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访谈录|我眼中的毛泽东

2018-03-28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所发文章不代表本号的意见,仅作陈列,便于大家批判阅读

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稿!

投稿邮箱 :dongbowhyjy@126.com

东博书院网站网址:www.dongboshuyuan.com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阅读原文”,访问东博书院网络书店,本店利润全部捐献本公益账号

免责声明:东博文化研究院所发部分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作者尽快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博文化研究院——————


毛主席的儿媳刘松林访谈录

解说: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还亲自把他的长子毛岸英送到战斗前线,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1950年11月25日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的第一天,志愿军总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二十八岁。毛泽东失去了他的大儿子,而结婚刚 刚一年的刘松林也永远失去了她的丈夫。毛泽东独 41 34358 41 14397 0 0 3521 0 0:00:09 0:00:04 0:00:05 3522承受着失去爱子的巨大悲痛,在两年多时间里一直没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刘松林。每次刘松林到中南海来看毛泽东都要问岸英有没有来信,这对于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次次感情的煎熬,在不断地给刘松林心理准备之后,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的实情告诉了刘松林。听到这个噩耗,刘松林悲痛欲绝。毛泽东安慰她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601k7xyoq&width=500&height=375&auto=0


采访:

      毛主席告诉我岸英牺牲的信息以后,我要求回到我自己的母亲那里去,毛主席同意了。但是在我临离开的时候,他给了我就那么大的那种绿色的安眠药,给了我三粒安眠药,让我拿回家,说睡觉以前你吃一颗,你这一晚上就可以比较安静地睡一个觉。


      但是我拿回去以后,我母亲她就有一个,她就有一个印象就是说吃了安眠药对人脑子是不好的,它的副作用就是会伤害大脑的记忆这些东西,所以到后来我睡觉的时候就找不到我的三颗药了,我记得我回去以后躺在床上就把三颗药放在我的枕头底下,但是后来就没了这三颗药,没了那三颗药,我怎么翻天覆地地找都找不到,所以我那一夜根本就没睡着,就是通宵的,通宵失眠。


      所以后来我问我母亲,我说那三颗药是不是你拿了?她说是她拿了。所以我觉得最能体谅到我的感情的还是毛泽东,因为我母亲她只是想不要让我脑子受到损害,不要什么,但是她没想到感情的压力比脑子的损害要大十万八千。


解说:

      刘松林难以承受失去毛岸英的沉重打击,一度神经衰弱,她提出要到苏联去留学,毛泽东同意让她出去换换环境,这样可以缓解她的悲痛情绪。


      1955年,刘松林前往莫斯科大学留学,俄罗斯的异国风情和学习生活的紧张暂时缓解了她的忧伤,毛泽东还经常给她写信询问她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他对子女关心最多的也是学习,常常因势利导给他们一些启示。


      刘松林到苏联留学时选择的数理专业学起来很吃力,而且兴趣也不大,她喜欢的是文学。


采访:

      想征求一下毛泽东的意见,看自己能不能转到文科上来。当时给主席写了封信征求意见,他支持我,他说转吧。那么当时我还有顾虑,我想这么一转,可能有很多闲言碎语的。你譬如说当时江青什么,可能她们都得有一些什么话说。毛主席当时说:"其它的流言飞语不用管它,自己愿意做什么,只要做得对就下决心做下去。"基本上这样我就提出来回国去了。


解说:

      1957年刘松林从苏联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不久,她感觉这个专业和自己的兴趣还是有距离,她想请毛泽东再给她拿拿主意。


采访:

      因为我转到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以后,也上了,就是上课的时候也学中国文学史,我发现我更喜欢中国文学,更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那么有一次跟毛主席谈话的时候,就流露出来了,觉得自己转专业又转错了。时毛主席说那你也不要什么,经都读下来了,不是太迫切的话,来给你当中文老师,教你。后他就,说学中国文学也得懂历史,懂得中国历史才行。后他就让我看,历史书籍,我开了一个书单子。现在都记不得了,记得第一个是《资治通鉴》,不是《资治通鉴》,第一套是《史记》,读完第一套《史记》,就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以后,大概叫我读《三国志》,还有《汉书》,再下来我就记不得了,反正书单子上都有。我一看,当时我就开玩笑了,读完这个的话,我都老了。他说老了也一样学吗,反正你,就是说是你课外的喜好。意思就是说人活一辈子就要看一辈子书。他原话我记不得了,就是说你这一辈子,你就知道你看不完这几本书吗?下面还有是,然后他有的时候,就从那以后就经常在谈话里面,就提到很多中国古典文学,像对《红楼梦》的看法了,他对《水浒(传)》的看法,《西游记》的看法,他对《聊斋(志异)》的看法,他经常就给我真的当老师了。但是他说实在的,他确实比老师讲得精彩,而且吸引人,听的时候根本就不觉得,他讲了多长时间,结果一看,一个来小时都过去了。


