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访】李北群:“重新定义”地方高校迈向高水平

2017-04-11 李薇薇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新定义”地方高校迈向高水平

访淮阴工学院院长李北群



大学因其职能拓展而被社会所认可,大学因其承担功能而决定自身层次。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若始终秉承科教并举、产教融合、服务及引领社会的初心不改,昔日的专科院校依然可以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大学。

淮阴工学院建校近60年来,在新世纪初完成了首次办学跨越:2000年由高等专科步入本科;之后的第11个年头,获批“服务国家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随后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转瞬17载,再次出发,重新定义。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站在诸多本科院校行列中接受挑剔眼光和严苛评价?如何突破传统办学路径依赖,走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转型发展之路?

校政企所协同共建非简单“模式翻牌”


记者:学校从高等专科步入本科办学发展方向,并成为全国服务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说本世纪初学校设定的本科教育目标初步实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方高校转型之路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唇齿相依,该如何转,向什么方向转?

李北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重在内涵建设,而非简单的“模式翻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反映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出现错位。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是地方高校在新时期的办学思考要素。2014年6月,我校明确提出协同共建发展理念,主要依靠校政企所各共建单位多方契约关系进行组建,从而实现主体多元开放、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路径创新、学科专业协调等。

记者:多方协同共建能有力推进学校在资源汇聚、人才培养及产教科教融合等全方位的机制创新,淮工是如何进行校政企所协同共建的?

李北群:一是推进校企共建。我校与中兴通讯公司共建中兴学院,双方共同制订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开展全方位的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和国内外紧缺人才培训,实施“订单式”和“嵌入式”人才培养方式,并于2016年获批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我校还与淮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共建农垦学院,按照“战略合作、院园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原则,实施“院园融合”一体化育人模式。

二是推进校政共建。我校联合江苏省社科院、省政府研究室和淮安市地方政府部门,协同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四市社科研究机构,五位一体、三方共建苏北发展研究院,重点围绕苏北区域发展战略、苏北经济发展与转型等方面课题开展研究,成为省重点培育智库。学校还与淮安区共建萧湖双创基地,并依托其共建淮安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等。

三是推进校所共建。我校与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江苏淮工分中心,成为淮安市引进的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该中心集成学校机械、材料、电子、信息等相关学科,充分融合人才和科技资源,着力建成江苏及长三角地区板带等产品生产装备的高技术研发平台、相关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新成果转化对接枢纽。此外,学校还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科院盱眙凹土研发中心共建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等。

四是推进多元共建。我校联合台湾三所高校及部分淮安台企联合成立台商学院,推动两岸高校与台企在人才培养、联合科研、师资引进、咨询培训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去年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与之同步,我校又联合淮安市工商联和100余家企业共建淮商学院,推进“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教合作。此外,我校还打破校内学院、学科专业壁垒,组建虚拟的翔宇学院,与企业联合,积极与产业对接。

记者:您刚才谈到,台商学院是由淮工和地方政府共同策划成立的,淮工是如何使当地政府支持并参与其中的?

李北群:当前人们对高等教育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高校发展及人才培养不能以地方社会需要为导向。因此,淮工全面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除了举办淮安发展高层论坛、开展加快苏北振兴研讨会等具有学术特色的活动外,还深入研究城市商业历史,瞄准城市产业发展及商业人才依托平台需求,利用台商学院启动10万名台企员工培训工程,为20余家台企骨干和台商二代提供创业、管理等培训。同时,与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行业公会等共同为台企节能降碳、申报碳标签以及联合研发球类产品等提供技术服务。

培养模式优化与人才存量改革

进退不失据


记者:在校政企所协同共建模式的转型发展思路指导下,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又进行了怎样的优化设计?

李北群: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主要是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引入先进的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行)工程教育理念。以中兴学院为例,确立了“集聚资源,分类多元,自主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大类教育及专业教育有机衔接的分类教学体系和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CDIO环境中接受工程教育。

二是实施“混合式”培养。如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规格以及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等,在中兴学院采用“2+2”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嵌入式等多种类型相融合的混合式培养。这就能按照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企业所需内容,根据行业标准实施案例和项目化教学。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倡导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合作企业还将市场需求转化而来的研发项目代入科研与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记者:这样一系列改革部署和平台搭建是一套系统而又任务量巨大的工程,没有专业人才很难完全实施到位,高校人才的增量改革易进行,存量改革堪称“拦路虎”。淮工如何破解?

李北群:我们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四化”(博士化、国际化、双能化、团队化)工程,采取引育调停等有效措施,构建专兼结合、理实一体、特色明显的教学科研队伍。

尤其在引育调停方面,我们做了以下探索:推进教师分类发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拓宽引进渠道,推行海外境外人才引进、定制式人才引进、项目合约人才引进等多元模式;引进企业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校企共组教学团队和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健全产业教授评聘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实行青年教师企业导师制培养。

转型路上不止追赶更要有勇气领异标新


记者:当转型发展成为当代诸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由生存追赶发展,由发展步入求新求特的主要途径,学校在办学目标及定位上还应在何处继续发力及完善?

李北群:经验可以复制,思想创新却永不停歇。学校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迫在眉睫:

一是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专业。面向社会需求,科学规划并积极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为主干的信息技术类专业。通过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品质与水平,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专业群。

二是结合“卓越计划”,注重专业领域的创新引领和地方特色凝练,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教学科研应用成果。

记者:在一系列办学特色目标引领下,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基因的地方高校,国际化道路如何既能保持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宗旨,又能对接世界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前沿?

李北群: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双一流”建设,江苏省也推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国际化是其中重要内容。从我校实际办学定位出发,要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辟更多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同时,推进传统学科升级改造动态对接产业变革,聚焦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当下,更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工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

如我们围绕地方打造千亿级盐化工产业和拥有世界上49%凹土资源的现状,组建获批了江苏高校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进盐化工新材料、凹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为实现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薇薇)

来源:中国教育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