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贺田:玉照堂的王浩礼——14岁就穿上军装的小八路

2018-03-03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所发文章不代表本号的意见,仅作陈列,便于大家批判阅读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稿!

投稿邮箱 :dongbowhyjy@126.com

东博书院网站网址:www.dongboshuyuan.com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阅读原文”,访问东博书院网络书店,本店利润全部捐献本公益账号

免责声明:东博文化研究院所发部分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作者尽快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博文化研究院——————

 

         王浩礼:河北易县人,系当地名门望族东娄山玉照堂第十二代十五少王义桦次子。生于1924年,19387月参加革命,同年八月入党。曾任董必武警卫员,解放后曾任卫生部干部司工资科科长等职,后因错划右派去青海工作。1978年落实政策后,在卫生部筹备老干部局,曾任老干部局副局长等职。现寓居北京。


国难当头:

动荡中离开故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迅速在华北地区扩张,风起云涌,各地动荡不堪。一方面是国民党军队和政府迅速撤退,一方面是是各种势力打着抗战的旗号扩展地盘。作为当地声名显赫的玉照堂,成为各种势力瞄准的目标。

           先是当地土匪赵玉昆,打着华北抗日救国军的旗号强行进驻玉照堂,图谋将玉照堂建筑群成为他的司令部。另一方面在村子西部几十里外打着“七路军”旗号的孟阁臣部匪军趁火打劫,进攻东娄山玉照堂,将王家大院掘地三尺,洗劫一空。撤离时候,将金银细软用骡马驮了几十驮远离他乡。

         逃难的家人回家后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四处都是散乱的书籍字画、砸碎的瓷器碎片和拆散的家具。动荡的序幕已经拉开,故乡已经没有生存的余地了。王浩礼和族中的家人开始了逃难的日子。

       1938年,王皓礼和家人逃难在北平落脚。家徒四壁的窘境让王浩礼一家无所适从。就在为是上学还是参加工作纠结的时间,堂兄王前的到来给他带来了另一个选择。

投笔从戎:

跟堂兄王前参加革命

         王前是玉照堂十三少王义檀次子,也是本报前阶段报道的王若君的弟弟。他和王浩礼既是堂兄弟,也是姨表兄弟——同是当时完县开明士绅高洛国的外甥,他和姐姐王若君都是玉照堂最早接触共产党人并参加革命的子弟,时任高阳县大队指导员。

        经过与王浩礼大哥王永礼商量后,决定带王浩礼到解放区参加革命。考虑到王浩礼岁数太小以及家族的关系,王前的母亲十三奶奶高淑英尽管十分开明,但是仍然不同意儿子的这个决定。为此,小哥儿俩晚上悄悄的背着大人,匆匆离开了北平,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到保定下车后,俩人乘一叶小舟直抵高阳。到了高阳,站岗的士兵向王前敬礼。此时的王浩礼才知道自己的哥哥是县大队的指导员。等换上军装,缀上“八路”臂章之后,才知道自己自此参军参加革命了。

           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才出校门,对军队一窍不通,还喜欢在哥哥的屋里不知道干什么。那天哥哥在外边训话,他在屋里出于好奇,摆弄哥哥的驳壳枪,居然走了火,被哥哥狠狠地训了一番。

        后来,班长找他谈话,讲抗日的道理和共产党的宗旨,王浩礼在秘密的状态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认识也从坚决抗日、不当亡国奴渐渐知道,自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后来,冀中军区举办了一个培训班,他被调离县大队,到当地人所说的一个叫尺南(出岸)报到,到达军区后,没有让他受训,而是分配到代号为“教育股”的“交通队”。后来才知道“教育股”是中共冀中区党委,交通队则是区党委的警卫连,负责保卫区党委。

          一年多的警卫生涯,他才知道自己保卫的首长中有黄敬、鲁奔、周小舟等同志。

          1939年下半年,王浩礼被调到冀中军区教导团学习。此时,山西发生了新旧军事件,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央急调中央考察团回延安,冀中军区抽调一批干部战士护送,王浩礼也在其中,穿越重重封锁线,顺利到达延安。 

从延安到西安

在董老身边的日子

        19405月,王浩礼他们到达延安,所在的警卫连隶属于中央警卫营。五个月后,中央决定董老(董必武)去西安办事处接替林老(林伯渠)任党代表。有关部门要从警卫连挑选四名政治上可靠的战士护送董老去西安。王浩礼是党员,被选中。他们换成国民党士兵军装,还佩上国民党制式军衔,王浩礼佩的是上士班长军衔。王若飞同志亲自向王浩礼交代护送任务。

        说明:林伯渠同志(左)和董必武同志(右)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合影

       到达西安后,这四名警卫战士被留在了办事处,被编在警卫排。这一留就是6年,直到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办事处撤离西安。

       西安办事处成立于1937822日,挂牌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办事处是我党设在国民党辖区的公开合法的办事机构。牌子一直挂到19469月。西安办事处是我军成立最早、时间最长、影响也比较大的办事机构。

        第一次到西安的王浩礼对一切都感到好奇。西安城里当时的乌鸦群,还有百年不遇的日全食。而且一到西安,就赶上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1943年发生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在还击国民党消极抗战搞摩擦的过程中,《新华日报》功不可没。西安办事处设有分销处,环境险恶,最终分销处被撤销。当时的斗争是艰苦复杂的。

        19725月,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同志辗转到青海西宁,找到当时身陷囹圄的王浩礼,王浩礼捐出了一条延安土毛线织成的毛毯——这是办事处第二任处长周子健当年转赠给他的。这年5-6月,王浩礼应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的邀请,一气写了十篇《八办生活片段》。

最美不过夕阳红

和兄弟姐妹们造福乡梓

二十多年的边塞艰难岁月后,王浩礼于1980年重返卫生部人事司,在劳资处处长的位置上干了两年之后,受部领导委托筹建卫生部老干部局,又在副局长的位置上工作了三年后离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看到家乡小学校舍陈旧,在王若君和高焰两位离休老同志的倡议下,王浩礼、王前等离开老家东娄山的玉照堂兄弟姐妹捐资数万元盖起了新校舍。

 王浩礼回乡后看到老家自然条件不好,遇上干旱常会出现饮水困难,饮水问题一直困扰乡亲们,制约着这里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心里十分焦急。

便向卫生部改水办公室提出利用世界银行无息贷款解决这里的吃水问题,经过调查同意将贷款投入东娄山改水工程。很快打好了深井,乡亲们终于喝上了符合卫生条件的饮用水。

从自己原来熟悉的工作岗位退下来,壮心犹在,来自玉照堂的王浩礼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为乡亲们办了两件多年没有解决的实事,校舍犹在传出朗朗读书声,水井依旧冒出汩汩甘泉——一代前辈的故土情怀在这个村庄缓释开来,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以上文字根据王浩礼同志回忆录《毋忘今生》整理)

后记:前辈风范,后生楷模,本报记者将相关系列事迹整理成文字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在一代革命前辈光辉事迹的感染下,2015年春天,经深圳特区报文艺部齐霁主任(原保定日报社文艺部主任)和本报记者牵头,保定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唐东浩同志积极联系,格力慈善基金会伸出援手,于20155月将80套崭新的课桌椅送至易县东娄山小学。

感谢您的赞赏!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 “阅读原文” ,访问东博书院网店。

本网店为公益性质,谢绝商业合作,所得收入全部用于维护本公众号运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