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理大观| 应用型人才发展需要怎样的评价标准?

2018-03-12 赵璐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对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突出不同的评价导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就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有何重要意义?为何要突出“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带着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利于实现“人事相宜、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平衡统一。

《意见》从我国当前人才评价中的突出问题出发,提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并在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和管理评价制度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认为,《意见》的印发对克服和纠正当前我国人才评价中的不良导向,树立人才评价正能量,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引导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和发挥作用,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创新多元评价方式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人才评价机制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意见》强调分类分层,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实现分类评价,畅通人才评价渠道,创新多元评价方式,有利于更多更广泛的人才在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彭纪生举例表示,目前的人才评价,论文地位突出,不利于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成长。

当前,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以“论文、外语、文凭”这三大指标为主,不利于人才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此外,人才评价标准还存在“一刀切”问题,泛化的人才评价方式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在姜全保看来,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才各具特点,“一刀切”式的人才评价标准忽略了人才的差异性,无法达到人才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他表示,此次《意见》强调分类、细化人才评价标准,并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可在区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人才的基础上,比较与评价同一行业内不同层次的人才,最终达到人才各尽其用的目的。

在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系主任张正堂看来,强调分类评价的原因在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才评价标准甚至是同一行业或领域的同一岗位的评价标准,因为分工职责的不同都会存在差异,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他表示,分类评价有助于挖掘、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岗位的需求。

健全教育人才评价体系

健全人才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人才的评价标准。张正堂表示,要从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角度来确定评价标准,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性;避免简单借鉴西方国家的评价标准;建立公平、合理、规范的人才评价流程,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公平。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人才评价的问题较为突出。姜全保指出,健全教育人才评价体系,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以德为先。在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基础上,加大对师德师风的考核力度。第二,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教书育人。要聚焦学生发展,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最大化收益。第三,破除单一的行政手段,拓展评价主体。第四,建立公正、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第五,要根据不同类型院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表示,就教育行业本身的特殊性来说,它的本质是塑造人、培养人,产出的是有生命、个性化的学生,因此要避免生产“物”和评价标准的同一化。教育工作是长期的过程,要遵循教育规律,促使评价方式多元化,实现分类评价、精准评价。


原标题:分类分层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卓晶   排版编辑:张卓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