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如果想学修中观,应该从何入手?能否介绍一下中观的学修次第?
问: 如果想学修中观,应该从何入手?能否介绍一下中观的学修次第?
答:要想学修中观,可以从《中论》、《入中论》和《四百论》这三部论典入手。
学修中观要经历四步境界:首先万法抉择为空性,然后空性抉择为双运,之后双运抉择为离戏,最后离戏抉择为等性。
修行中观有两种途径:一是以窍诀方式直接安住空性,就像《六祖坛经》中所讲的那样;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反复观察,抉择出万法皆空的正见,然后安住于此见解。
——《拯救“压力山大”》(大学演讲系列13)上海交通大学问答
问:请问陈那和法称对现量的解释是怎样的?
答:很多佛经里都有因明知识,不过因明学的开创者是印度的陈那论师,进一步解释者是法称论师。
因明认为,要证实任何一种结论,需要依靠现量、比量或圣教量。在现量问题上,陈那论师在《集量论》与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讲的基本一致,关键点在于:当眼耳鼻舌等根识取外境时,取的是自相,所以不错乱;因为是明现而非模糊,所以是以无分别方式取受的,没有分别。
问:请问您对龙树、瑜伽行以及宗喀巴大师对空有关系的解释,是如何理解的?
答:宗喀巴大师在部分论典中,为接引初学者抉择过单空,但在《缘起赞》等论典中抉择究竟空性时,与龙猛菩萨《中论》里所讲的空性,是一致的。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典的瑜伽行派,虽然暂时抉择的是唯识观点,但在究竟胜义谛的理解上,也承认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
有一部将唯识与中观观点完美结合的殊胜论典,就是藏传佛教伟大学者麦彭仁波切著的《中观庄严论释》。这部论典既抉择了名言中成立唯识,也阐释了中观宗暂时的自续派观点与究竟的应成派观点,同时对宗喀巴大师如何解释龙猛菩萨及月称论师的最究竟观点,也有分析。
我建议你看一下这部论典,看了以后,相信你对空和有会有更系统的理解。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2012年苏州大学佛学问答
问:佛教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和识指的是什么,变现的又是什么?
答:《瑜伽师地论》等唯识论典中讲到了心、意、识,这些在词句上可以互用,但从作用上分,也有分别对应。
唯心所现的心,可以从心的本体上讲;唯识所变的识,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就是万法。
唯识的观点,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可以经由实修证悟的境界。诚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所说,一切万法本来就不是独立于心识之外的存在,而是心的幻现,犹如梦境。这个比喻非常好。而梦是会醒的,你梦得再久、梦里再执著,也会醒来,醒来时你将发现,梦里的一切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所以,了解唯识,也有助于了解空。
这个道理虽然深,却很贴近我们的感受。你们想想看,你们所看到的外在事物,是有个固定的美或丑,还是跟你的心境有关?你心情好,它也美;你心情不好,它就变丑,是不是这样?如果是,心不就成了主导?
一般人以为,物质可以让人快乐。但看看那些过着优越生活的孩子,他们坐再高级的车,住再高级的宾馆,还是一样的痛苦、伤心,甚至绝望;相反,藏地一个纯朴的穷孩子,在哪里玩都很开心。所以,心对外境有直接作用,如果是一颗贪婪的心,再多的物质也满足不了它。
所以我常说,苦乐由心,没有修过心的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苦恼;心得自在的人,到哪儿,哪儿就是天堂。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2012年苏州大学佛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