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缩影:上海市根治血吸虫病实录

2018-02-07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所发文章不代表本号的意见,仅作陈列,便于大家批判阅读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稿!

投稿邮箱 :dongbowhyjy@126.com

东博书院网站网址:www.dongboshuyuan.com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阅读原文”,访问东博书院网络书店,本店利润全部捐献本公益账号

免责声明:东博文化研究院所发部分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作者尽快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博文化研究院——————


第一节 沿革



上海血吸虫病始于何时无考。民国13年(1924年)后,国内外学者陆续报道上海有血吸虫病流行,播及上海今辖十县中之九县。不少村庄房屋倒塌,田园荒芜,人烟萧疏,家破户绝,为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之一。

解放后,上海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1950年,市长陈毅为《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封面题签。1955年,在市和流行县、乡、镇建立血防领导小组,设置血防专业机构,坚持领导、群众和专业技术人员三结合,采取以消灭钉螺为主,同时查、治病人,辅以粪、水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全面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7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沪接见流行病学专家、教授苏德隆,询问血防情况。经过20多年的努力,至1975年,各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1976年,制订、实施全市消灭血吸虫病规划,改进治病方法,推广应用高效药物,进一步查、治病人,消灭残存钉螺。1979~1985年,9个流行县经过多次自查、互查和市血防专业机构复查,报请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合格,陆续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全市累计消灭钉螺面积16.6亿余平方米,治疗患者75.9万余人,治疗感染耕牛2.5万余头次。1985年8月29日,市委批准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的报告。同年12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庆功表彰大会,宣布全市消灭血吸虫病,并对38个单位进行表彰;王聿先、苏德隆、郁维等280人受记大功奖励,684人受表扬。1986年,制订《上海市血防监测巩固工作“七五”规划》,对螺情、病情和新感染监测提出具体要求。经过5年监测,至1990年底,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新感染病例。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上海市郊流行血吸虫病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民国13年(1924年)美国学者法司脱(Faust)和曼莱尼(Meleney)《日本血吸虫病研究》的调查报告。

民国19年、民国23年,陈方之、李赋京相继报道上海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范围和程度。民国26年、民国27年,安德鲁斯(Andrews)、吴光先后报道上海地区发现家畜血吸虫病。民国30年吴光、许邦宪对上海市郊区血吸虫病的保虫宿主进行调查,指出该病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威胁农民健康的重要疾患。由于解放前未采取防治措施,很多村庄出现“有屋无人住,有田无人种”的苦难情景。民国19~38年,青浦县莲盛乡任屯村全村275户、960人,其中全家死绝的有121户,死剩1人的28户,幸存的461人中97.3%也患了血吸虫病;50多幢房屋倒塌,1300多亩良田荒芜。嘉定县安亭乡薛家村民国18年有11户、44人,解放时仅存5户、22人。上海县宝南乡北马村至民国28年死绝17户,解放时大部分房屋倒塌,村前河沟瓦砾钉螺密布,全村仅存的28个男性青壮年中有22人患晚期血吸虫病。

1950年,全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上海市原有9个郊区中的吴淞、江湾、真如、龙华、新泾5区流行血吸虫病。1955年,市郊9区合并为西郊、北郊和东郊3区。西郊、北郊区流行血吸虫病,东郊区只在近江苏省川沙县的边缘几条河岸发现钉螺,未查见病人。1958年,江苏省的上海、嘉定、宝山、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南汇、川沙及崇明划入上海市,原3个郊区分别并入嘉定、上海、宝山、川沙县。上海市郊除崇明县外,其余9县的212个公社、镇中有159个公社(镇)、1558个生产大队有血吸虫病流行,分别占社、队的74.5%和81.4%。1956~1958年调查,各流行区3岁以上居民粪便检查平均阳性率为20.5%。青浦县最高为40.4%,金山县次之为32.2%,上海、奉贤、嘉定、松江县分别为26.3%、20.7%、20.5%、16.5%,南汇、宝山、川沙县较低,分别为9.9%、6.4%、4.3%;水上运输船民为33.7%。部分重流行区粪检阳性率在80%以上。1956~1984年逐年普查,累计查出血吸虫病患者759287人,占流行区人口总数的24.7%。

[上海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示意图]

