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缺的教育,不是成为强者,而是懂得宽恕
心灵物语
教师节刚刚过去,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他曾经写过一篇著名文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其中有一条是“反思失误”,就是希望老师们要懂得宽恕并教会学生学会宽恕。
苏霍姆林斯基说:“宽恕,是现在学校教育最欠缺的一环。”
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
对于恶的真正否定和超越,并非以恶抗恶,而是绝对不像恶那样存在。
1
苏霍姆林斯基刚参加工作时,
有个叫斯捷帕男孩,由于过分活泼,
把教室里那盆大家最爱的玫瑰碰断了。
苏非常生气,大声斥责斯捷帕,
“想用这种方式触及他的灵魂。”
事后,苏又找来三盆玫瑰花,
让孩子们轮留看护,但没让斯捷帕参加。
斯捷帕的话从此变得少了,
也不像以前那样顽皮淘气。
苏很开心:“斥责发生了作用。”
一月后的一天,放学后,
苏因事未了,坐在教室加班。
斯捷帕也在,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
但当斯捷帕发现教室只有自己和老师后,
满脸窘迫,急忙收拾书包想离开。
苏并没留意这种情况,无心地说:
“一会我们一起去草地采花吧!”
斯捷帕愣了一下,眼泪滚落下来,
然后提起书包飞奔出了教室。
苏这才意识到:“没想到斥责在孩子心里留下了这么大的阴影。”
从此,他便懂得了宽恕,并不断引导孩子们学会宽恕。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
学校的花房开出了一朵大玫瑰。
老师孩子们都喜欢得不得了,
因为谁都没见过这么大的玫瑰。
可有天早上,苏在校园散步时,
看见一个孩子把那朵大玫瑰摘了下来,
苏走过去,弯下腰,轻声问:
“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啊?”
孩子回答:“奶奶病了,病得很重,
我告诉她学校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
她不信,我摘回去让她看看。”
苏没说话,把孩子牵到花房,
又摘了两朵玫瑰花,然后说:
“这两朵花,一朵奖励给你,
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另一朵送给你妈妈,
因为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宽恕教育。
2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故事,
把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吴非老师感动了。
吴非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了道作文题,
“让学生想象后半段会发生什么情况。”
结果同学们写下的是——
“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坏公物。”
“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道德忧心忡忡。”
“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了怎样的处罚。”
但没有一个人想到对小女孩进行宽恕。
“这些从道德高度教训小女孩的想象,
让我既心酸又震撼,
他们缺乏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
缺乏怜悯之心与宽恕之情。”吴非说。
正是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
我们缺少了宽恕教育这一环,
所以一遇到加诸自身或看不入眼的别人行为,
我们通常采取的方式就是“同态复仇”。
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1988年,李宁参加奥运会,
比赛失误后,很多人不宽恕他,
机场员工说:“你怎么还有脸回来?”
有人寄绳子给他:“你上吊自杀以谢国人吧!”
2008年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
遭遇跟李宁一模一样。
上个月,一部大片零点首映。
没想到IMAX设备出现故障,
造成影片播放中断了两小时。
影院经理出来,说赔偿3倍票价,
观众不干,大骂不已。
经理说赔偿5倍,观众依然不满,
很多人大喊赔“一千”“一万”,
最后迫不得已,经理下跪磕头,才以5倍赔偿了事。
得理不饶人,这是可怕的国民性。
在一个没有宽恕的国度里,
我们不要忘记,迟早有一天,
当你犯错时,除了下跪道歉也别无他法。
更甚至,我们连自己都不宽恕。
“老弟,当你看到这条说说的时候,
我应该已经自杀了,
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太蠢了,
相信了短信诈骗,
被骗光了老妈给我的一万多元钱……”
这是19岁大学生蔡淑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8月29日,警方在海边找到了她的尸体。
举这个例子,无意说蔡淑妍什么,
只是很惋惜,为何就不能宽恕自己这点小错呢?
一百度,更是触目惊心,
因为“小错”而自杀的例子比比皆是。
3
2007年4月16日,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
韩籍学生赵承熙开枪打死32名学生后,
再对着脑袋,饮弹自尽。
但在后来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
美国人点燃了33根蜡烛,
放飞了33个气球,
安放了33块纪念碑,
连凶手赵承熙一起悼念。
有块纪念碑上这样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
这块碑前留着很多纸条:
“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
“你没有得到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
牧师说: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
回到中国,问周边的人:
“你会烧几炷香?会点几支蜡烛?”
都回答:32。
而就在此之前,云南大学发生了马加爵事件。
与点燃33根蜡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马加爵被枪决后,骨灰至今无人收留。
马加爵父亲说:“就当我没有这个儿子!”
