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秋彬:一带一路“债务陷阱论”实质是制造舆论陷阱

王秋彬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2-14

近年来,一种污名化“一带一路”与中国的新论调——“债务陷阱论”在国际社会散布,其核心观点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向一些国家提供贷款,当它们无力偿还贷款时,便趁机获取战略资源,使债务国失去权益乃至主权。简言之,中国的贷款是对自己有利,对债务国“有毒”。按理说,中国所提供的贷款到底是不是陷阱,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债务国。然而,大肆炒作“债务陷阱”“账簿外交”“债务帝国主义”等论调的却是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它们看似为债务国“鸣不平”,实际上是要把中国拖进舆论陷阱。

西方国家“代言”炒作“债务陷阱论”

“债务陷阱”通常是指(政府)债务不可持续的增长。当前,一些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出现严重债务问题,有些人趁机把责任推给中国。该论调的始作俑者是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研究员布拉玛·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2017年1月,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债务陷阱外交》的文章指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贷款,导致这些国家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只能对中国唯命是从。这一年12月底,他又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债务帝国主义》的文章,以斯里兰卡把汉班托塔港(以下简称“汉港”)租借给中国99年为例,将中国的“债务外交”做法与历史上欧洲帝国主义的“枪炮外交”相提并论,认为“中国正在用主权债务让受援国屈服,使之既失去自然资源,也失去主权”。

经过媒体的渲染,再加上2017年12月中国公司正式接手运营汉港,该论调逐渐在国际社会蔓延开来。持此论调的人除了罗列数据表明某些国家债务规模因中国贷款而增加之外,还指责中国建设的基础设施除了带来债务负担之外,对当地经济发展没有什么作用。这一论调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此后一年多时间里,美国媒体对该论调进行了大肆炒作,智库发布研究报告,参议员向财政部和国务院致信要求政府关注,国会举行听证会把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称为“掠夺性贸易”。2018年11月16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若有所指地说,“我们不会把伙伴国淹没在债务的海洋里,我们不会强迫或损害你们的独立。美国做事情公开、公平。我们不提供束缚带(constricting belt)或不归路(one-way road)”。言外之意,中国向相关国家提供的都是束缚与陷阱。

中国提供贷款意在共同发展

美国在“债务陷阱”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令一直对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一筹莫展的澳大利亚“深受鼓舞”。澳大利亚媒体在引述美国媒体报道时指出,中国正在澳大利亚门前制造“债务陷阱”——来自中国的巨额贷款使澳大利亚的小邻国背负沉重债务负担,而中国则获得拓展战略和军事实力的关键经济杠杆。澳大利亚国际发展和太平洋事务部长康斯塔·费拉万蒂-韦尔斯抱怨道,中国给予太平洋岛国“条件苛刻”的贷款,在这些国家修建了一些“无用的建筑”和“不知通向哪里的道路”。此外,在媒体的推动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表达了对部分“一带一路”参与国债务问题的关注。“债务陷阱论”的实质是“舆论陷阱”。

“债务陷阱论”包括债务和陷阱两个方面。就债务问题本身而言,中国贷款是否增加债务国的债务负担,通过考察相关数据不难得出结论。以南太平洋岛国为例,根据IMF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该地区有超过40%的国家被列为处于债务困境的高风险。在该地区112亿美元总外债中,来自中国的外债是13亿美元,占12%;该地区贷款处于“高风险”级别的国家有一半没有与中国建交(仍与中国台湾保持“外交”关系),这也意味着这些国家无法从中国获得贷款。再看看斯里兰卡的情况,根据斯里兰卡央行2017年度报告,在其外债总额500多亿美元中,主权债券占39%,亚洲开发银行债务占14%,日本占12%,世界银行占11%,中国仅占10%,而且60%以上中国贷款的利率远低于国际市场。从这些数据不难得出结论,债务问题不是由中国造成的。

