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荐读】《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3期目录 拿去不谢!

2016-10-10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3期目录


王安忆研究专辑

编者按:王安忆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她的重要性,既在于她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小说作品,在某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在于她的笔耕不辍的文学写作,具有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绵延不断的贯穿性。从知青文学到伤痕文学,从反思文学到寻根文学,乃至此后无法冠以思潮名号的诸多作品,都使王安忆成为当代小说评论和当代文学史研究无法避绕和必须重视的对象。

作为文学研究对象的王安忆,是丰盈而雄浑的,具有从多种角度予以解读的可能性。本辑中的四篇评论文章,前两篇是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宏观性观照,后两篇为对其长篇新作《匿名》的个案观察。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一个阶段性巡礼。

王侃的《散论作为女性作家的王安忆》,从王安忆小说叙事的无机性,即把性别立场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内在化”于叙事文体,揭示出王安忆对于女性写作文本美学肌理的丰富,对于女性写作的批判力量的深化。郭冰茹的《市井与文学书写的世俗性》,从王安忆以市井生活为描写对象并赋予市井生活更强的创造力,使市井生活不仅成为表达对象,而且蜕变为升华对象,由此实现了对于文学传统中世俗性的继承与发展。王光东、郭名华的《现代性反思与生存方式的探寻》,由《匿名》的故事、人物与寓意,循名责实地寻索其思考人类的生存方式,探讨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人的生存问题,由此认定作品立足于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宏观考察而构成的文学史意义。刘杨的《空间结构中文明与生命的可能》,从作品既在都市、民间和荒林的三个叙事空间去表现文明的不同存在形式,又在这种叙事空间中呈现自己对于文明的总体认知,揭示出作品在知识分子写作的路向上对于回归文学本体的意义。

王安忆自己的《仙缘与尘缘》,是一篇阅读《浮生六记》的文学笔记。文章在谈论沈复与芸娘的悲戚情爱时,不时联想到宝玉与黛玉、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关遭际,而弥漫于字里行间的细微的感觉,细切的感喟,显示出在读书中读人,在读人中读情的不凡功力和醇厚意味,从而使经典作品具有了更为丰沛的意义。

散论作为女性作家的王安忆  王侃

市井与文学书写的世俗性——浅析王安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郭冰茹

现代性反思与生存方式的探寻——解读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匿名》  王光东 郭名华

空间结构中文明与生命的可能——读王安忆新作《匿名》  刘杨

仙缘与尘缘  王安忆


西方文论对中国经验的阐释及其相关问题

摘要:西方文论对“中国经验”的阐释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中国经验包括进入中国的“异质经验”、基于人类文明共性的“共同经验”和中国本土的“特色经验”。从文学批评主体看,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经验的阐释分“由西方学者对中国经验的阐释”和“中国学者运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经验的理解和阐释”两种类型。西方学者阐释中国经验不可避免带有西方有色眼镜;中国学者运用西方文论阐释中国经验一般有“跨文化比较”、“以中国经验印证西方理论”和“以中国经验来修正西方理论”三种方式。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古今中西处于多维时空的理论建构过程,需要克服“来源谬误”和“主体谬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有效阐释”为目标,展开对中国经验和世界经验的理解,增强中国文论话语阐释力。

关键词:西方文论 中国经验 理论阐释

作者:曾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444)。


文学话语类型学研究论纲

摘要:文学话语研究要以对“文学话语”概念的把握为根基,而文学话语概念的把握又以对当代话语理论的理解和借鉴为前提。文学话语是文学交际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发生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和施为方式。当前文学话语研究的突破在于文学话语类型学研究的建构。类型学的方法是人类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几乎所有学科的研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类型学方法的逻辑行程是通过“识同辨异”和根据所选取的参项进行分类。“识同”导向“向上的抽象化”的归类,“辨异”导向“向下的具体化”的划类。所选的分类参项相关度越高、覆盖面越广,类型学方法就越有效力。文学话语的类型学研究要在两个逻辑等级(属和种)上次第展开,要构筑有多个内在联系的分类参项网络,要建立一个与分类对象相适应的分类体系。文学话语类型学研究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语用类型、形态类型、“施为”类型、文体类型的研究。

关键词:文学话语 类型学 研究方法

作者:王汶成,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济南 250100)。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卡勒的《文学理论》

摘要: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出现了文学理论趋从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批评化的后现代倾向,突出了文学研究的实践性、功能性和当下性。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强调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各自的差异性和特异性,而卡勒《文学理论》则以“理论”反过来整合文学理论,将文学理论的贡献隐含于“理论”之中。卡勒概括了“理论”的四个特点,其中每一条都与批评形态的重建密切相关。这一变化造成了这两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重视程度的悬殊、解释模式的转变和阅读方法的差异,从而昭示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

