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莎·课后一小时”人物专访 |至少在绘画的世界里,没有对错
“同学们,你们知道兵马俑吗?谁曾经去参观过兵马俑?”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罕井镇东党小学,美术老师王裕萱正向班里的孩子们发问。
无人举手,班级里只是响起了一些窸窸窣窣的声音。
“兵马俑啊,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在西安,是秦始皇墓葬的雕塑。”王老师有些诧异,台下不少人脸上露出的茫然,让她意识到,大部分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兵马俑。
同在陕西省内,不少孩子却从未听说过兵马俑,更不用说一些更遥远的名胜,孩子们美育知识储备的不足成为不少美术老师的心病。
自从“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入驻东党小学以来,孩子们在芭莎美育课上领略到了全国各地的特色艺术,也有了更加丰富的美术资源,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远方送来的彩色画笔
来到东党小学之前,王裕萱在西安工作过一段时间,是一名教培机构的美术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裕萱报名了教师考试,之后顺利地来到东党报到。
在学校执教一段时间后,王老师明显地感觉到,东党小学孩子们的美术学习面临不小的困难,文具的匮乏便是其一。班里有一半的孩子,由于家长本身不太重视美术课,彩笔、油画棒、画纸等等基础材料都是奢望,美术课上基本只能做到理论讲解,很难亲自实践。
“美术课是副课”的想法根深蒂固,不少家长也有实际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老师在自己负责的美术社团中,利用社团经费解决了一部分的画具,但还是没能辐射到全体同学。
直到芭莎美育课的入驻,运来了一批全新的水彩笔、油画棒,每次孩子们在芭莎美育教室上课,就可以自由使用这些物品。
项
目
介
绍
"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通过开发美育课程、培育乡村美育教师、提供美育教学设备等方式,希望让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得到缓解和改善,让更多的乡村儿童能接受到美育教育的熏陶,助力乡村美育发展。
截至2022年3月,项目已在20个省区市的474所乡村学校改造了芭莎美育教室并投入使用,通过在美育教室里开展美术、阅读、合唱等分级美育课程,补充和丰富孩子们的美育生活。
硬件设备只是一方面,要让孩子们充分接受艺术教育,还需要很多“软件”的支持。除了前面提到的兵马俑外,有一次上课的绘画主题是“潜水艇”,王老师花了不少精力,才和大家解释清楚,潜水艇长什么样,有什么用。
在美术这个科目上,很多孩子是“一张白纸”,许多之前缺乏的知识,在每周的芭莎美术双师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补足。
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绘画、手工,还了解到了许多科技、人文的常识,眼界一下就被拓宽了。
王老师注意到,一位叫小天(化名)的男孩子,平时是个嘴巴停不下来的“小淘气”,但是每次一到芭莎美术课,就会变得非常专注安静。这个孩子非常喜欢课外阅读,总是知道很多别的孩子都不知道的事情,遇到老师提问,他就会积极举手,非常自信好学。
过去,这个孩子只喜欢画坦克和机器人,在上了一段时间的芭莎美术课以后,他画里的主题逐渐丰富起来,也会画一些风景、人物了。
在绘画的世界里没有对错
东党小学的孩子们对于美术课一直都很有热情,但是时间久了,王老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画画总是很拘束,一笔一画都怕画错,临摹仿画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让他们画一些自己想象中的东西,他们就犯难了。”
八九岁,正是想象力飞扬的年纪,但孩子们却总是拿着手中的画,很焦虑地问老师:“我画得对吗?”
“画画没有什么对与错,你画出来的就是你自己的表达,就是好的。”王老师这样告诉孩子们。
引导孩子们画出一些个性的原创作品,成为了王老师的一个难题。每次布置一个主题,再给孩子们画一个案例,所有孩子交上来的作品都和老师的示范一样。
长期处于“对与错”的纠结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就这样被压抑着,无法完全释放。针对这个现象,王老师分析,还是因为孩子们脑子中的储备比较少,他们没有见过比较丰富的现实素材,才会不敢随意画,总是束手束脚。
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王老师曾希望成为一个插画师,后来成为了一名美术老师。她看着这些年纪轻轻的“小画家”,期待着他们可以拥有想象力的未来,而不是受限在“对和错”的范围中。
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现在孩子们的画已经渐渐“异想天开”起来。一个孩子画的恐龙一家人,还配上了对话,让王老师分外惊喜。
王老师至今没有放弃成为一名插画师的理想,这两年,她逐渐捡起了插画这项技能,练习画一些治愈系的主题——“孩子们的路还很长,希望美术能让他们的人生更加璀璨。”
推荐阅读
回到家乡,用色彩描绘梦想的阶梯
雪峰山下的合唱团
凿开一道裂隙,让光落进生命
点击助力孩子们的美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