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品读】看呆!几百年了!黄龙溪的舞火龙太厉害了!

双双 空港融媒 2021-02-08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171个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

双流区申报的黄龙溪火龙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榜上有,标志着双流区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再上新台阶。


 文化传承  

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黄龙溪舞火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

从南宋时期的舞龙发展起来,历史悠久,后来又经过不断改造、创新和丰富,黄龙溪的火龙灯舞日益完善,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图片来自“瞿上”微信公众号

在黄龙溪演艺中心内,天刚灰蒙蒙亮,黄龙溪火龙队领队陈彬便开始带领队员们开始排练了。

他们要赶在客流高峰到来之前,争分夺秒完成一天的体能和技巧训练。随后,便会在游客大量涌入时开始当天的表演。

为了让游客们充分领略火龙的精妙,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黄龙溪火龙队特意将演出时长由原来的5分钟延长至10分钟

陈彬说,每天队员们都需要顶着9节重达10多公斤的“火龙”,跟随“龙珠”时而腾跃,时而旋转,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队员们默契的配合。

此外,体能消耗也是队员必须克服的重要一环。

队员们每天必须保证至少8个小时的训练时间。

“我们要把火龙最美、最震撼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再苦再累也值得。”陈彬说,队员们除了每天排练外,还经常外出学习,把精湛的技术学回来后加以改进再加以传承

▲图片来自“黄龙溪古镇”微信公众号

“非遗”守望  

舞火龙背后的艰辛


在黄龙溪火龙队的23名队员中,几乎每位队员都或多或少受伤。

“前段时间,我在外地表演舞火龙碎火的时候就被火花烫过,当时烟花掉在我脚指上,但为了完成表演,简单处理伤口后,我又继续上台表演。”陈彬说,这场表演对他来说,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每一次精彩表演呈现的背后,都是队员们辛苦训练无数个日夜熬出来的。”陈彬说,火龙灯舞碎火这类表演,不仅考验身体协调能力,也考验胆量。很多队员在表演彩龙的时候,都能应付自如,但在表演火龙灯舞碎火时,很多人都会出现怯场的情绪。

陈彬说,为了对非遗加以传承和保护,他们每天都要进行身体素质和舞火龙训练。


 “非遗”保护  

体验基地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龙溪舞火龙在技术上也不断创新,不断改进。

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濒临灭绝的传统习俗能得以保留、流传,1994年,黄龙溪镇成立了“黄龙溪火龙队”。

招募烧火龙表演者进行表演及教学,以旧人带新人,让这一传统绝技得以保留,成效显著。

同时,在表演技巧和表演道具上,也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并成功申请“黄龙溪火龙表演专用烟花”专利

▲图片来自“瞿上”微信公众号

2010年,“铁水焰花”的投入使用更是迎来一阵赞叹之声。

虽然黄龙溪“烧火龙”习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目前“火龙灯舞”这项民俗体育活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人员流动性较大,原有的特色性逐渐消失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火龙灯舞”传承与保护的当务之急。

为将黄龙溪“烧火龙”表演打造成为黄龙溪古镇旅游、民俗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黄龙溪镇成立了“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全面负责黄龙溪火龙队的训练、表演工作。

并把演艺中心内场地作为非遗文化培训基地和传习所给予俱乐部无偿使用,在演艺中心内进行常态化训练和在景区内免费演出。

▲图片来自“瞿上”微信公众号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联合黄龙溪学校成立了少儿龙队,并经常进行技术指导,为培养传承人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在成立以来对内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并进行创新,学习引进了铁水火龙、南师、桩狮、自己改进制作适合自身的龙,并对外进行演出。


记者:刘贤虎

编辑:罗斯、杜娇

审核:孙健涵

来源:空港融媒、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双粉儿在右下方“写留言”

双双每条都会很认真的看哦!

家都在


黄龙溪火龙灯舞蹈

太厉害了

为咱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亮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