关键词: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后现代转折

作者:姚文放,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州 225009)。


韦勒克“文学实践论”辨正

摘要:大陆学界在移译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时将institution译为“实践”,使一种“文学实践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学界出场,并被不断征引。但“实践”与institution不能完全等同。刘象愚译本在客观上造成普遍性的误用,为我们理解韦勒克理论的复杂性及其政治身份带来了困难。一方面我们需要反思“西方文论”解释机制的学理性缺陷、文化—政治意图及地缘性,另一方面不能缺少历史具体地反思我们自身的解释机制这一核心环节。

关键词:西方文论 韦勒克 实践 建构 反思

作者:刘欣,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石家庄 050024)。


“柳青现象”与“深入生活”

摘要:柳青的“皇甫十四年”是当代文学“深入生活”无出其右的典范,但其意义不仅在于他的牺牲精神,更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的变化,即伴随着革命意识形态成为主流和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深入生活”成为作家带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之路。“深入生活”并非深奥的理论语言,但它却是政治向文学的凝结物,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历史内涵,不但意味着对文学有了另一种评价标准,也意味着文学生产中作家主体地位的后移。知识分子与底层的隔膜使“深入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了正当性,而知识分子的底层化也使现代文学具有了一种全新的面貌。但这种传统在后革命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柳青 当代文学 “深入生活”

作者:吴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安 710119)。


简析铁凝《笨花》的叙事主题

摘要:作为一种外来的精神文明,基督教参与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同时,基督教与社会改造以及信仰重建的关系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再现的思想资源。铁凝的《笨花》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蕴,透视了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涉及信仰、救赎等基本命题。作品探讨了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信徒信仰的迷途;牧师逃离抑或坚守的选择;灵魂救赎还是社会改造;救赎的方法是自救抑或他救。

关键词:《笨花》 铁凝 基督教 信仰 叙事

作者:李松,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研究员、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武汉 430072); 姚纯,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编辑(武汉 430022)。


浅谈中国当代作家年谱编撰的方法——以余华为例

摘要:用编撰年谱的方法研究当代作家是将作家置于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对其进行历史化。从内容来看,年谱编撰要尽量达到宏博的要求,关注作家所经历的时事,在整理作家的创作活动之时,也要对其经历的文学思潮、社会环境有所重视;从立意来看,在为当代作家编撰年谱时,要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做到用材料说话;从功能来看,年谱应当充分发挥其索引的功能,成为研究者的得力工具。

关键词:年谱 当代作家 余华

作者:李立超,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石家庄 050024)。


文学的潮汐

摘要:文学在当今的地位和意义已大不如前,其原因在于精神已被当代社会逐渐边缘化。对于文学现状和前景的灰暗叙写,带有对浅薄世道和大众文化的批判。文化研究着力于宽泛的阐释实践,但其研究对象是在具有浓厚社会学意味的“文化”范畴之内,往往缺乏深度与整体之维。文学研究者,应当是人文主义者,从而将学术兴趣和文化兴趣结合起来,他不但是一个文化研究者,也是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关键词:世界文学 文学生活 文化研究 人文主义

作者: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 100875)。


为诗学正名——它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摘要:在什么都是“诗学”又什么都不是“诗学”的当下,为“诗学”正名具有特殊的意义。“诗学”的含义可以从诗歌到文学、到艺术、再到非艺术,随着语境链条中的移动而变,但“诗学”与“非诗学”在词语系统中的结构关系却并未打破,它们的各自指向则更难改变。创造性想象这一诗性内核,扎根于文学理论、文学语言学和文学写作的相结合处,成为诗学在学科意义上的最紧密内圈的聚焦点;而如法律诗学、历史诗学、社会诗学、文化诗学等扩散开来的外圈,尽管人们也称之为“诗学”,那是因为这些非文学学科中也潜藏着创造性。诗学,就是文学创作学;而诗性,潜藏于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中。中国的当代诗学研究,主要在时间向度的古今之变、空间向度的中西之比、文化向度的学科之争三个方面展开。我们需要在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中寻找“诗性”,但不能在文学创作学中消解诗学。

关键词:诗性内核 结构关系 创作学

作者:金健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 310028)。


华语文学研究的歧路——评藤井省三《华语圈文学史》

摘要:《华语圈文学史》有独特的文学史观,也使用了一些新史料。但藤井省三生吞活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论”,断章取义引用安德森的论说,没有看到 “文明同化作用”隐含的内核是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理论暴力照单全收,从而滑向为“皇民文学”张目,与“台湾民族论”、“台湾民族文学论”的反中国意识同流合污的泥塘。

关键词:藤井省三 华语圈文学 “皇民文学” “台湾民族论”

作者古远清,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绍兴 31200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武汉 43007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