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揭秘:中国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的背后

2017-03-01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国家、地方和用人单位引才项目竞相发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潮澎湃而至。

01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吸引全球人才

大量海归人才释放出巨大发展能量。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入园企业2.4万家,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800亿元,6.7万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

“这是向天下英才发出的深切召唤和诚挚邀请,广开进贤之路的集结号正声动四海,广纳天下英才的中国风已吹遍全球。”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岳文厚说。

在这样的感召下,大量学有所成的留学人才回国报效祖国,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勃勃生机。

--精英云集。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谢晓亮、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留学归国人才中“星”光熠熠。相当一部分留学归国人才来自美欧等科教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具备较强的科研攻关和组织领导能力,为我国前沿研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海归,大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海归。

--成果辉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使用中国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背后,承载着留学归国人才的智慧和汗水;一系列我国原创性科研成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一些应用技术打破了国外封锁垄断,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巢暖凤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愈发增强,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如今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且呈现人才加速回流态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我国将迎来“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我国将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逐步成为国际人才竞争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02


为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完善“顶层设计”

“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这份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人才政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人才优待政策不断落地。2013年,出境入境管理法及配套法规中专设人才签证类别并正式启用。去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各地也纷纷更新、细化人才居留、社保、户籍、子女教育等便利措施,用贴心服务向海外人才敞开胸怀。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唐永刚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社会主义引才育才的制度优势、广大留学人才的爱国情愫,是形成新一轮海外人才归国潮的重要原因。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项项引才用才新举措,让中国逐步成为全球人才磁场。

国家“千人计划”在深入实施中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拓宽非华裔外国专家申报渠道,已累计引进60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不少地方和部门探索的柔性引才方式效果显著:河南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重大人才工程中单列计划,从国内外柔性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5万多人次、院士253人;江西建立76个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03名院士、800名团队成员,形成“星期天工程师”“候鸟型教授”集聚景象……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走,到中国去”“回到祖国去”成为新的风尚,中国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

03


建成人才强国,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文明交流互鉴,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鉴。

据统计,仅2015年,来华留学人员总数达到近40万人,比2014年增长5.5%,其中,韩国、美国、泰国、印度和俄罗斯居生源国前五位。同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52.4万人,比2014年增长13.9%。数据显示,出国留学人员回流速度在不断加快。

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2012年12月,与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体现了一个大国自信与包容的发展观。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尚贤者,政之本也。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更加需要敞开胸怀,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更加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增强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需要探索建立符合科研规律体现人才价值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引才法规制度体系,畅通人才回国通道……

专家怎么看


吴瑞君:探索移民回流本土化研究范式
核心观点:全球化时代大陆新移民的回流出现了“原户籍地—移入地—回流地”的三角互动模式,但这是否可概括为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回流空间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所谓大陆新移民,一般是指改革开放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以新华侨华人为主,也包括部分未取得住在国长期居留资格、居留一年及以上的中国公民。据估算,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走向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已经超过1000万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移民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回流热潮涌现。

三角模式、人才环流和跨国主义理论从不同视角解读了全球化时代移民回流的原因和影响机制,但因中国大陆移民的特殊性,以上理论对于我国海外移民回流现象的适用性还有待验证。基于人口学视角对不同群体新移民的回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形成移民回流本土化的理论研究范式,有利于开展关于大陆新移民回流模式影响机制及空间特征规律的实证性研究,并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自2014年申请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海外大陆新移民回流的模式与空间特征”以来,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利用2011—2014年上海、浙江侨情普查中回流大陆新移民的样本数据,结合近期在长三江典型地区的访谈资料,对大陆新移民回流的模式及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前期研究发现:首先,现阶段大陆新移民回流的模式以返迁和环流为主,海外留学移民回流以一次性终结的返迁居多,华侨华人新移民回流则多属于在住在国与祖籍国之间的循环流动,具有明显的“两国性”特点。大陆新移民回流意愿与出国动机存在一定关联性,海外留学移民的回流意愿高于华侨华人新移民。我国少子化和老龄化进程加速,对父代留守大陆的海外新移民的回流意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全球化背景下,大陆新移民的回流行为更多是移民个体微观的决策行为,与移民个体特征及其家庭状况密切相关。海外留学人员回流旨在追逐个人人力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华侨华人新移民循环流动是为了实现个人收益和子女教育、老年照料等家庭效用的最大化。上述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移民出国及回流的动机,有助于构建基于不同身份的移民发展及管理政策体系。

其次,海外新移民的回流具有显著的地域集中性和空间指向性,大多数遵从与原籍地“邻近优先”的原则。回流地点以出国前户籍地为中心,向外扩散,回流人数由内向外呈阶梯状下降,跨省回流的人口主要集聚于周边省市,具有“择邻而居”的特点,且与原户籍地保持密切联系。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学历者的主要流向,留学生创业园区的空间分布与归国留学人员的居住空间分布具有相当大的关联性。跨区域回流人群的受教育程度以研究生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回到户籍地的回流人群长2.2年。传统的国际移民回流多为失败型回流,表现在空间模式上则为从移民地到原籍地的“二点一线”模式,全球化时代大陆新移民的回流出现了“原户籍地—移入地—回流地”的三角互动模式,但这是否可概括为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回流空间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最后,跨区域的回流地与原户籍地分离是人才政策和产业集聚“双重”效应影响的结果。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成为海外新移民回流集聚地的重要选项之一,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相似性和与原籍地之间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影响海外移民尤其是留学返迁移民依据“原籍地邻近优先”原则选择工作地的重要依据。人才政策的相似性强化了海外回流移民资源的竞争效应,引发了区域间对新移民资源的竞争,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为海外回流新移民资源的流动转移提供了空间。上述跨区域回流影响机制的研究发现,对我国优化海外大陆回流人才资源的空间配置,提高海外人才集聚的社会经济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年,本课题组将以上海、浙江原有的侨情数据库作为样本库,抽取部分回流新移民的数据资料,深入分析回流决策机制,对三角互动的回流空间理论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综合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