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子印迹|固体动力事业在塞北生根发芽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

1

9

6

2

2

0

2

2

固体动力事业从泸州出发

从长江到黄河

从天府之国到茫茫荒原

前辈们历经艰难方显勇毅

磨砺始得玉成

内蒙古基地在固体动力先驱们

默默耕耘下逐渐建立起来

重新选址 描绘蓝图


1962年7月1日,中国的西南地区,四川省泸州市远郊的高坝,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正从这里诞生、成长。


泸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川盆地地形产生的湿润气候并不利于固体推进剂的研制。这一自然因素在当时难以克服,另外参照美国、苏联固体研制基地也都建在气候干燥的地区,重新选址不得不提上日程。

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当时都被作为备选基地。呼和浩特市背靠大青山,其地形、地质、气候、交通、能源、水源、购地、移民等方面条件较好,特别是湿度低,适宜发动机装药工艺条件,可作为选址的主要方案。

1963年5月6日,经上级批准,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建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地,呼和浩特从泸州接过固体动力事业的接力棒。


在内蒙古的塞外旷野,朔风凛冽。透过帐篷里的点点星光,可以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废寝忘食地在堆成山的书刊资料中寻找与思索,他们严谨分析论证、精心核算,正描绘着共和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的蓝图。



由于没有相关资料可以借鉴,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第一个固体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等于是在一张白纸上构建起心目中的基地蓝图,难度前所未有。选用材料、工艺技术途径、仪器设备、工序控制都要从头梳理。由一半骨干与一半青年学生组成的工艺工作室,承担起了奠基性的历史重任。


边规划设计边修改完善,设计任务书经过六易方案后,终于在1964年1月10日得到国家计委、国防工办批复。

聂荣臻元帅指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是一个方向,应以现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一个院。”1964年4月1日,国防部五院正式将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改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

服从大局 集体转战


在内蒙古建成我国第一个固体动力基地,不仅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对固体研究所党委是一次重要重大考验。


往内蒙古搬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搬家,也是一场战备转移。为了把工作做好,全院深入开展了战备转移前的思想教育。院各级党团组织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从形势任务教育入手,帮助大家认识搬迁的重要性,学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歌曲等,收到良好效果。

1965年3月24日,四分院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上分析了研究院面临“大转变、大会师、大建设”的新形势,必须迅速迎接挑战,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


“大建设”是四分院当前研制工作要“以型号为纲”,结合型号进行预先研究,努力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强测试技术研究。


“大转变”是四分院的1508名军人怀揣着对伟大事业的理想,在1965年6月1日,平稳完成集体转业。面对脱军装、降工资,减定量(粮食)的实际问题,前辈们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自我牺牲的精神让人起敬。他们恋恋不舍地摘下红帽徽和红领章,把它们包了又包,珍藏起来。


而“大会师”,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转移,也是一次心理上的迁徙……


北方的夏天,丝丝凉意透露着不同于南方的湿热。1965年8月29日,四分院首批人员抵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负责接待转运工作的同志,不辞辛苦搬行李、抬物品、抱小孩……这给转移同志很大鼓舞。大家互相体贴、互相照顾,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许多同志在火车上互让卧铺,有的帮助列车员清扫卫生,有的为大家读报纸、教唱革命歌曲。人们在路途中进行思想交流与心灵碰撞,这样的场景真真切切地藏在六院历史的注脚中。


同年,10月25日,搬迁行程3000多公里1649人1121吨物资全部搬迁完毕。途中未出现一起意外事故。全院中断工作只有短短45天,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在固体事业史上留下了辉煌壮丽的篇章。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不仅成为一路上的流行歌,也成为以后在工作调动时人们常爱唱起的一首歌。



不畏艰辛 建设基地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奋斗自勉》


从陶醉在天府之国的美景里,到扎根荒山秃岭的北方大漠。固体动力先驱们像树木一样,每一圈年轮都要经受风霜雨雪的折磨与考验。“勇做新生活的开拓者”是沿袭下来的一种精神特质,无论周围环境条件如何变幻,他们总能找到生长下去的方式。


1963年秋季,基地已开工建设37项,南地公路、铁路、输电线路、通讯线路已全部完成。但初到内蒙古,艰苦的生活条件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气候、饮食、住所,关关难过,但关关都要过。

冬季,室外气温经常零下30摄氏度;春季,日日必有风沙。风沙骤起的时刻,大家立马闭上眼睛,抿紧嘴巴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任凭大风推着向前走。待黄沙褪去,马路上,田野里,半山坡,到处都是下班走散的人。


主食是玉米面窝窝头,被风吹干就变得硬邦邦的,大家风趣地叫它“炸弹”,牙齿用劲儿咬上一口都要嚼上好半天。蔬菜基本上是“老三样”:土豆、白菜、胡萝卜。大家在四处漏风的芦席棚中就餐,有时还没等吃完,饭菜就冰凉了,还会蒙上一层沙土。

挖土、浇水、和泥,用木模脱土坯,晾干后的土坯被整整齐齐地码放起来,大家亲手在平地上垒起一间间房子,这就是“干打垒”。基地初创,生活设施严重缺乏,就是这样一排排外形低矮、结构简单的干打垒房,承载了那个时期大家的温馨与希望。


这一时期,内蒙古基地的建设者们,健全组织机构,搭建起机构的框架,创建科研生产条件,充实人员力量,为集中精力开展科研生产工作创造了条件。

艰苦的环境没有吓倒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埋怨。年轻的人们用火热的心让这片荒凉之地沸腾。大家互相用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瓦西里的台词相互鼓励着: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1965年,某发动机在基地试车台热试车成功,打响搬迁内蒙古基地后的第一炮。1966年底,成功进行大型发动机试车。在这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内蒙古基地在大型发动机生产线未建成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成为国内第一个能够承担各种固体发动机研制生产试验的基地。


后来为职工开办的粮油、副食等服务店、医疗门诊部、职工子弟学校也相继在南地建成。自此,职工生活的基本问题得到保障。创业者们将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默默奉献,为祖国发展保驾护航,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团结奋斗

藐视困难

同舟共济

苦干实干

这些精神风貌的背后

是无比强大的信念支撑

固体动力事业的奠基者们

在这片土地中

不仅创造了先进的物质文明

也收获了精神上的巨大丰收

源源不断

是为奋斗


别走!有彩蛋!

为庆祝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暨六院创建60周年,官微已推出【我与固体60年】栏目,还将推出【院史有奖答题】等栏目,期待大家通过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向官微投稿的方式,讲述自己或父辈与六院共同成长的故事~


具体投稿方式:图片/文字/视频/皆可,邮箱发送至 hxtxbjb@sina.com,邮件命名为【60周年投稿+单位+姓名】


答题优胜者官微将送出惊喜礼品;优秀投稿作品参与好新闻评选,采用作品都将及时获得【丰厚】奖品哦,快来积极参加吧~

部分奖品展示


往期回顾

                        来源:六院

                        编辑:冯靖

                        校对:张彦芳

                        审核:张煜

                        监制:王玉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