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变局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道”与“路”

张恒军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05-29

当前,人类正在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急变量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国际政治风谲云诡,与新冠疫情的冲击叠加,作为新变量带来了层出不穷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当前,技术环境与国际社会环境的耦合,形成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在这种大变局下,能否建强适应大变局下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能否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

为此,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等机构相继成立,不少院校相继建设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等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教育部增设“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汕头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南京传媒学院等高校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如何做好新一轮大批量高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必须走对“道”,选对“路”,正心明道才会行稳致远,取势优术才会以术得道,事半功倍。

正心明道: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五道”

随着国际关系动荡变革、社交媒体平台兴起,以国际新闻传播为主的国际传播模式亟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提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这是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下的高校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也需紧跟顶层设计,响应国家战略,以正心明忠诚之德,行正道以致远。

一是政治之道。“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服务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是首要追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尤其要突出“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是格局之道。视野与格局决定着人生的高度,也决定了国际传播的高度。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必须追求宏阔的境界,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站在世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履行使命,勇于担当。

三是复合之道。进入多极化时代,必须迎接多极化发展对复合型知识体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强烈需求。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打破学科壁垒,以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同时融合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在大文科观的指引下,通过“融文科”尺度的多级划分,精准化培养高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四是数字之道。技术革命催生新的社会生长环境,重建了人类空间。在“技术赋能教育”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发展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打开了“绿色通道”,为人才培养的“去标准化”赋予了重要的新动能。智慧学习、智能教研、人机协同、家校协同、精细评价等都将积极参与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是人文之道。追求“至善”,创造具有中国特色、阐释中国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理论,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应重点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推进中国价值理念的全球认同。同时应时刻警醒人类与技术之间的主体性迷思等哲学问题,为人类发展寻找一条可持续之路。

取势优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五路”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各有侧重,中国人民大学突出战略传播,复旦大学突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突出国际新闻传播记者培养,大连外国语大学注重多维复合应用型特点。各校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形成了如下共识:厚基础、通外语、融内外、精媒体、熟技术、善发声等等。下一步,高校还应努力顺势而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是专业之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必须以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基本定位,以全媒体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出发点,在本专业领域打下坚实的学科素养基础,不断培养具有国际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以及具有清晰的国际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和高端对话能力。

二是赋能之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拥有外语技能优势,高校需注重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同步培养,以外文授课为特色。同时,宽阔的国际视野、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是时代之需,宽视野、跨学科、国际化等应成为人才培养教学理念的核心。

三是人文之路。深厚的人文素养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根基。作为人文交流的使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决定了国际传播的成败。其中,中国立场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具有家国情怀、精通中国文化,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要注重全球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在全球化思考中实施地方化的行动。

四是技术之路。生活在数字化社会中,必须拥有“数字化生存能力”。国际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科技素养能够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也能够使他们掌握国际传播的有效手段。

五是实践之路。国际传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人才培养应把实践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能力和水平,检验创新能力。在一般实践要求之外,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国际传播的地方实践能力,连通国际新闻传播业界,使其能够紧跟传媒实践的快速发展,提升实战能力,胜任未来相关行业的工作。

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面向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变局,直接精准对接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需要正心以明道,取势而优术。惟其如此,才能构建起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生态培养体系。

(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陈宣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