1956~1984上海市郊各县普查累计发现血吸虫病情况表

县名合计流行区非流行区共计病人数其中晚期病人数总人口数累计病人其中晚期病人累计病人数其中晚期病人数总数占人口%总数占病人总数%共计75928720541303146874934224.7202232.79945318上海5361613422780325032618.112472.5329095嘉定101109196942898010064223.519521.946717宝山3794252170115127.0130.9228212松江6135628381896006105432.227054.4302133金山135824421134376313580039.542083.1243青浦157232601439431815476739.360103.924654川沙29479237344244291758.52280.83049南汇8883712076228378878614.312021.4515奉贤128040269840799312728031.226582.176040


1956~1960年,流行区内发现27828头耕牛感染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平均为14.9%。其中松江、嘉定两县较高,分别为40.1%和36.6%,宝山最低为0.4%。1956~1958年,上海县南张血防试点区调查,家猫血吸虫病感染率为35.2%,沟鼠32.1%,野兔19.4%,田鼠、家鼠、犬、山羊、貉、野猫、獾等也有感染。

1956~1984年调查,上海市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6647.5万平方米,占有螺地区土地面积的5.9%,其中分布河塘两岸占27.8%,陆地占72.2%。各县有螺面积以青浦县最大,占16.3%,其余8县均在10%以下。

1956~1984年上海市郊县血吸虫病流行各县钉螺分布情况表

县名有螺区累计有螺总面积(×104M2)占土地总面积(%)河塘陆地其中稻田有螺(×104M2)土地总面积(×104M2)河塘总岸长(×104M2)累计有螺面积(×104M2)占有螺总面积(%)累计有螺面积(×104M2)占有螺总面积(%)全市共计281572.35838.616647.65.94626.827.812021.672.210869.5上海20531.9370.7362.41.5259.271.5103.228.544.8嘉定35805.9558.7879.72.5501.157.0378.643.0300.6宝山2943.230.0171.15.83.31.9167.898.1164.2松江21104.1250.81805.18.6214.711.91590.488.11392.0金山39050.1770.31076.42.8535.149.7541.350.3358.0青浦45545.7502.87429.716.3434.95.86994.894.26519.8川沙22232.4682.01009.14.5489.448.5519.751.5512.4南汇49088.51514.82569.75.21153.144.91416.655.11385.6奉贤43727.11137.01194.32.71032.186.4162.213.6153.1虹桥机场257.63.965.325.31.72.763.697.38.0江湾机场1285.817.684.86.61.41.683.498.431.0


1975年,全市血吸虫病人治愈92%,疫区人群粪检阳性率下降到2%,有螺面积消灭98%,无阳性钉螺,无急性感染,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要求。1985年,病人治愈99.9%,疫区人群粪检阳性率降到0.03%,病牛全部治疗或处理,疫区未查到钉螺。1985年8月29日,全市消灭血吸虫病。同年12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庆功表彰大会,宣布全市消灭血吸虫病,市委副书记、市长江泽民到会作重要讲话,国家卫生部发来贺电。

第三节 机构



一、领导机构

1.上海市郊区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

1949年12月20日成立,在华东军区、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领导下,由上海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队,为市郊及邻近地区感染血吸虫病的解放军指战员防治疾病,同时对上海市郊区开展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1950年底停止活动。

2.市、县、乡、镇血防领导小组

1955年底,中共上海市委、流行区的县委和乡、镇党委相应成立防治血吸虫病七人、五人和三人领导小组,领导市、县、乡镇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组长均由党组织的一位书记担任。县级以上各级党委防治领导小组吸收农业、卫生、水利、宣传、文教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党员负责干部参加。各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其主要任务是:贯彻领导的指示,督促防治计划的实施,掌握工作进度,及时总结经验,组织力量考核验收及表扬先进等。1960年,各级领导小组更名为除害灭病领导小组。1981年11月,恢复血防领导小组名称。1986年5月,市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撤销,血防工作划归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统一领导。

二、专业防治机构

1.市级

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所(简称市血防所) 始建于1956年1月,设预防、治疗、研究、宣传等业务组。同时将徐汇医院改为血吸虫病专科医院。1958年9月29日,西郊、北郊区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市血防所撤销,留下20余人与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同年江苏省的10个县划归上海市管辖后,血防任务十分繁重,1960年重建市血防所,翌年与徐汇医院合并,1964年9月14日更名为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简称市血防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中,1972年3月28日,市血防研究所又被撤销,仅留43人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1978年9月25日,恢复市血防研究所。1985年12月11日,上海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后,更名为上海市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地址:虹桥路1440号。

