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反经》中的大智慧(势略)篇:要善于造“势”

 

导读


孙子曰:“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在军事上,要战胜敌人,不仅要有精兵悍将,还要善于造就一种态势,让敌军觉得己方“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行将瓦解,不俟血刃”。高祖决战垓下之时,让士兵大唱楚地歌谣:“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于是楚军斗志丧失殆尽。元琛平叛内乱之际,让家伎倾心演奏篪柱,遂令羌人大哭:“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而后作鸟兽散!这都是善于“适时造势”的范例。



 

【反经原典】

 

昔曹公征张鲁,定汉中,刘晔说曰:“明公以步卒五千,讨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也。刘备,人杰也,有智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乌甲反),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理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也。今不取,必为后忧。”曹公不从。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斩之而不能禁也。”曹公延问晔曰:“今尚可击否?”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又,太祖征吕布,至下邳。布败,固守城,攻不拔,太祖欲还,荀攸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军皆北,其锐气衰。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收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擒布。以此观之,当是时,虽诸葛之智,陈宫之谋,吕布之勇,关张之劲,无所用矣。此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兵有三势(夫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若将勇轻敌,士卒乐战,三军之众,志励青云,气等飘风,声如雷霆,此所谓气势也。若关山狭路,大阜深涧,龙蛇蟠磴,羊肠狗门,一夫守险,千人不过,此所谓地势也。若因敌怠役饥渴,风波惊扰,将吏纵横,前营未舍,后营夹涉,所谓因势者也。),善战者,恒求之于势。势之来也,食其缓颊,下齐七十余城;谢石渡淝,摧秦百万之众。势之去也,项羽有拔山之力,空泣虞姬;田横有负海之强,终然刎颈。

 

故曰:战胜之威,人百其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故“水之弱,至于漂石”,此势略之要也。



 

【译文】

 

从前曹操征伐张鲁,平定汉中,刘晔曾建议说:“您以五千名步兵讨伐董卓,向北攻破袁绍,向南征服刘表。天下的州郡,十有八九被兼并,因而威震天下,声扬海外。现在占领汉中,蜀人望风丧胆,城池失守,照这样向前推进,蜀地用一纸檄文就能平定。刘备,是人中之杰,虽有智慧,却比您见事迟缓,得到蜀地的时间短,蜀人尚未依附他。现在攻破汉中,蜀人得知后非常震恐,形势对刘备非常不利。以您的神明,如果乘着形势对刘备加紧攻伐,没有不胜的。如果稍一松懈,有明察事理的诸葛亮为相,有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为将,蜀人一旦安定了,据守险要,那就不能轻易侵犯了。今日不攻取,一定会成为后患的。”曹操不听从。过了七天,投降曹操的蜀人说:“蜀人惧怕您的威德,一日内惊恐数十次。前些时候刘备连续斩杀劝降者,却不能禁止。”这时,曹操叫来刘晔说:“现在是否还能进攻?”刘晔说:“现在蜀地已初步平定,未可轻进。”

 

