去了,新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已像巨人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的事业在继续向前发展仍然需要一代代接力者持之以恒地奋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须臾不可丢弃的优良作风,同样需要一代代接力者继承发扬。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赶考”精神,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有助于我们共产党人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有助于强化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的认同。“赶考”精神留给我们的当代启示是: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质上就是服务人民、为民谋利。因此,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们党始终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政策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我们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民生的全面改善,向人民交一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答卷,必须走科学发展的富民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又好又快地提升综合国力;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使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我们作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执政党,要把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摆在一切工作的重要位置,还要处处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为人民样众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现代化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方面同时交出人民比较满意的答卷。这样,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同时也是实践要求。一个没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以实干兴邦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继续前进的;一个没有以奋发有为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成就伟业的。因此,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艰苦奋斗精神,水远是我们的创业之魂、成事之基,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在当前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我们]要跻身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要靠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我们党成立以来的一切成就,不是等来的,不是说来的,是靠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率领中央书记处成员考察西柏坡时所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经受新的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今天,越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越要弘扬我们党留传下来的艰苦奋斗精神,越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切实地解决前进路上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交出一份份人民群众满意或比较满意的答卷。

三要增强自觉自警的忧患意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忧患意识需要我们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认清国内外形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告诚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苏联共产党为例,作为曾经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党,在20世纪90年代初亡党亡国,应引为前车之鉴。当年,苏联横跨欧亚两洲,面积达2400多万平方公里;建国74年,拥有1500万共产党员。它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解体覆亡,其教训极为深刻。我们应该居安思危,认真地研究和思考这一重大问题。以全球化视野审视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仍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优在眼前、思在脚底,使我们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常怀忧患意识米考量圆内外局势:過制中国崛起始终是西方国家的战略,它们不断地制造“中国威胁论”,鼓动各种反华势力制造“颜色革命”,挑起周边事端,企图围困和“演变”我们的国家。同时,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多发期,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严重;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社会不安定因素引发的矛盾依然凸显。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解决得不好,所引发的后果可能吞噬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必须弘扬“赶考”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跳出“历史周期率”。

四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却万万不能。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但能够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意志,还能转化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动力。我们党过去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成为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回顾过去,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奋斗精神,使我们党历经磨难而越战越强。展望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在召唤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激励我们。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勇往直前。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力空前增强。但是,处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与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多重压力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必须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时,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就仍然要具有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特别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反映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执政使命的深刻理解,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当前,我们要大力提倡“三严三实”,报实情、讲实话、求实效,反对浮华,杜绝虚假,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要根治文山会海,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克服推诿扯皮、不思进取,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要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弘扬“赶考”精神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从西柏坡进京赶考算起,我们共产党人经历了60多年的考试,也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的答卷,人民基本上是满意的。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赶考”精神的发源地西柏坡高瞻远瞩地指出:“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他还对周围的人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从1949年3月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进京赶考”比喻,到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能够看到弘扬“赶考”精神与实现“中国梦”的逻辑联系,以及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能够读出“赶考”精神对我们党的事业有着深远影响。

当前,“赶考”还在继续,全党仍需努力。我们党要走好新的“赶考”路,必须按照“四个全面”的具体要求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形成于2012年。2012年11月29日,新上任的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向媒体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还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其中的中国精神,就包括“赶考”精神在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新的“赶考”,任重而道远。走在实现“中国梦”新的“赶考”路上,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继续奋斗呢?1949年毛泽东等人的“进京赶考”之所以留下巨大的历史回响,关键在于它强烈的“赶考”意识背后所蕴含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作为“赶考”路上继续奋斗的正能量,今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必须牢记西柏坡精神,即要求我们永远坚持和弘扬西柏坡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赶考”精神,交出一份份人民满意的答案。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当年进京“赶考”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有今天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进军。可见,实现“中国梦”与弘扬“赶考”精神一脉相承。“赶考”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追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主线。按照“两个一百年”的指向,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中国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近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劲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执政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带一路”和高铁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经济纽带,设立亚投行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大手笔,加强与“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空间………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一步一个脚印的战略推进,使我们对“中国梦”转化为现实的认识日益清晰起来包括“赶考”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今天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当前,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场新的“考试”面前,我们能否“过关”,能否考出优异的成绩,关键取决于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应对。走在新的“赶考”路上,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摆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公仆位置,坚持“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生是依据、民惠民富是目标”的人民情怀,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地落到实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执政党内部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当前,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党面临“执、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还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总结社会主义各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要求我们牢记“赶考”精神,积极应对“四大考验”,努力防范“四大危险”,拒腐防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国梦”同样需要伟大精神的融入。毛泽东等人当年在西柏坡形成的“赶考”精神,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一种由革命向建设实现历史性转折的精神。它是继农村包围城市这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即将结東,建设新中国这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结合即将来临之际,进行新探索的起点。它包含着“居安思危、心系群众、励精图治、实干兴邦”的基本内涵,这个精神已成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弘扬当年的“赶考”精神。也在时时刻刻地提醒我们,要继续走好“赶考”之路,适应“赶考”考场,答好“赶考”试题,必须将“赶考”精神切实地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作者简介:曾长秋——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