解说:

      一转眼毛岸英牺牲快十个年头了,刘松林却还是孑然一身,毛岸英在她的心中挥之不去。看到二十好几的刘松林总是孤单一人,毛泽东不断地给她做思想工作,劝她早日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


采访:

      那大概是1958年吧,我1957年回来的。一年多以后他就提到这个问题了,提到这个问题,我当时确实没有那个心情,就觉得好像毛岸英一直在我心里走不出去,他走不出去,就不可能再想别的。这时毛主席就给我做工作,做了很多工作,反正就是说人总不能这样一个人过一辈子。他我觉得毛主席还有一些,他的思想和现在年轻人还不太一样,现在年轻人,比如说可以一辈子他可以不结婚,现在很多人都想得很开的,我觉得。但是毛主席还是老一辈的那种,那种人必定要成家立业,得有个家庭、有孩子,这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他总动员我,做这个工作。一直到1959年,1959年的春节前后吧,后来我就提出来,我说那我就去给岸英扫一次墓,给岸英扫一次墓了以后,因为他生不见人,死不见魂,死不见鬼或者说,我总得看见埋他的地方,我这个心可以踏(实)下来。所以这样,他就同意我去扫墓去。


      那个时候有将近十个年头了,岸英牺牲已经十个年头了。


解说:

      1948年十七岁的刘松林和二十六岁的毛岸英在西柏坡逐渐产生了感情。刘松林原名叫刘思齐,是革命烈士刘谦初的女儿。不久,毛泽东得知了他们的恋情。在刘松林很小的时候,毛泽东就看过她在延安的演出,对当时的小思齐印象很深。当得知她是烈士刘谦初的孩子时,表态同意了她和毛岸英的婚事,但是在毛岸英提出要和刘松林马上结婚的时候,毛泽东却没有同意。


      因为当时的刘松林还不满十八岁,不到规定的结婚年龄。毛岸英对父亲说其实也差不了几个月。毛泽东严厉地说:"差一天也不行。"直到1949年的10月,当刘松林到规定结婚年龄的时候,毛泽东才允许他们结婚。在刘松林的记忆中,毛泽东除了严格之外,给他们更多的是一个父亲的慈爱。结婚时毛泽东没有给他们什么礼物,他把身上穿的大衣脱下来送给了他们。毛泽东说:"这件大衣白天可以穿在身上,晚上可以当床被子挡挡风寒。"


采访:

      你我总觉得好像毛岸英在我和主席之间,他一个手抓着主席,一个手抓着我,所以我们通过岸英这一条(线),通过他的身体,通过他的心,我和毛主席是连在一起了。


解说:

      1959年初春,刘松林带着对毛岸英十年的哀思前往朝鲜祭奠毛岸英。临行前毛泽东为她的行程做了精心的安排。


采访:

      毛主席说你不要(一个人去),你还得有个人陪你才行。这样他就叫邵华陪着去。他说让你妹妹陪你去好吗?我们走的时候主席反正有几条,就约法三章吧,还真是约法三章。第一个就是说来回的路费和开销全部由他的稿费里出,全部由他稿费出。第二个就是说到了朝鲜以后,不要惊动朝鲜官方,我们自己个人去扫墓。第三个就是说这些活动什么的不要见报,不要见报。我们就照着这三条去的,所以去了以后,首先就是置装费就是主席出的,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就每人买了一套衣服,因为冬天去的,每人买了一件大衣,买了一个围巾,买了一双棉皮鞋,这就全部的,就是外面的,里面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原来的,没有置任何其它多余的东西。那个从平壤到桧仓还是挺远的,挺远的,要走好几个小时,我记得当时来回要什么一整天,一整天。


      后来朝方就是根据我送的花圈,送的那个花圈,他看出来是毛岸英的家属来了,所以他们打电话问大使馆说是不是?因为这好象也没什么好不承认的,他们就说是。是这样朝方就是要招待吧,接待吧,后来都谢绝了。