还有一个案例,能阐明“势略”的内核。曹操征伐吕布,到了下邳。吕布出战不利,因而坚守下邳城不出。因为一时间无法取胜,曹操准备回返,荀攸说:“吕布,有勇而无谋。现在他的各路军队都失败了,他的锐气大衰。三军以将领为主,现在其将领锐气衰减,他的军队必然失去了战斗力。吕布的谋士陈宫虽有智慧,识别事势的速度却不一定有我们快,现在乘着吕布的元气尚未恢复,陈宫的计谋尚未商定,只要连续进攻,吕布可以除掉。”曹操听了荀攸的建议,引来沂水、泗水灌下邳城,城墙被大水所破,吕布遭擒。由此来看,在那样千钧一发的时候,就是有诸葛亮的智慧,陈宫的谋略,吕布的骁勇,关羽、张飞的劲健,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所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所以说,用兵打仗有“三势”[“三势”,一是“气势”,二是“地势”,三是“因势”。将领勇猛轻蔑敌人,士卒奋力向前,三军上下,壮志激荡云天,豪气如同飘风,声音如同雷霆,这就是所说的“气势”。关山苍茫,长路狭险,峰高涧深,如龙蛇一样弯曲,如羊肠一样狭窄的山路,还有狗洞一样的山门,一人据险把守,千人难以通过,这就是所说的“地势”。要善于利用机会,因势进攻,如敌人疲倦迟缓,劳顿饥渴,被风波侵扰惊吓,将吏横暴,为所欲为,前面军队尚未扎营,后面的军队仍在涉水渡河,都可以趁势进击,这就是所说的“因势”]。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最会捕捉有利于我方的形势。形势到来,郦食其劝说齐王田广,兵不血刃的收服了齐国七十余座城;谢安淝水一战,打垮了前秦百万大军。如果大势已去,项羽纵有拔山之力,只能与虞姬相对而哭泣;田横有背据大海之强,最终还是被迫自杀。


所以说,有胜利带来的威势,斗志会增加百倍。而败军的士卒,很难振奋。所以说,水虽然看起来至柔至弱,然而积蓄势能到了一定地步,却能冲走石块,这就是“势略”的要旨。

    

【史海沉钩】


本章是《反经》的第五十三章,作者赵蕤就如何谋势、造势、用势展开陈述,堪称“言简理尽”。高明的将帅指挥作战,他所造就的态势是险峻的,他所掌握的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也就是孙子兵法上所说的“势险”与“节短”。力量的布置在于“制其上”,使对方感到危险和不安;“扼其重”,以便能够以弱击强,以寡击众;“撤其恃”,挫敌一营使其余部溃逃。这就是“造势”的要求和目的。其实,不仅在军事领域,外交领域也尤其注重“善战者,恒求之于势”的思想原则,张仪在“为秦连横”的过程中,采取的就是“扬抑结合”的造势方法,扬己之威而抑敌之短,先在诸侯心中树起了大秦“拔地倚天,殊不可犯”的形象,而后痛下针砭,令他们觉得自己的国家不过是“瘠牛羸豚”,一切有利的条件都变得不足凭恃,于是纷纷背盟,改弦更张了。




张仪如何巧妙“造势”慑服五国?


张仪为秦国组织连横,先去劝说魏王,言语之间犹如匕首投枪:“魏国的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人,土地平旷,没有高山险峰,四方诸侯都能通过。从郑国到魏国,只有二百余里,人奔马跑,不到一日就可抵达。魏国南与楚、西与韩、北与赵、东与齐接壤。这样魏国士兵只好把守四方,守卫边界上的守望台和城堡的兵力就得不下十万人。”


魏王闻言,怒恐交加。张仪趁机营造各路诸侯大军压境、魏国山河破碎、危在旦夕之势:“如果魏国结交楚国而不结交齐国,齐国就要攻打魏国的东面;如果结交齐国而不结交赵国,赵国就要攻扫魏国的北面;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魏国的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南面。这就是所谓的四面受敌,能避免瓜分豆剖吗?”


魏王说:“苏秦先生曾为我设计合纵的路线,难道凭借这样的战略还不能保全社稷吗?”


张仪见魏王已经对“合纵”的成效产生怀疑,忙即趁热打铁说:“主张合纵的诸候,说是为了使国家安定,君主尊贵,兵盛国强,这是诱人的美名。现在主张合纵的人,统一天下诸侯的行动,相约结为兄弟之邦,在洹水上杀白马立盟誓,目的是为了相互安定团结。可是即使是同父同母的亲生兄弟,还要争夺钱财,何况这些诸侯?而你却要靠狡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献的计谋来保全国家,很明显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大王不去侍奉秦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领卷、衍、酸枣等地,控制卫国,夺取晋阳,这样赵国就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魏国就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么合纵的道路就断了。合纵道路一断,那大王想不遇危险是不可能的。再有,秦国若是胁迫韩国去进攻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不敢不听。秦韩联合为一个国家,魏国就会马上灭亡,这是我为大王忧虑的原因。为大王盘算,不如恃奉秦国,只要侍奉秦国,那么楚、韩一定不敢妄动;没有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国家也必定没有忧患了。再说如果大王不听从我的意见、秦兵出动,攻向东方,那时即使想去侍奉秦国也不可能了。况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多是夸大其辞,很少有可以信任的。这些辩士热衷于此,多半是因为劝服一个诸侯加入抗秦的队伍,就能跑到赵王那里索取一分好处!您有什么义务替赵王做嫁衣呢?”