与马加爵相比,赵承熙要幸运多。
因为在美国大多数公众眼里,
他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
为什么会这样?
在爱憎分明、苦大仇深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我们,
还没有理解宽恕和爱。
不认识自己也有“罪性”,
永远只是别人道德的审判官,
到哪里寻找宽恕呢?
对于恶的真正否定和超越,
并非以恶抗恶,而是立足于爱。
正义的基础不是惩罚,而是爱。
2005年一天晚上,
张艳伟的儿子张猛,陪朋友外出玩耍。
因为第二天就要举行婚礼了,
所以要接待来参加婚礼的朋友。
玩耍中,他发现几个人在调戏一位女青年,
张猛冲上去阻止,
结果被王某乱刀捅死。
张猛死后,张艳伟整天以泪洗面。
本来孩子第二天就要结婚了,
作为母亲,看到孩子成家立业,
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可这种人生的幸福,瞬间变成了人生最大的悲哀。
她给儿子写了一封又一封信,
诉说思念,同时向儿子承诺:
“妈妈一定会将凶手押上刑场,
以他的命,来抵你的命,
以他的头,来祭你的灵。”
于是张艳伟借助舆论,一次次向法院施压。
而王某奶奶则一次次向张艳伟下跪,
因为王某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
父母将他抛弃,他从小跟着奶奶生活。
正是奶奶对孙子的娇生惯养,
造成他走上了这条犯罪之路。
但张艳伟对老人的跪求置之不理。
突然有一天,仿佛有神灵启示,
张艳伟突然想:“如果我把王某送上刑场,
他奶奶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整天以泪洗面?
我就算要了王某的命,孩子的命能回来吗?”
第二天,张艳伟作出一个惊人决定,
原谅杀害自己儿子的王某,
请求法院不再追究王某死刑。
王某奶奶扑通一下给张艳伟跪下了:
“闺女,我一辈子就是拾破烂,也要养你。”
后来,记者问张艳伟:
“假如有一天,你在路上碰到出狱的王某,会对他说什么。”
张艳伟回答:“什么都不说,我会看着他的背影说:年轻人,不要再犯错了。”
或许,宽恕的结果,
并不能在现实中获得回报,
但是所有的人都会看到:
它在人类心灵中激起了巨大的回响。
以黑暗取代黑暗,永远不可能接近光明,
以暴力取代暴力,成为赢家仍旧是暴力,
以血还血,流淌的无非是更多的鲜血。
对于恶的真正否定和超越,
并非以恶抗恶,而是绝对不像恶那样存在。
5
几年前,媒体报道过一件事。
有一家幼儿园,
因为总有家长接孩子时迟到,
致使老师不能按时回家。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
幼儿园推出了一个举措——罚款。
可万万没想到,实施罚款后,
每天迟到的家长反而越来越多。
以前,家长迟到了,总是满脸愧疚,
这种愧疚,迫使他以后准时来接孩子。
现在好了,交了罚款就不会有愧疚感,
所以迟到成了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很多时候,惩罚就是这样,
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而宽恕,却比惩罚更能改变一个人。
“有一次坐公交车昏昏欲睡,
被身边虎臂熊腰的大妈撞了一下,
眼镜掉到地上,架子摔歪了一点,
冷着一张脸接受了大妈的道歉,
心里却依然极度不爽。
下车时,正好一小男孩经过,
我避之不及,正好踩在他脚上。
瞧着他母亲无比心疼的脸,
我心一紧,赶紧道歉。
谁知,小男孩冲我灿烂大笑:
一点也不疼,不疼,妈妈,真的不疼。
随即一边拉着妈妈的手远去,
一边转身朝我告别:姐姐再见。
我心里升起的那股子因为没和大妈计较而产生的道德优越感,就这样碎了一地。
这个小孩子,从此改变了我处理事情的态度。”
网友“芈十四渡劫手册”说。
“上大学的时候,
春风得意地买了一辆自行车,
然后锁好去别的地方吃了个饭。
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穿得像流氓的人,
他的胯下正骑着‘我的车’,
我冲过去,一把把他拽下来,
说你干嘛偷我的车!
他一脸无辜,说这是我自己的。
正好碰到警察,就带着他去我的停车点,
结果我的车还在那里好好锁着,和他的一模一样。
我满脸通红,不知所措。
他看了我一眼,说没关系,就走了,
没有说一句责怪的话。
这件事,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网友“郭大路”说。
我们常常认为,
宽恕是一种软弱一种妥协,
甚至是一种对他人的纵容。
其实,一个懂分寸的人是不会被纵容的,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尺度,
宽恕,恰恰是最大的惩罚和教育。
“好的教育不是让人学会何时杀戮,而是懂得何时宽恕。”
致教师,致家长,致我们自己。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