至于中国提供的贷款是不是“陷阱”,债务国应该更有发言权,而今却是西方国家在“代言”,这其实严重低估了债务国领导人的判断力。某些国家积极炒作“债务陷阱论”,看似关心债务问题,实则在意的是所谓的“陷阱”。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遍布世界各地,仰仗自己在经济、军事上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主导国际规则与国际秩序,容不得任何国家出来挑战。印度作为印度洋沿岸唯一强国,始终对印度洋有一种排他式的独占心理,印度媒体及学者将汉港与印度洋上中国援建的其他港口视为遏制印度珍珠链计划中的一环。澳大利亚作为南太平洋地区强国,对他国的介入十分排斥,不断强调自己才是南太平洋岛国的“首选合作伙伴”。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自身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主导地位,操控受援国的内政外交。发展中国家想要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只能接受它们的条件。相比之下,中国提供的贷款“门槛低”,没有苛刻条件,发展中国家终于可以不用再看西方的脸色了。但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发放贷款时既没有考核人权标准,也没有审核还款能力,属于“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它们更担忧的是,中国会使用债务杠杆瓦解西方传统的势力范围,挑战美国主导、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合法性,进而打破各个区域的势力均衡。于是,西方便给中国贷款扣上了违反规则、不够透明等“罪名”,试图从国际规范上予以棒杀,意在阻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维护自身在国际上与地区内的传统优势地位。

相关国家制造舆论陷阱

如前所述,“债务陷阱论”是有关国家媒体制造出来的一个伪命题,但却在国际社会流传,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这是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以及中国进行软制衡的有力武器,不会轻易放弃。近年来,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这在笃信地缘政治信条、坚守势力范围的国家看来是一种战略威胁与挑战,因此要进行阻遏。但它们不具备中国这样的经济实力与体制优势,于是便采取舆论战的形式,妖魔化中国贷款。根据2018年12月底笔者针对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民众开展的民调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支持本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客观地把本国的债务问题与中国贷款分开来看待。可见,“债务陷阱论”在债务国并没有多少市场,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局面使这一论调得以大行其道。西方国家以及英语媒体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为众多国家民众提供新闻来源。根据笔者对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主流媒体消息引用来源的统计分析,来自中国媒体的消息数量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甚至印度媒体。与笔者针对民众开展的民调数据结果不同的是,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每日镜报》《今日锡兰》等主流媒体关于中国与本国债务关系的报道中,有一半以上的报道认为中国与本国债务危机有关。巴基斯坦的情况稍好一些,但也有不少报道有类似倾向。可见,西方国家对债务国的舆论影响力不容小觑,若任其发展,将使更多人对中国产生误读。

第三,我们对涉及主权问题(类似“汉港”)的合作项目要讲究策略,以免被曲解。斯里兰卡把汉港租借给中国本是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项目,而且是斯方因港口经营不善,主动找中国公司接手运营,签署的汉港特许经营协议也不是债转股协议,而是一笔11.2亿美元的新投资,不仅有助于减轻斯方债务负担,还能从汉港经营盈利中得到分成。按理说这是一项中斯双赢的合作,却被西方媒体歪曲为是让中国赢了两次的“债务陷阱”,并臆测中国要把汉港作为军事基地,借此不断提醒其他国家小心中国的战略意图。在媒体大肆炒作和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下,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合作的过程与细节,而是都盯着敏感的主权问题。

总之,“债务陷阱论”是相关国家对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的舆论陷阱,也是其主导地位遭受强有力挑战后产生的焦虑情绪。“一带一路”的大力推进要求中国不仅提供产品、资金、技术,更需要中国贡献全球治理的方案,在促进国际社会走向公平正义上发挥更大作用。这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中国的际遇,更是瓦解舆论陷阱的需要。

(作者系华侨大学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所长、教授)


精彩推荐

马敏:深入领会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精神

徐勇:站在全新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农村研究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社科名家新春寄语

【H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李后强:“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卓晶   排版编辑:张卓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