魏王听罢,深以为然。


张仪临走之前又撂下一句:“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审计定议。”


魏王于是背弃盟约,侍奉秦国。


张仪又去撺掇楚王,极言秦国土地兵马之盛,说:“秦拥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南有泾渭,右临陇蜀,左近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


楚王反诘:“楚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且兼地势险要,粟支十年。我成就霸业的资本,不下于秦王!”


张仪微微颔首,而后故作奉承之态,道:“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两国不相上下,旗鼓相当,这一点您说的不错!”


楚王闻言,略感得意。岂料对方忽然话锋一转,借韩、魏、秦三国之势以为谈资,出语铿锵有力:“如果大王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来攻,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党要道就被切断;他们进而出兵河东,占据成皋,韩国必然投降秦国。韩国投降秦国,魏国也必然跟着归顺秦国。这样,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魏又进攻楚国的北边,楚国怎能没有危险呢?您还妄图以一挡三吗?”


楚王有些畏惧,但依然不愿服输:“以一挡三又如何?”


张仪笑道:“大王曾与吴国交战,五战三胜,你的兵卒已尽,又远守新得之城,居民深受其苦!臣闻功大者易危,而人弊者怨上。您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祸至无日!”


楚王不悦,却已无反驳之语。张仪知道对这种自视甚高之辈不能一味恫吓,还需动之以利:“在诸侯中坚持合纵联盟的苏秦,被封为武安君而出任燕相,暗地里与燕王合谋进攻齐国,瓜分其地。他假装在燕国获罪,逃到齐国。齐王接待了他,并又任命他为相国。过了两年,齐王发觉他的阴谋,非常气愤,便车裂了苏秦。一贯靠着诳骗欺诈,反覆无常来求取荣华的苏秦,想要图谋左右天下,统一诸侯,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显的了。现在,秦、楚两国接壤,本来是友好国家。大王果真听从我的劝告,我可以让秦太子做楚国的人质,让楚太子做秦国的人质,让秦廷的后妃做您的洒扫之仆,并献出万户大城,作为大王斋戒沐浴的封邑,从此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互不侵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没有比这更有利于楚国的了。”楚王于是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仪见到韩王,还是一样先造韩国“岌岌可危、大命将泛”之势,劝他不要自贻伊咎、积薪候燎:“韩国地势险恶,百姓多居山地,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土地方圆不到九百里,存粮不够两年。预料大王的士卒连烧火做饭、养马、做杂役的统统在内总共不过三十万。而秦国单是上将,就不下五万,科头跣足、贯颐奋戟的虎贲之士,更是不可胜数!六国士卒作战时要穿上铠甲,戴上头盔,而秦国士卒不穿铠甲,赤膊上阵,冲向敌人,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臂挟着俘虏,猛锐无俦。秦国士卒与六国士卒相比,就象无敌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一样;秦国重兵压向六国,更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样。”


韩王的胆子不如楚王,吓得连问张仪该怎么办。

 

张仪说:“如果大王不孝敬秦国,秦国就会出兵占据宜阳,切断韩国上党的交通,东面占据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离宫、桑林御苑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如果封锁了成皋,切断了上党要道,那么,大王的国家就被割裂了。因此,为大王考虑,不如去讨好秦国。秦国的愿望,就是要削弱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只有韩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而是韩国的地形使它有这种优势。现在,大王如果往西讨好秦国而又去进攻楚国,秦王一定高兴,还会给您意想不到的好处!”韩宣王听信了张仪的话。

 

张仪紧接着又去说服齐王,由于三战克捷,他在“势位”上有所提高,因此言语更显严厉峻急、雷霆万钧:“给大王出谋划策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及万世的长远利益。主张合纵策略的人游说大王,他们一定会说:‘齐西有强赵,南有韩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也!’大王只欣赏他们的一番游说之辞,而不去考察实际效果。”

 

齐王道:“愿意闻教!”