解说:

      刘松林在毛岸英的墓下泪如雨下,十年来堆积的忧伤一下子全部释放了出来。悲伤过度的刘松林病倒了,毛泽东很快获悉了刘松林的病情就给她写信,嘱咐她打起精神,早日战胜病魔。


采访:

      就回来以后,所以根本就没有回家,就直接从火车上下来就上医院了,就直接拉到医院去了。我那时候病得很厉害,那次合并症,主要是合并症,合并病合并到急性胰腺炎的,还有脑膜脑炎,合并症很凶的,来得很凶猛的。对,我想起来我在那个时候,人的情绪特别不好,所以毛主席给我写过一封信,就让李银桥送到医院去的。那个里面抬头怎么写的,好像就写的思齐儿啊,还是写的娃,我记不得了,然后其中就是我养病什么的,但是有八个字,我到现在一直记得!就是说"意志为主,医药为辅"。我就觉得他真的说到我心里去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63abyoh3&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解说:

      从朝鲜扫墓归来,刘松林对毛岸英的感情依旧难以释怀,对自己的个人问题始终犹豫不决。毛泽东给她写信,敦促她早日找个爱人成个家。在1961年6月13日的信中,毛泽东写到"女儿,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毛泽东的屡次开导使刘松林开始重新面对生活。不久,她与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的教员杨茂之相识并相爱。1962年初,刘松林与杨茂之结了婚。


采访:

      结婚之前,他知道有杨茂之这么一位同志了以后,他曾经去了解过,通过组织系统了解过。然后告诉我这个人不错的,很好的,意思我要交往的话可以放心地交往。然后到我们结婚的时候,我记得我去告诉他,我们是1962年的2月,2月中旬结婚的。1961年的年底,我去告诉毛主席这个消息,我准备结婚了,准备(明年)2月份结婚。他当时非常高兴,非常高兴,就当场给我写了,就是把他刚刚新做的一首诗就写给我了,就送给我,就是《咏梅》。就给我写了下来,写下来以后,那个时候还没有发表嘛,还没发表,我就非常高兴,我也非常高兴。那个诗我看了,下面的落款就是12月31号,那就是我12月31号去,可能要过年了什么,我可能去给他去给他先拜个早年什么的,跟他说的这件事,那一天给我写了两幅字,一个是《咏梅》,一个是《三打白骨精》。所以这两幅字我一直留到现在,还有就是他当时我跟他说了以后,他好像叫叶子龙还叫谁?给我送来三百块钱,送来三百块钱,他说他也不知道送我什么好,就给我拿点钱,让我自己买我需要的东西,然后就作为他送给我的礼品。


解说:

      刘松林和杨茂之结婚以后到中南海看毛泽东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刘松林靠书信和毛泽东保持联系。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刘松林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她心中许多往事都已经尘埃落定,不变的是毛泽东永远是她的父亲,她永远是毛泽东的思齐儿。


采访:

      我觉得我对毛主席的感情还是很深很深的。因为我从小没有父亲,几乎是我妈妈把我带大的,一个人带大的,父爱对我来说是很珍惜的,而且我也确实切身地感受到,毛主席对我,他对我的照顾,我觉得已经超出了作为一个公公的,作为我丈夫的父亲的关怀、关爱,而是一个亲生父亲的关爱,而且不仅仅是亲生父亲的关爱,而且是一个非常慈祥的父亲的,非常慈祥的,非常想得非常细,非常周到的这么一种爱护。那么对我来说呢我觉得,假使毛主席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哪怕是一个老工人,我也绝对不会忘记他。那么作为一个国家领袖,他的担子那么重,年岁又那么大了,他对我的,我总觉得他对我的一分爱,对我来说应该就是十分了,因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假如说是一个普通的老工人或者是一个什么,那他对我一分的爱,我就认为说是一分。十分的就是十分,但是他是国家领袖,而且他担负着这么重的担子,能在这种百忙之中,这一种就是说分秒必争的时候,对我分出那么多的心思来照顾我,为我考虑得那么周到,所以我觉得我这一辈子不可能忘记他。我可以说,我到今天都认为是,我今年活了七十多岁,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最关心我的最爱护我的就是毛泽东。(文章来源: 新浪文化)


转自中国网

感谢您的赞赏!


点击页面底部蓝色字 “阅读原文” ,访问东博书院网店。

本网店为公益性质,谢绝商业合作,所得收入全部用于维护本公众号运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