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能遗忘的“赤脚医生”

2018-02-21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所发文章不代表本号的意见,仅作陈列,便于大家批判阅读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稿!

投稿邮箱 :dongbowhyjy@126.com

东博书院网站网址:www.dongboshuyuan.com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阅读原文”,访问东博书院网络书店,本店利润全部捐献本公益账号

免责声明:东博文化研究院所发部分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作者尽快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博文化研究院——————

“赤脚医生”这个词,1968年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随之流行。

  其本义是指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公社社员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具有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他们一面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面为社员治病,鼎盛时人数在100万以上。

  “赤脚医生”遍地生根  

1976年,当时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一份画刊《人民画报》第八期的封面上选用了电影《春苗》的一张海报。电影中的女主角赤脚医生春苗的原型就是王桂珍。此外,一部拍摄于1974年的纪录片《赤脚医生好》,也忠实地纪录了当时的王桂珍这位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大沟大队的赤脚医生的故事。

  一个普普通通的赤脚医生,她的形象为什么会被纪录片和电影反复搬上银幕?

1958630日,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江西省余江县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报道,他兴奋地提笔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一诗。但是,由于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了城市,广大农村依然缺医少药。

20世纪60年代初,医专毕业的大学生黄钰祥和他的妻子张蔼平相继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

  当时的公社卫生院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没有高压蒸汽消毒设备,连高压锅都没有。针筒等最基本的医疗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按正规要求是不合格的。但当时的条件就是这样。

  好多人得了胆道蛔虫症,蛔虫钻进胆囊感染,就发展成胆囊炎,胆石症病人也相当多,农村的确需要大批的医生。

19656月,卫生部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农村医疗状况的报告。626日,毛泽东看到报告后立即指出,应当“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不是很高,但可以扎根农村,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乡村医生。这番话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

  广大医务工作者热烈响应,在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巡诊的同时,半农半医卫生员的培训工作也在各地相继展开。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是赤脚医生两法宝

  江镇公社的培训班开课比较早,公社从21个生产大队挑选了28个人参加培训。196512月,21岁的王桂珍走进了培训班的大门。

  王桂珍说:“我连中学的门都没进过,比方那些化学元素符号,还有什么大于、小于……老实讲,一下子真搞不懂。那时候我自己挺能吃苦,学得挺认真。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我拿个小的手电筒在被子里看到12点。”

  “他们还是肯学的,就是文化差一点,我们讲课都要讲得比较通俗,原来的医药书不能用,因为从医学基础学起来,时间也不允许,他们只能培训几个月,就要去给病人看病。所以我们自己编一些讲义,油印一下,给他们用。”黄钰祥回忆道。

  “我们大队气管炎病人比较多,老师把听诊器放在病人身上教我们听诊,这种声音叫湿罗音,那种声音叫干罗音,把书上讲的知识和病人的症状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听得懂记得牢。”王桂珍说。

19663月,王桂珍等28名学员结业了,他们回到各自的生产大队,一边劳动,一边给人看病。

  王桂珍说:“开始人家也讲,做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这个黄毛丫头只学四个月就能当医生?能看病吗?一个病人牙齿痛,我要给他针灸,就先给自己扎,病人就不害怕了。我给他把针扎下去,他说真好,不痛了。病人的宣传比我们自己宣传更有力呀。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是当年赤脚医生手中的两件法宝,王桂珍他们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村里还专门建了土药房,他们利用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想出各种土洋结合的办法,让身边的老百姓少花钱也能治病。

  王桂珍说:“我是赤脚医生,毛主席为我们贫下中农撑腰,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能放在口头上,是要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成为全国的典型

  此时,赤脚医生已经遍布中国的山山水水,最多时人数达到500多万。究竟又是怎样的机遇,让王桂珍成为了全国上百万赤脚医生的典型呢?

19689月,当时中国最具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文章介绍了黄钰祥、王桂珍等人的事迹。

  随后,《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于是,在当年的中国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学习赤脚医生、学习王桂珍的热潮,王桂珍渐渐被推向了荣誉的巅峰。

1973年王桂珍担任了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19745月,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王桂珍代表中国的“赤脚医生”出席了会议,在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王桂珍介绍说:“我在会上说中国赤脚医生是怎么培训的,我们是怎么给贫下中农看病的,外国人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都纷纷来跟我握手,都说中国赤脚医生好,都要走中国赤脚医生的道路,他们都说okokok

  回国之后,已经是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的王桂珍,又被任命为川沙县卫生局党委负责人。面对沉甸甸的荣誉和责任,她立志要在农村为乡亲们服务一辈子。  

  不能遗忘的岁月  

  准确来说,赤脚医生出现在中国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那个时代基层医疗体系最重要的一环。1965626日,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随后,全国各地农村涌出了大批赤脚医生,并普遍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防治网。赤脚医生对改变当时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对开展预防工作和促进农业生产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那时的赤脚医生,主要任务就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当时政府挑选赤脚医生,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来自医学世家者,二是高中毕业生且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还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他们会被集中送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进行短期培训,结业后回到乡村,即成为赤脚医生。他们都掌握有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并能为产妇接生。但当医生只是政府给他们的一个非全职工作,没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从生产大队拿到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所以他们当中还有许多人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

  赤脚医生常常就拎着一个装有几片普通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和一个听诊器的药箱,走村串户给人看病。尽管他们无法治疗什么大病,但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治疗和土法医疗,他们仍能治好一些疑难病症,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们是农村人心目中最有文化的人之一,被认为是农村人生命的守护者,因而备受敬重。

  赤脚医生及其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的乡村医疗机构,卫生人员也多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医学院的毕业生。根据20041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以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也以此画上了句号。  

感谢您的赞赏!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 “阅读原文” ,访问东博书院网店。

本网店为公益性质,谢绝商业合作,所得收入全部用于维护本公众号运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