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6年中国哲学研究盘点

2016-12-28 樊志辉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的状态与未来的走向——2016年中国哲学研究盘点

      年终岁尾,盘点本年度中国哲学的发展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责任。2016年的中国哲学研究大致可以体现哲学研究者的自省、自觉与自信的入思状态。自省体现了中国哲学家对待中国文化的反省与批判的理性态度。这种态度既是基于华夏传统的理性精神,也包含来自于作为他者的西方哲学传统的观照与比较。自觉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并未停留在一般的纯粹学术层面,而是体现在对中国文化再创造的自觉上。自信则重在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的内在驱动力是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传统。

      审视2016年的中国哲学研究,其未来走向大致展现出如下端倪。第一,中国哲学研究的古典学向度和政治哲学向度将被继续深化。第二,从中国哲学史研究走向直面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家自立门户的时代已经来临。第三,超越狭义的中国哲学,走向立足于现代汉语的广义的中国哲学。


年终岁尾,盘点本年度中国哲学的发展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责任。盘点并非是要将一年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做流水账式的铺陈,而是力图借此来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入思状态、致思取向和未来走向。

2016年的中国哲学研究大致可以体现哲学研究者的自省、自觉与自信的入思状态。自省体现了中国哲学家对待中国文化的反省与批判的理性态度。这种态度既是基于华夏传统的理性精神,也包含来自于作为他者的西方哲学传统的观照与比较。值得指出的是,对中国哲学的反省不仅内在蕴含着来自于西方的知识论与诠释学传统所提供的视角,同时又力图揭示中国传统所具有的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智慧。自觉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并未停留在一般的纯粹学术层面,而是体现在对中国文化再创造的自觉上。自信则重在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的内在驱动力是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传统。但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文化自信不仅表明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也同时表明对中国人在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优秀现代文化充满自信。2016年举办的“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体现了中国知识界对未来道路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同时又将这种文化自信建立在坚实的理性反省的基础上。

2016年中国哲学研究的致思取向则体现在问题、方法、路径等方面。首先,一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具体化与精致化。日益摆脱大而不当的题目,力图将小题目做出深意。第二,历史感与现实性。中国哲学研究的许多选题都是将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其次,哲学的问题意识重视与哲学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2016年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大致有:经典诠释;内在于传统的问题梳理;以西方思想传统中的问题框架审视中国思想传统;基于西方哲学方法(如分析哲学、现象学的方法),对汉语思想文本的解读。不同类型的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所体现的哲学方法也略有差异。例如作为中国哲学的专业性刊物《中国哲学史》,其刊发的论文多侧重经典诠释或出土文献的诠释,或内在于传统的问题梳理。而《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所发表的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则多侧重于后两种研究方法。至于《中国社会科学》 2016年所刊发的与中国哲学相关的论文,其论域和问题意识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哲学最为关键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自身的问题与语境、现代视域下的传统审视、现当代的中国道路及其哲学表达。

最后,路径不同于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重在强调以何种进路切入所关心的问题。通览2016年中国哲学的主要论述可以发现,切入问题的主要研究路径,一是文献切入。如关于上博简、清华简、郭店楚简、海昏侯墓的文献整理与分析。考古发现和现代媒体的介入,使得一个十分专业的学术问题进入大众视野。诸如海昏侯墓《论语·知道》篇的考证所引发的对《论语》的《齐论》的学术猜想与论述。二是范畴切入,如对中国哲学中的主要范畴如“诚”、“仁”等的梳理与辨析。此类研究选题虽然已经持续很久,但研究成果在不断深化。三是比较切入,以中西哲学比较,或中国哲学的内部比较来切入问题,并加以现代审视或创造性转换。

审视2016年的中国哲学研究,其未来走向大致展现出如下端倪。第一,中国哲学研究的古典学向度和政治哲学向度将被继续深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哲学的研究是在现代性的启蒙视域观照下进行的,而今又增加了所谓古典学的向度。这种对古典学的关注,并不是在单纯的古典文献学意义上,而是增加了政治哲学的向度。这种新的视域,固然和施特劳斯思想的引入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和中国学界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与质疑直接相关,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国学人的学术自主性要求。

第二,从中国哲学史研究走向直面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家自立门户的时代已经来临。虽然中国哲学研究还主要体现为中国哲学史的经典诠释,但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转向直面问题的研究。

第三,超越狭义的中国哲学,走向立足于现代汉语的广义的中国哲学。这即是说中国哲学在保留自己的“文化种姓”的前提下,会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的开放性。当代中国哲学界有关中、西、马关系的论述,正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内部的异质性和多元性。晚近中国哲学界的一系列新的哲学主张,诸如仁学本体论、具体形上学、偶在论、境构论、个体哲学、后实践哲学等似乎可以看作是中国哲学力图超越哲学的学科建制,走向立足于现代汉语的广义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征候。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