上海市防治血吸虫病科学研究委员会(简称市血研会) 成立于1956年2月3日,由中央在沪和上海有关医学院校及医药卫生、科研单位专业人员组成,下设预防、临床、中医中药、药物和兽医5个研究组。其任务是:定期研究、制定上海血防科研工作规划;协调研究单位开展预防、诊断、治疗、新药合成以及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更有效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拟定有关技术规程;组织业务交流和培训基层业务干部;为领导部门提供技术咨询。

2.县级

1951年开始,上海、嘉定、宝山、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川沙县9个县先后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简称血防站)。1958~1970年,除松江、青浦两县外,7个县的血防站陆续更名为卫生防疫站,内设血防科。1986年,血防科更名为寄生虫病防治科,继续负责血防监测巩固工作。

1956年初,根据上海市郊行政区划,建立西郊、北郊、水上3个区的血吸虫病防治站,分别承担辖区和船民的血吸虫病防治任务和技术指导工作。1957年,水上区行政建制撤销,血防站也随之裁撤,血防任务由市血防所承担。1958~1959年,西郊区和北郊区血防站随行政区划调整,分别并入上海、宝山县血防站。

3.乡(社)镇级

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流行乡、镇的血防工作主要依靠县血防站派出的防治人员和联合诊所、卫生院的医务人员。1964年,各流行社、镇卫生院建立血防组,各流行生产大队设有不脱产的血防专业队伍,由每个生产队抽1~2人经过培训,在县血防站,社、镇卫生院血防组的指导下进行查灭钉螺、粪检查病以及粪便管理工作。1986年后卫生院血防组陆续改称防保组,继续承担血防任务。

第四节 防治



       

上海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采取查灭钉螺、查治病人及粪、水管理等综合措施。技术上实行领导、群众和专业人员相结合,科研试点与现场相结合。先后在上海县南张、华漕,青浦县赵巷和嘉定县望新等乡(社)设立综合性防治研究试点。治病以徐汇医院为基地,从事新药与疗法及晚期血吸虫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水、外科手术切脾等研究,并在松江、青浦、南汇、嘉定等县设置简易病床进行临床研究。

一、查螺灭螺

1.查螺

1950年,主要按水系广泛查明钉螺分布范围。1960年,随着反复灭螺,钉螺面积逐渐缩小,采取随机抽样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残存钉螺的变化。1962年,部分地区钉螺接近全面消灭,改用全面搜查的方法,1970年在流行区全面推广使用,加快消灭残存钉螺的进程。

2.灭螺

1956~1957年,上海县(原西郊区)以开展群众性土埋灭螺为主消灭河沟钉螺;宝山县(原北郊区)以“水改旱”耕作法为主消灭稻田钉螺。1958年,除铲土灭螺外,同时组织专业队用药物砷酸钙、六六六、五氯酚钠等喷洒灭螺。1965年起,河道推广铲土与五氯酚钠喷洒结合的综合灭螺法,陆地采用五氯酚钠浸杀法,有螺面积迅速下降,全市从1965年的1.1亿平方米下降至1968年的0.2亿平方米。1970~1971年掀起第二次灭螺高潮,到1972年底全市有螺面积下降到110万平方米。1975年全市基本消灭钉螺。1980年后着重清查残留螺点,一经发现及时消灭。1984年全市159个流行乡、镇都达到消灭钉螺指标。

二、查病治病

1.查病

血防初期,查病采用粪便沉淀孵化法。1956~1957年,先用皮内试验进行筛选,再进行粪检。1956年,研制出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血清诊断方法——环卵沉淀试验,在全市推广应用,提高粪检阴性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检出率。1971,采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替代量杯沉淀孵化法进行普查,工效提高1倍以上。1975年,粪检阳性率极低,采用病史、体征、血清环卵试验和粪检或直肠活检的综合查病法,进一步发现轻感染和隐匿型病人。1956~1984年,累计查病2934万人次,查出病人759287人,其中晚期病人2万人。

2.治病

50年代初,主要沿用疗程长、进度慢的酒石酸锑钾20天疗法。1957年,徐汇医院研究证实锑钾短程疗法的疗效和可行性,并在各县大规模推广锑钾3天疗法,每年治病约10万人次。1960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新药呋喃丙胺,经试用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数百例,有一定的副作用,未予推广。1965年普遍推广使用六氯对二甲苯油剂(血防846)治疗20余万人次。由于该药对精神、神经反应较重,延迟反应持续时间长,影响健康和劳力,1967年后终止使用。此后,各县继续使用锑钾3天、20天疗法和锑273中速片口服治疗。197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发现先以敌百虫(肛栓或口服)驱虫入肝,能提高呋喃丙胺的杀虫效果,曾为各县广泛用以治疗有夹杂症不能接受锑剂治疗的患者。1977年,该所研制成功吡喹酮。1978年,进行临床观察,该药具有反应少、疗效好、疗程短优点。1980年后广泛应用,治疗遗留的各期血吸虫病及兼有肝、心、肾病夹杂症的患者。至1984年底,全市累计治疗186万多人次。