 

张仪说:“现在的形势是,秦国嫁女,楚国娶妇,两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秦,献出河间,他们纷纷向秦国表示友好。大王如果不向秦国表示友好,秦国就会迫使韩、魏南面进攻齐国,赵国就动员大军渡过清河、漳水,直指博关,而临淄、即墨就不会为大王所有了。齐国一旦遭到进攻,那时想要向秦国表示友好,也不可能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齐王同意了张仪的主张。

 

张仪下一个劝说的是赵王,发言伊始,即有箭在弦上,张弓待发之势:“现在我们秦国已经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两周,据有国宝九鼎,扼守白马要津。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久已心怀愤怒。现在敝国想要渡过黄河,据守番吾,希望于甲子之日与赵军会战于邯郸城下,仿效武王伐纣的故事,所以派使节先告知你的左右臣下。”

 

赵王道:“这肯定是两败俱伤的结果,非打不可吗?”

 

张仪说:“如果是以前,秦赵相争,或许还是平分秋色之局,现在已经不可能了!日前,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友邦,而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也贡献鱼、盐之地,这是断了赵国的右臂,砍断了右臂,还想要与人相斗;失去盟国,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干道,通知齐国,使其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成皋,驱使韩、魏两国驻军于河外;一路驻军于渑池。四国相约共同进攻赵国。赵灭以后,必定四分其地,因此我内心不敢隐瞒,事先通知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和秦王会晤于渑池,当面交换意见,亲自决定问题。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裁决。”

 

赵王一听张仪造势说四国联军要打过来,心慌意乱,忘记了其他诸侯是初附强秦,关系尚未稳固,还不能同心同德的共同发起军事行动,于是听从了连横的主张。

 

最后轮到了弱燕。张仪开门见山的问:“燕国至今不向秦国低头,倚仗的是什么呢?”

 

燕王回答说:“倚仗的是赵国!”

 

张仪讥笑说:“赵国怎么可以倚仗呢?从前赵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给代国国君为妻,目的是想要吞并代国,他约定和代王在边塞句注会晤。他事先要工匠做了一把大铜勺,把勺子把儿做长了一些,可以用来打人,并暗中告诉厨师说‘等到酒兴正浓的时候,端上热汤,立即翻倒,用勺底打死代王。’厨师就按其吩咐,在席间用勺底打死了代王,代王的脑浆涂了一地。他的姐姐听说后,把自己的簪子磨尖自杀而死。所以到现在还有个磨笄山,天下无人不知。赵武灵王更加心狠手辣,六亲不认,反复无常,大王已清楚地了解,怎么还敢委身与他?”

 

燕王诚惶诚恐道:“我们应该怎样才好?”

 

张仪见此,忙即抓住有利的时机,戮力营造燕国“孤立无援”之势,以动其心:“赵国发兵进攻燕国,两次围困燕都,胁迫大王,大王割地给他十座城赔罪,这才撤兵,此情此景,您还记忆犹新吧?现在赵王已经到渑池去朝拜秦王,献上河间来讨好秦国,其目的是用小利来蒙蔽秦王的双眼,让秦王按兵不动,而赵王就可以肆行其志了!如果您现在还不表明臣服秦国的态度,那么以后我们对于您与赵国的争执,只能作壁上观了!恐怕届时易水和长城就不会为大王所有了。”

 

燕王道:“我愿意听从您的安排!”


 

作者  赵丹阳  文史作家,时评人。微信公号:wuleihuaj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