50年代初,对晚期血吸虫病人,采用中医或内科保守治疗,但疗效差,病死率高。1959年,徐汇医院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改善患者体质,间歇口服利尿剂氯噻嗪或安体舒通,消除腹水,再作切脾手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60~70年代,各县普遍推广中西医、内外科结合治疗方法,由市、县医院组成切脾组深入疫区切脾1.5万余例,术前有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生存率为96.4%,90%患者健康显著改善,85.6%恢复全劳力,妇女恢复月经和生育,侏儒迅速发育成长。经长期随访,早期切脾患者的劳动力和寿命,与当地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

耕牛血吸虫病的防治,初期由乳肉管理所和农业局兽医处为主。1957~1958年,市、县、乡相继建立畜牧兽医站。1960年后,各生产大队均配备兽医防疫员,负责耕牛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全市累计反复检查耕牛55.6万多头次,共治疗病牛2.5万多头次。1980~1990年,在疫区未查到粪检阳性的耕牛。

三、粪便管理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农村粪缸多置于村庄或住宅附近的河岸,露天无盖,雨天粪水四溢,流入河内污染水源。50年代,主要发动群众将粪缸迁离河岸,小型集中,加荫加盖封存灭卵,严禁在河边洗刷马桶、粪具;船户置备便桶,由清洁管理所设收粪船22艘,分驻黄浦江、苏州河及其支流,定时收倒船户粪便等,防止粪便污染水源。60年代,逐步推行建造“三缸五格”发酵沉卵粪池和公共厕所。1974年,上海市成立沼气推广小组,开始建造沼气粪池,在部分地区推广薄壳球形沼气池。1984年底,全市建有沼气粪池6.4万只,既有利于粪便管理,又为农村提供人工沼气燃料。90年代开始建造农户卫生厕所。

四、安全用水及个人防护

50年代,农村生活用水采用分塘用水、修筑防尾蚴坝、用抽水筒汲取深部水使用以及加漂白粉精杀灭尾蚴等措施。1960年后,提倡用井水,推广建造公用的大口砖瓦井。1970年起,改挖独家使用的小口井(灶边井)。1980年,村、镇逐步兴建小型自来水厂。

50年代初期,研制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松香酒精、防护油等多种防护药物和提倡穿胶鞋、带手套等个人防护措施。但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实际情况,广大疫区人民实际很少应用。

五、巩固监测

1979年,上海、嘉定、宝山三个县首先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指标要求。1980年2月,市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血防研究所拟订《消灭血吸虫病后监测工作的试行方案》,并以华漕、望新为试点探讨监测实施方案。1986年3月25日,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颁发了上海市“七五”期间血防监测巩固工作规划,上海血防工作全面进入巩固监测阶段。

1.螺情监测

1986~1990年,共组织293596人次进行多层次查螺,发现松江、金山、青浦、川沙、南汇、奉贤6个县22个乡镇、83个村共有螺856处,累计有螺面积172970平方米,捕捉钉螺29551只,经解剖,未发现阳性钉螺。对外地引进的水生植物及时检查,未发现有钉螺携入。1989年对41个历史非血吸虫病流行乡、镇调查,未发现钉螺,9个县在邻省交界处河道设点捞取河面漂浮物共2.5吨,也未发现钉螺。

2.传染源监测

1986~1990年,共粪检追踪查病147800人,未发现新感染病。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44719人,对环沉率显著增高并伴有体征者进行治疗。对郊县部分地区的外来人员进行血吸虫检疫,以环卵沉淀试验检查78103人,环沉率≥5%者127人,占0.2%。调查耕牛9791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

3.新感染监测

在乡、镇范围内,以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和征兵、招工、招生为对象,抽查98601人,未发现新感染者。

1986~1990年监测结果,未发现阳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未发现人群和耕牛新感染血吸虫病,前二者已连续16年,后二者已连续12年,显示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成果巩固。

来源:上海卫生志

感谢您的赞赏!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 “阅读原文” ,访问东博书院网店。

本网店为公益性质,谢绝商业合作,所得收入全部用于维护本公众号运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